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1|閱讀時間 ‧ 約 36 分鐘

我的完美日常

raw-image



因為我是東方人,朋友每看到東方片上演一定來相報。 這部*Perfect Days《我的完美日常》 或《完美的日子》也是經朋友告知才趁年假期間看的。還真謝謝他們!

*https://www.perfectdays-movie.jp/en/story/  

日本電影在歐洲行情很好,韓片近幾年來也打進歐洲市場。這家位於日內瓦市區的小電影院"Cinéma Les Scala" 從去年底至今, 同時有三部關於日本的電影以及一部關於韓國的電影上映,比例相當高! 說「關於」是因為這些作品的導演及製片公司未必都是日韓人。

Perfect Days是名德國導演Wim WENDERS的作品,劇中主角役所廣司也因此片得到2023年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獎。

《我的完美日常》緣起於一部以渋谷区公廁為主題的東京奧運(觀光)宣傳短片:《東京公廁計畫》。當這位仰慕小津安二郎並熟悉日本文化的Wenders應邀來拍攝時, 他建議把這主題拍成有故事主軸的長片,從一個公廁清潔工(平山) 的日常來深入這些名建築師設計的公廁及其周邊環境,一部日本生活物語。

Wenders以他擅長拍紀錄片方式來跟隨平山的日常,藉由從這個平凡人的平凡故事來賞看東京街坊和這個日不落國特有的一種生活藝術。 雖說是紀錄片風格,但深藍色制服的設計「The Tokyo Toilet」字樣,清洗廁所的工具和專用車,公廁特殊的設計亮點,錢湯,Komorebi(木漏日,陽光穿透樹葉縫隙投下的光影),Tokyo Skytree 地標,車站的地下飲食街,清晨路邊竹帚掃地聲,神社,二手書店,住家門前常見的飲料機以及人物的造型等等皆經過精心的策畫安排。




看到這些, 我真覺得導演抓準了歐洲人的口味。日本廁所是我所有到過日本旅行的歐洲朋友印象最深刻的「景點」,永遠是乾淨的, 安全的, 比起味道十足,清理不佳的歐洲公廁,簡直天差地別。雖然我們也看到了經過一夜尚未清理的公廁,但在那明亮新穎的空間裡,雖有垃圾,觀眾感受不到髒臭。

中午休息時間,平山在公園樹蔭下邊吃三明治,邊欣賞komorebi ,然後,喀擦,導演知道觀光客一定忍不住想拍下這片喧囂都會中寧靜唯美的景致;平山已幫你按下快門。夜裡他的夢境也如黑白沉寂幽靜的印象畫,白日所見所思在輕輕波動中一幕幕浮現腦海。

Wim Wenders把一個社會工作階層中較不為人所見的清潔工打造成一個有原則有素養有品味有個性的中年單身大叔。藍色制服如隱形罩,平山可默默地工作,過著逍遙自在的人生。

導演是否想透過日本風情來表達自己內心所嚮往的那種不與時俱進的極簡生活哲學? 美感暖心的電影是否淨化抽離了實地環境?或許有點。不過鏡頭也偶爾轉向一些在繁忙急促的現實社會裡,失落的年輕人臉龐;還有平山微笑中常帶著幾絲憂鬱的表情。在電影最後一幕中,鏡頭對準平山的臉,他開著清潔車在上工的路途中,邊音樂邊想事情,臉上流露出百感交集的情緒變化。觀眾似乎感受到他得來的完美日常背後藏著許多沒能與人訴說的點點滴滴。 


這部電影不愧又是日本soft power(軟實力) 魅力的再度展現,在歐洲又不知征服了多少人?!  日本人似乎已成功地翻轉過去歷史上其殘暴侵略者的形象。別忘了這個kawaii的民族背負著早在上個世紀之前就不斷侵略鄰國的血腥紀錄,還有第二次大戰期間與德國希特勒, 義大利的墨索里尼形成的三大軸心國的那段黑歷史。 歐洲人對日本在亞洲的橫行可能較沒感覺,彼此彼此,因各有各的死敵要對付。

大戰後日本得重新開始,慢慢復甦, 重整步伐, 改頭換面, 再出發。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他們開始致力於創造新形象, 用另一種姿態立足於國際舞台。他們從軟性文化出發,把其特有的日本味,日本的好,發揚光大。 人們對這國家有了新的定義,記憶中的那塊汙點已在新世代中抹去。日本的太陽光明又亮麗,像朵村上隆的微笑花,向全世界招手。





何謂完美日常?

這部慢電影呈現的不是一個人生的縮影,而是對一個人幾天的平凡日常,做細膩反復的觀察。沒有大風大浪,高潮起伏的情節, 只有一些生活中的小插曲點綴其中,藉以展露平山這個人物在不同狀況下的寫照。

電影既以公廁為名,為何不取名為《平山的日常》或《公廁清潔員,平山》或The Tokyo Toilet 而是Perfect Days? 他是以影片中Lou Reed的歌為名或者是取其意?


