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萬華遊民"有感

前言

決定參加《方格子創作者茶會》後,就想著先去萬華走走,原因是前幾天偶然看到的「萬華遊民」的視頻。萬華遊民好像經常上媒體,疫情期間被指為疫情破口的來源;遊民更把萬華搞得當地人都羞於說出居住地……,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有段時間未出現的遊民,又出現在打球附近的公園。大白天還大辣辣的躺在地上,無視於周遭行人的注目;身邊則是四散丟棄的紙袋,塑膠袋,路過還可聞到尿驟味……對這些人到底應該抱持著什麼樣的看法和態度呢?

初見遊民

萬華公園捷運龍山寺站出來後,經過萬華(或稱艋舺)公園,沿路可見到一些遊民(為何知是遊民?服裝襤褸、面目骯髒、態度萎靡,有心的話可猜個八九分吧?)或發呆,或眼光偏斜但嘴巴卻有一搭沒一搭的與旁邊的人互動著,或坐靠著牆角,旁邊是他們一身的家當,或是兩個皮箱加個紙板之類的……內心有些沈重,接近龍山寺,看到旁邊排著一長排的人,有人在喊著:「號碼牌拿出來才能領便當。」

寧願獨居的老人

師專畢業後,在離市區有段距離的偏村當老師時,村裡有個老人,兒女都搬到市區,有個還開了間機車行,要求他也搬去一起生活,也便於相互照料,可是他卻寧願待在偏村。他自己一個人生活,農閒找個熟人借塊地種些菜,鄰居也會送些菜蔬…,他就這樣過活。有次經過他住的地方,竟然是個山洞,裡面還可看到學校不要的棉被和煮午餐用的超大鍋子;問工友才知:兒女為逼他下山,把家門鎖了,結果他寧住山洞,也不願打擾兒女,他心裡應該是認為那是在寄人籬下吧,一個人自由自在的好像也沒有什麼不能接受。

撿拾剩菜也能過活

後來在花蓮服務時,鹽寮海邊住了一個力倡簡樸生活的區紀復,原在石化業工作,有感於石化對地球的危害而離職……有心者可免費到他那裡居住,嘗試實踐環保生活。每天到花蓮菜市場撿拾尚可食用但賣相不佳,被丟掉的菜果。區先生沒再工作,竟然就這樣提倡並示範不打擾地球的生活長達二十餘年之久,而且儼然成了儉約環保的典範。

兩件事對我的衝擊極大,原來活得心安理得,自在逍遙的,不需煩擾別人,沒有負擔的個人生活,可以是如此的簡單。

遊民成因

台灣缺工嚴重,而且物產豐富,只要願意付出勞力,幾乎沒有餓死的可能。遊民成因眾多,遊民本身大多認為自己已經盡力,在無可奈何的情境下,才不幸淪為遊民;然而服務且照顧遊民的社工人員卻大多認為:會成為遊民絕大多數是由於心態偏差,好吃懶做……研究也發現:成為遊民,剛開始的六個月最難熬,必須適應生活,必須忍受他人不善的眼神;然而熬過此期的難堪後,回復正常將極為困難,怕苦,怕累,怕煩,怕拘束。當一個人完全不在意別人鄙夷的眼光,誰能拿他怎麼樣?

個人看法

我信奉百丈懷海禪師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我反對所謂的善心人士,假行善之名,讓人可以理直氣壯,理所當然的伸手討來嗟來之食。我認為這是在協助這些人造惡業。「來拿便當喔!」善人心人士或團體抬著便當高聲一喊,一群衣衫襤褸的人馬上趕來排成長排,善心人士自認為是在做善事,可實際上,卻阻礙了(也剝奪了)這些人為自己努力,為自己負責的機會,如此一來,活著還能算是活著嗎?我認為有手有腳,靠自己的勞力養活自己,天經地義。讓人不需任何付出即可得到的,是行善嗎?

遊民給我的感觸還包括:活著為了什麼?我們辛苦了大半生,為了買這、買那;為名、為利,到頭來,追求的、期盼的真的那麼重要嗎?你看看遊民,所有的家當就是兩個皮箱,兩個皮箱就可以裝滿我們一生的努力。原來我們真的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很多啊。

 小結

我不反對善心,但認為救急不救窮。一時困陒,急須協助,當然要出手助其渡過難關,解其危急,然而,助人導致所助之人長年伸手,不須任何付出,那不是行善,而是助惡。想活,撿人家丟棄的菜來吃,都可以活得很好。不靠兒女—遑論他人—,找個山洞,都可以活得理直氣壯,不是嗎?我贊同「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或不給食)。」

#萬華遊民的視頻不少,底下留言更是眾說紛紜,有興趣的可檢索看看。底下是其中一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