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讀墨電子書-Readmoo閱讀最前線」
日本推理作家貫井德郎所撰寫的《惡之芽》,單從書名即破題且具備無限延伸的想像空間,顧名思義就是「惡」的「芽苗」。在翻開書頁前,不禁猜想作者究竟是想描繪以惡意為養分的芽苗樣貌?還是書寫惡意如何萌芽成長?進入《惡之芽》的書中世界後,便會發現不僅兩者皆是,而且那份惡意竟是在人們不經意的角落悄然滋生,令人越讀越感到暗自心驚。
《惡之芽》以一起無差別隨機攻擊事件揭開序幕。由於兇手齋木在案發現場即將被圍捕時選擇自焚而身亡,莫名其妙成為事件犧牲品的罹難者與傷者的家屬們,其憤怒的心情並未因齋木的自盡而消弭,反而隨著社會大眾的廣泛討論而更加炙烈。作者巧妙地安排社會輿論的風向,將造就齋木如此殘忍無情的行為原因,導向於齋木曾在小學時期遭受同儕霸凌所致。以此延伸的書寫視角包括曾與齋木小學同班並熟知霸凌內情的同學、在案發現場目睹行兇過程的目擊者、最愛的家人在案發現場不幸罹難的被害者家屬、無法理解孩子為何會變成如此殘暴不仁的齋木的父母等,作者皆以條理清晰的筆觸逐一將各自的立場細細刻劃,並在其中注入人性的剖析與豐厚情感,引領讀者一步步去體會、理解這些角色的思維與行為表現。
作者貫井德郎素以社會寫實派的寫作風格聞名,《惡之芽》完全展現作者擅長的書寫套路。「惡意」狀似虛無縹緲、難以捉摸,但作者卻能以一小段敘事甚至是一、兩句對話,便將人類的惡意精準捕捉,並在讀者面前展示這份惡意的種子來自何處、在哪些條件下足以萌芽、在芽苗冒出之後又會因何而成長茁壯。閱讀《惡之芽》時多有感觸,作者首先以現今社會常見的談話性節目內容點出第一種「惡之芽」。雖然國內乃至國際發生的重大事件皆可受大眾公評,但憑空想像所捏造出的言論本身即是一種惡意的表現。倘若是在私人聚會裡談論,席間的話語或許還有可能在散會後隨風而逝,但透過電視、網路等公眾媒體傳播的節目,卻無法輕易地抹除節目中主持人與來賓們的言論,甚至可能衍生出「說者有微意,聽者有深意」的膨脹效應,讓惡之種子植入不特定之人的心裡,繼而隨著媒體們高談闊論的煽動與鼓譟開始成長、蔓延。
作者捕捉到的第二種「惡之芽」,是今日世界的潮流──網路社群媒體。有別於早年只有部份人士能透過廣播、電視節目、報章雜誌發表個人看法,現代的網路發達與使用普遍,致使人人都能上網盡情傾訴心聲。一人一種觀點,類似的觀點自然匯聚成一股潮流,潮流推動著言論風向,正面與負面評論皆參雜其中,形成混沌不明的文字漩渦侵襲閱聽人的身心。
本書呈現的第三種「惡之芽」是最令我感到心驚不已。許多時候我們常以為「惡意」源自於負面情緒與非善意的念頭所衍生而出的產物,但在《惡之芽》中所見的多個惡意的芽苗卻是從人性理應最為光輝的「愛」為基底發展。因為愛,所以無法原諒奪走自己所愛之人的兇手;因為愛,所以不能忍受自己看重的一切被輕視或破壞;因為愛,所以願意用盡一切的方式全力去支持與守護⋯⋯《惡之芽》裡其實沒有真正滿懷惡意、十惡不赦的大惡人,有的只是一個又一個只想守護眼前的平凡幸福,卻因為無法順遂如願而不自覺地偏向黑暗之路前行的弱小凡人。所謂的「惡之芽」竟是如此簡單容易就能在心中萌芽成長,只要稍一鬆懈、抱持「只是想想或說說而已,又不是真的去犯案所以沒關係」的僥倖心態,惡之芽便會在本人難以察覺的心靈暗處落地生根、蔓延攀附。冷漠旁觀是一種惡意,未經思考的人云亦云是一種惡意,因一時興起的玩笑話也可能形成一種惡意,惡意其實無所不在的事實震撼了讀者的內心。
鑄成大錯的兇手齋木儼然是社會眾多惡之芽的聚合體,他的行為固然是天理難容、人神共憤,但促使他有此行徑的背後因素,才是最需深思探究的重點。若是當初齋木未深刻感受與持續背負旁人接連給予的諸多惡意,是否就能防範這起造成多人罹難的無差別攻擊事件?作者沒有以個人觀點給予指導,僅以一段段寫實的情節引領讀者自行省思。只因作者十分明白,唯有自己去體會與領悟而出的道理才會真正留存於心,這是作者對讀者寄予的期待,也是給讀者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