《水晶與塑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錄製第二集「心事有人知」的短暫休息時間,我和鄧惠文醫師傾訴了暢銷作家情節,因為自己離這個稱謂光環尚遠,心態上,難免格外孺慕,也異常飢渴。


鄧醫師說,「我跟妳講一個故事好不好?」這個故事,讓鄧醫師立馬擺脫了對於銷量的牽腸掛肚,從此釋懷。


我看著鄧醫師,很難相信一個產量與質量均佳、本本叫好又叫座的暢銷作家,居然也曾經擔憂書賣得不好嗎?鄧醫師朝我眨眨眼,「當然。」


故事很簡短,但後座力緜長,我們決定把內容帶進節目中,期待開解更多同病相憐者的心房。這個故事,叫做「水晶與塑膠」。


一開頭,鄧醫師問我,「妳知道水晶和塑膠有甚麼不同嗎?」


我想也不想,「Of course啊。」這差別太大了,誰都知道水晶和塑膠,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啊。


看我胸有成竹,迫不及待想要舉出一萬個兩者差異的樣子,鄧醫師笑了,接著又問,「那,水晶跟塑膠,哪個賣得更好?」


咦?賣得更好嗎?我整個人愣了半秒,腦子好像被石頭打到,有點明白這個故事大概想要闡述的道理,但又不確定應該如何詮釋。


「誰都知道,塑膠的銷量,比水晶好得太多了,對吧?因為實用啊,就連肚子餓買個便當,都需要塑膠袋來裝吧!」鄧醫師公布正解,臉上的笑容沒變過。


說到實用性,我無法反駁。若要論及珍稀性,我們的日常生活,彷彿已經沒有太多空間來欣賞與包容。


「所以,我們將嘔心瀝血寫出來的東西,視若水晶,認為真是太有用了,大家怎麼不趕快來用呢!但是,很抱歉,偏偏大家覺得不那麼需要用、可能也沒那麼有用。還不如塑膠袋來得方便與實惠。」


鄧醫師將這番話,說得無比輕盈和幽默,直指我曾寫過的一個情節(文章傳送門在連結),難道你不能讓自己更有用一點嗎?


聽到這,我不禁哈哈大笑,面對市場反應及銷量數字,有時很難輕盈、幽默得起來。這不只關乎到個人面子的厚薄,也涉及內在裡子、之於自我認同的深淺。


出書下筆之初,我的確視自己的創作如水晶,每一個稜角,都經過反覆的拋光打磨,希望讀者或可經由細膩的文風,窺見人生轉折的斑斕、嫻雅之美。我疏忽的是,斑斕、嫻雅之美,不是人人都有閒情或條件去欣賞,當在洶湧中翻滾搏鬥,實際的救命繩索,哪怕是尼龍塑膠繩做的,都強過水晶藝術。


鄧醫師說完這個故事,問我心情體悟如何?我老實作答,頗有同感,心頭快活許多。


我的釋懷,並非出自酸葡萄心理,將暢銷書暗喻成塑膠。而是再一次意識到,自己筆下的定位是甚麼?若以水晶自居,就專注精工,但不苛求橫空出世的高大尚票房;若決心出品實用與實惠兼具的塑膠,便要坦然而家常,別老是端著迎合市場的小媳婦模樣。


事實上,塑膠和水晶,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只要出手的心意夠率真、不矛盾,總會得著恰如其所的歸宿。


謝謝鄧醫師的故事,上完節目之後,迎著微雨回家,我覺得,自己已經將人生上半場,寫成了水晶,無論是新交還是舊識,都能透過這本書的折射,親近方方面面的我,我不像大家以為的完美、光明,我有我的弱點和低落。


現在我期待的,亦非萬人空巷的票房,只願有人在感覺窮盡、落單之處,這本書能派上一點添助、陪伴的用場,如同生活裡隨時可見的塑膠,出現在最被需要的地方,或承載污髒、或打包整裝。