如何來定義平山式的完美? 有個固定且沒業績壓力,薪資不多但足夠吃喝住的工作;無家累,自由自在;小小的斗室裡全放他個人喜歡的物品和必需品: 書,錄音機,自種的迷你樹林和篩選過的照片存檔;一套工作服和幾件家居服: 這是他所有的家當。

寶貴的時間只投注在必須做和喜歡做的事上。平山選擇的極簡生活方式, 在外人看來似乎太節制,太單調;但看他愉悅自得的表情和每早出門對天的微笑,他應該是滿意這種生活的。無病痛,無奢求,無壓力,無抱負。也許這種自足(autarcie)的人生,對他而言這就是完美吧?! 不靠他人,不求他人,不需他人,不欠他人,就是輕鬆自在, 就是歡愉。


平山這個人: 做事不拖泥帶水,迅速俐落。保持儀容整潔,不偷懶,不了草完事。工作天和周末各有一定的起居節奏,東西用完馬上整理歸位(軍人僧侶或消防人員般的紀律),自備工作車及清潔設備(與他愛偷懶的年輕同事成對比)。他是值得信賴的員工,忠實的客戶。 他不會給別人帶來麻煩,也不擾人;雖不太會主動和人打交道但至少也知道禮尚往來。

衣食住行對他而言只是常規作息,無需花心思變花樣。工作再低微也細心做到完美無暇。平常與閒雜人等人保持距離,避免糾葛。別人需要幫忙時也不吝伸援手(幫助年輕同事湊錢,收容並開導外甥女,安慰媽媽桑病危的前夫⋯)

從電影情節裡可猜想到他可能曾經有過寬裕生活,也許還曾是個文青(有文學音樂攝影的愛好)。當平山的妹妹搭乘有司機的轎車來接回女兒時, 不忘給平山帶來他曾經愛吃的巧克力⋯然而,見到舊人,雖歡喜,但他流淚了。因為舊人同時也帶回那段不堪的回憶。平山當初可能也是離家出走的。每個早晨都是新生命的開始,隔天起床後,他會勇敢的放下過去往前行。

平山是否選擇走回到他似水年華中曾經最美好的年代? 重新去過那個單純自我無義務的年輕歲月? 專聽六七零年代的錄音帶歌曲,只付現金,簡單行動電話,獨居。顯然他和自己的父親有過衝突…因不服父命? 和他有類似嗜好和個性的外甥女也離家出走找他依靠。 看來家庭和父權的壓力仍是當下的社會問題。

電影中的背景音樂不只反映平山當下的心態, 也可能對他有鼓舞士氣及安撫的作用, 比如 “ Perfect days”, “Feeling good”  和其他幾首追憶歡樂時光的曲子(*詳細內容可參看上面的網站)。




看見平山細心照料自己從公園帶回家的野生幼樹苗,首先我聯想到法文裡的一句熟語: “Cultiver son jardin" (耕耘自己的園地);意味著: 不干預世事,自顧自的安然過日子。再者是西元前306年的一個哲思「花園」。這是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為了遠離「政治」 城邦的人事糾葛和專心教導享樂主義哲學,在雅典市郊買地創立 "花園派"哲學。不分階級性別歡迎大家入園,朝夕相處分享學習快樂生活之道。


餘音蕩漾

看完電影後,除了感覺很好外, 還有許多的想法繼續發酵。因為我好像嗅到了電影中的一些帶哲學味的對話,讓我特別有感。聯想到過去從哲學課堂上學到的一些人生解答題。當時對我這種背了一身倫理道德教育背景的東方人而言是一種震撼覺醒。不過說來話長,在此只針對平山說的幾句話和他的一些生活特質與我學到的*伊比鳩魯的論述來做個(自由發揮的)哲思面對面。(*https://www.newton.com.tw/wiki/Epicurus)


古典希臘哲學的幸福論(Eudémonisme)主張幸福(bonheur)是人類最自然最渴望追求的至極目標。幸褔是指完美的:至善

伊比鳩魯學派認為幸福這個至高無上的美好,來自歡愉(plaisir)。而歡愉是一種感覺, 以自身的直接感受為基準。幸福就是讓自己有快樂滿足的感覺,是屬於有節制的享樂主義, 不同於縱慾主義。伊比鳩魯在給弟子的信中告知:能達到常態的歡愉,也就是肉體無痛(aponia),心靈無紛擾(ataraxi)是幸福的極至(*"Lettre à Ménécée", Epicure, 128)

滿足人類自然基本又不可缺的慾望: 夠吃夠喝,足矣。人在不缺,無求的情況下,最舒坦。填飽肚子喝夠水,帶給人的滿足感, 就是一種沒有負擔的享受。太貪或過缺都會造成不良後果。若為滿足慾望而招來負擔或責罰,就不是純享受。為了避免在得到歡愉後,引來不好的後果; 在享受之前必須學會審慎衡量(prudence), 計算得失;也就是三思而後行。

