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透過正念成功養成新習慣

如何透過正念成功養成新習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農曆新年即將到來,你過去的新年願望是否成功達成了呢?


每到新的一年,我們總是會對自己有一些新的期許,只是舊有的習慣經常難以改變,導致許多人往往無法成功養成新習慣。我過去在健身房工作時,幾乎每一年都會聽見部分相同的會員說:「我今年要開始好好地規律運動。」然而,隨著時間一年一年過去,他們的新年願望卻始終沒有達成…..。


其實,要養成新習慣,的確沒有那麼容易,因為舊習慣在我們的大腦中佔有根深蒂固的地位,所以我們不該用「意志不堅」「出一張嘴」等言語來鄙視沒有養成新習慣的人們,也許他們只是不得要領而已。


那麼該如何成功地養成新習慣呢?「正念與心理治療」(Mindfulness & Psychotherapy) 網站提出了以下的方法,也許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1. 選擇「正面」的練習

如果你想將某種能力融入日常生活中,你需要選擇一個實際的練習途徑,以更正式的方式結合正念一起練習。你可以配合靜觀或正念瑜珈的形式進行,或邀請一位可以提醒你保持在當下的朋友一起練習。因為能讓自己明確意識到想做什麼,是成功建立新習慣的第一步。


2. 設定提醒

儘管你告訴自己:「我會記得要這樣做。」但你必須明白大腦是根據提示工作的,我們環境的設定方式會提示大腦做出某些決定。如果我們的環境一如往常,這些環境訊息將提示大腦重複進行舊有工作模式。所以你可以透過環境設置來支持你做出想要的改變,進而養成你的新習慣。例如,你可以在床邊放置一個瑜珈墊,這樣你早上看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它;你可以使用 APP 來提醒你保持正念,或在辦公桌前貼上便利貼。不過最好的方式,可能是有一位同伴與你一起練習並互相激勵。


3. 建立支持網絡

許多人的腦袋中都會想:「我可以自己做。」事實上,如果你身邊有人正在嘗試做同樣的事情,你就更有可能真正融入新的練習。你可以在自己的生活範圍或網路社群上,找到一群可以相互聯繫及學習的人們。你的社群會提醒及支持你繼續進行練習,同時你也會獲得歸屬感。


這三種方式對我而言都是相當有幫助的,過去我也用類似的方法成功養成了許多新習慣。不過我想提醒大家,無論你想改變什麼習慣,請在練習的過程中對自己保持同情心,並真正將它們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中。要做出改變的確很難,但卻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希望這篇分享,能夠幫助到想改變舊習慣、養成新習慣的朋友們,也先預祝大家龍年快樂!


【近期活動】

🧘‍♀️《2024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說明會
https://reurl.cc/OG4x8g

🧘‍♀️《身體喜歡你這樣睡》新書分享會
https://reurl.cc/VN4rRZ


【更多資訊】

📄 https://bit.ly/3oM8QCZ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avatar-img
C-IAYT 瑜珈療癒師 蔡士傑 Janus Tsai
30會員
44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帶領了「疼痛照護瑜珈」至今已經整整 10 年,這些年來不管是個案也好,接受師資培訓的學員也好,經常是帶著想學習身體及呼吸上的技巧而來。人們總是希望能將疼痛的改善及治療簡單化,但事實上疼痛是複雜的,是同時受到身體、神經系統、認知、情緒、人際關係、環境氛圍…..等所以因素影響的。 如果我們只試圖
每一次帶領『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都讓我有滿滿的感觸和看見。打從這次準備課程開始,我就不斷地反思自己這段時間的生活,而聽見工作坊中學員們的分享,更讓我深深地體認到:「也許我們都不夠善待自己!」 我們時常都把關愛給了家人、朋友,甚至是學生,鼓勵他們要好好寬容及善待自己,但卻似乎不是那樣對待
「內感受」(Interoception) 是什麼?它又為何重要呢?根據發表在《生物心理學》(Biological Psychology)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內感受覺察較差的人可能不太能適應壓力情境。 內感受是指準確偵測和解釋身體訊息的能力。其中有些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當你觸碰到滾燙鍋子時的感
帶領了「疼痛照護瑜珈」至今已經整整 10 年,這些年來不管是個案也好,接受師資培訓的學員也好,經常是帶著想學習身體及呼吸上的技巧而來。人們總是希望能將疼痛的改善及治療簡單化,但事實上疼痛是複雜的,是同時受到身體、神經系統、認知、情緒、人際關係、環境氛圍…..等所以因素影響的。 如果我們只試圖
每一次帶領『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都讓我有滿滿的感觸和看見。打從這次準備課程開始,我就不斷地反思自己這段時間的生活,而聽見工作坊中學員們的分享,更讓我深深地體認到:「也許我們都不夠善待自己!」 我們時常都把關愛給了家人、朋友,甚至是學生,鼓勵他們要好好寬容及善待自己,但卻似乎不是那樣對待
「內感受」(Interoception) 是什麼?它又為何重要呢?根據發表在《生物心理學》(Biological Psychology)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內感受覺察較差的人可能不太能適應壓力情境。 內感受是指準確偵測和解釋身體訊息的能力。其中有些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當你觸碰到滾燙鍋子時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