這便是我的文字,可以帶來的最大貢獻,還有價值。


#不辜負自己就是最好的人生

#收聽連結在留言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學習人類圖的歷程中,有個覺察,是我認為最有價值的。可以用「神化」與「矮化」這兩個極端,來一言以蔽之。 去年,剛上完六階課程,朋友引薦了一位朋友給我,只說對方現在很困惑,想要用人類圖來幫忙看看,能不能解惑。
這幾天,過得很忙,也很糟。 需要我回應的事情很多,無能為力的事情更多。在線的訊息不斷閃爍,每當我按捺完一個,另一個就迫不及待地跳出。無數閃爍的訊息,在手機上凍結成狼藉一片的紅瘡大地。想尖叫、想逃跑、想裝孬,默默地哭了一會兒,放任心裡「我很沒用」的聲量,衝刺到爆格,然後,慢慢冷靜下來。
看了我的書,很多朋友不相信,在職場上,我曾經是個天兵。 想想,真是苦了當年帶領我開竅的老闆,不僅好佛心、還有好耐力,無論我如何脫序軟爛,總是恩威並濟,未曾放棄。換作是今日的我,早就把不成材的天兵掐死,逐出大門、永不錄用。
有一陣子,我解讀接得很兇,除了想為分析師的百張解讀作業、迅速累積基礎;坦白說,內心還時常湧現出一股,「我想要為有需要的人做更多」的救世情懷,以及我不願承認、但被我埋藏得很深的競爭心理:「我要證明,自己有能力提供最好的服務」。
大概十個人裡面,有十一個人會告訴我,蛤,Landy,看不出來妳是個會催別人的人耶! 拜託,我不但就是個會催別人的人,而且我催人的功夫,一流。 如果你看不出來我就是這樣的人,恭喜你,你一定還沒跟我工作過。 我的催,不是瘋狂失心瘋那種亂催,也會謹守禮節,絕不口出惡言。
年前,公司辦了一個耶誕趴,除了慰勞大家一整年的辛苦,也為了歡送重要人士的離開。我和幾個要好的同事說了說話,私下向重要人士表達我由衷的感念,便提早退席,趕赴另一個約會。
在學習人類圖的歷程中,有個覺察,是我認為最有價值的。可以用「神化」與「矮化」這兩個極端,來一言以蔽之。 去年,剛上完六階課程,朋友引薦了一位朋友給我,只說對方現在很困惑,想要用人類圖來幫忙看看,能不能解惑。
這幾天,過得很忙,也很糟。 需要我回應的事情很多,無能為力的事情更多。在線的訊息不斷閃爍,每當我按捺完一個,另一個就迫不及待地跳出。無數閃爍的訊息,在手機上凍結成狼藉一片的紅瘡大地。想尖叫、想逃跑、想裝孬,默默地哭了一會兒,放任心裡「我很沒用」的聲量,衝刺到爆格,然後,慢慢冷靜下來。
看了我的書,很多朋友不相信,在職場上,我曾經是個天兵。 想想,真是苦了當年帶領我開竅的老闆,不僅好佛心、還有好耐力,無論我如何脫序軟爛,總是恩威並濟,未曾放棄。換作是今日的我,早就把不成材的天兵掐死,逐出大門、永不錄用。
有一陣子,我解讀接得很兇,除了想為分析師的百張解讀作業、迅速累積基礎;坦白說,內心還時常湧現出一股,「我想要為有需要的人做更多」的救世情懷,以及我不願承認、但被我埋藏得很深的競爭心理:「我要證明,自己有能力提供最好的服務」。
大概十個人裡面,有十一個人會告訴我,蛤,Landy,看不出來妳是個會催別人的人耶! 拜託,我不但就是個會催別人的人,而且我催人的功夫,一流。 如果你看不出來我就是這樣的人,恭喜你,你一定還沒跟我工作過。 我的催,不是瘋狂失心瘋那種亂催,也會謹守禮節,絕不口出惡言。
年前,公司辦了一個耶誕趴,除了慰勞大家一整年的辛苦,也為了歡送重要人士的離開。我和幾個要好的同事說了說話,私下向重要人士表達我由衷的感念,便提早退席,趕赴另一個約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7/1(週一)中午12:00 ~ 13:00,我將接受鄧惠文醫師現場直播專訪。 討論主題包括虛擬情人(夫妻),虛擬亡者,AI矽膠娃娃,也會現場展示、操作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虛擬友伴app「Replika」。
Thumbnail
上週錄的廣播訪談,今天播出了。早上忙亂一陣後,累攤在書桌前,於是決定打開線上連結 ,聽聽自己究竟講了什麼。 感冒未癒,嗓音低了一階,但主持人是認識多年的朋友,好像隨意起個頭,就能不停往下聊。 聊天當中,不免又要說起我這前後兩截全然不同的人生,讚賞我一頭栽進出版圈的勇氣。 這段話,在今天聽來格外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最近練跑時在聽podcast,由於對暢銷作家黃山料感到好奇,聽了幾集後,我記錄下我特別有感觸的片段(其中可能極少部分是我的個人心得,我不太確定)放在這裡分享,也可適時提醒自己。 1.有人懂就好,我們太貪心,希望每個人懂並且認同、支持,可是我們也不見得認同周遭的人啊!無論是親人或朋友,也無法每件事都
Thumbnail
2023年第三度接受鄧惠文醫師的廣播專訪,節目已經於今天晚上播出,歡迎各位前往收聽! 這次鄧醫師和我討論了兩大主題,分別是「進化版虛擬情人」以及「AI生成圖片」所帶來的倫理道德挑戰,內容非常嚴肅、勁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7/1(週一)中午12:00 ~ 13:00,我將接受鄧惠文醫師現場直播專訪。 討論主題包括虛擬情人(夫妻),虛擬亡者,AI矽膠娃娃,也會現場展示、操作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虛擬友伴app「Replika」。
Thumbnail
上週錄的廣播訪談,今天播出了。早上忙亂一陣後,累攤在書桌前,於是決定打開線上連結 ,聽聽自己究竟講了什麼。 感冒未癒,嗓音低了一階,但主持人是認識多年的朋友,好像隨意起個頭,就能不停往下聊。 聊天當中,不免又要說起我這前後兩截全然不同的人生,讚賞我一頭栽進出版圈的勇氣。 這段話,在今天聽來格外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最近練跑時在聽podcast,由於對暢銷作家黃山料感到好奇,聽了幾集後,我記錄下我特別有感觸的片段(其中可能極少部分是我的個人心得,我不太確定)放在這裡分享,也可適時提醒自己。 1.有人懂就好,我們太貪心,希望每個人懂並且認同、支持,可是我們也不見得認同周遭的人啊!無論是親人或朋友,也無法每件事都
Thumbnail
2023年第三度接受鄧惠文醫師的廣播專訪,節目已經於今天晚上播出,歡迎各位前往收聽! 這次鄧醫師和我討論了兩大主題,分別是「進化版虛擬情人」以及「AI生成圖片」所帶來的倫理道德挑戰,內容非常嚴肅、勁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