如果能做到自足(autarcie),不求人就不會受控於人的話,最無負擔。這就是伊比鳩魯所謂的常態的歡愉;平山簡單的日常,算是幸福完美的。這是一種伊比鳩魯的減法概念: 擾; 有別於加法的學問愛有有有…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8/DIOGENES_BLOCK.jpg/1024px-DIOGENES_BLOCK.jpg Diogène d’Oenanda:—Inscription 四藥帖石碑


哲思如心藥能引導自己走出對生命的疑惑和鬼神的畏懼和對死亡的擔憂。在同樣一封給Ménécée信裡,伊比鳩魯開出如何去除內心疑難雜症的四藥帖( tetrapharmakos)

-神無可畏 伊比鳩魯用原子論解析。大自然的一切是由無數的原子與空無所組成,不生不滅,無止無終亦無量。這觀點似乎與佛家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萬物,包括神,人和靈魂都是由原子組合而成。而神與人存在不同的世界裡,互不隸屬, 互不相關,神不會插手人間事。一切信仰都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擬像」(simulacre)。試想: 神若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且慈悲為懷。為何祂沒來拯救人類解脫疾苦? 難道是因為祂不全知或不全能亦或不慈悲? 伊比鳩魯的悖論這麼說。 所以人要為自己負責,別全推給神明。

平山對外甥女解釋自己為何沒有和家人聯繫: 這個世界其實是由很多的世界組成的;這些世界看似連在一起,其實也有脫離聯繫的世界。我所在的世界和你的世界不同,如此而已。

- 死亡沒甚麼可怕。未知生, 焉知死! 死亡是所有生物都無法避免的自然現象。死亡就是失去所有感官知覺,靈魂和肉體同歸於盡。生與死不會同時存在。死後就無知覺; 既無知覺,就沒有怕的意識了,更不用擔心身後事。生前種種已不再,死後種種也無所知。

- 得到快樂並不難。粗茶淡飯就能帶給人愉悅。平山的三餐就是如此。「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也如此。慾望愈多, 愈不知滿足,愈焦慮,愈不快樂。

-疼痛不難承受。總會過去,總會減弱,它可能是兩個愉悅中的橋段。而且並非所有的痛苦都是不好的,並非所有痛苦都可避免。苦盡甘來。生孩子的痛帶來孩子出世的喜悅。精神的苦楚比肉體的疼痛還嚴重,也可能持續較久。減少內心的折磨,必須強化心念。內心的痛苦得自己來解鈴。

轉移注意力也可減輕肉體的疼痛,比如想些美好的回憶。伊比鳩魯臨終前,仍不忘給他另一個弟子朋友Idoménée 寫信,提及过去他們一起互相切磋哲思時所留下的美好回憶。說那是最能给與他快樂的泉源。縱使身體再受病痛的折磨也無法阻擾他心中的喜悅。病痛總會過去,而記憶長存。所以時時刻刻創造和儲藏幸福美好的記憶很療癒;如平山滿櫃的照片檔案。


學習哲學思考是所有想追求幸福的人的當務之急, 年輕人得盡早開始學習,而年紀大的更不要因年老而懶得練習。唯有不斷的哲思才能確保心靈的健康。("Lettre à Ménécée",122)

電影中媽媽桑的前夫面對即將到臨的死亡,很感慨的說:很多事情都還未明瞭,生命在一片茫然中結束。 平山說有疑問就馬上找答案,還幫他弄清楚,以減少遺憾。

人只能活一次,雖然日復一日但每一刻也只能過一次。多一刻的歡愉就少一刻的苦痛。如何抓住每一個唯一的當下 ? 在歡愉中,在無痛無憂中或在痛苦糾結中? 平山告訴外甥女「下次是下次,現在是現在」別急,先專心過完此時此刻再說。

 

我們也趕快來哲思一下, 想想自己如何來經歷一天完美的日常吧 !





參考資料:

*Alain Gigandet et Pierre-Marie Morel (dir.), Épicure et les Épicuriens, PUF, 2007

*Épicure, Lettres, maximes et autres textes, traduits par Pierre-Marie Morel, GF Flammarion, 2011。"Lettre à Ménécée"

*https://web.seducoahuila.gob.mx/biblioweb/upload/le_jardin_dEpicure_-_anatole_france.pdf 

*https://books.openedition.org/pul/42992?lang=fr    André Gide et les jardins d’Épicure, Patrick Pollard

*Marcel Conche, Épicure en Corrèze, Gallimard, Éditions Stock, 2014

*http://www.caute.lautre.net/Lettre-d-Epicure-a-Idomenee

*https://www.radiofrance.fr/franceinter/podcasts/le-18-20-un-jour-dans-le-monde/le-18-20-un-jour-dans-le-monde-du-jeudi-09-novembre-2023-991877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