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0|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Pieces of Maps 7

raw-image


{Het wterste often Oosterste feel van de Oster Zee, beslooten tegens Ruslandt Lijfflandt, Oost Finlandt…}


Lucas Janszoon Waghenaer

Leiden, 1583-1585


環繞這片海域的陸地,分別是Oost Finlandt、Rvslandt,及Lyflandt,由此可判斷此為東波羅的海,位於現今的芬蘭灣,鄰接芬蘭、俄國,及愛沙尼亞。地圖視角朝東,海上散布零星島嶼,尤其在東芬蘭的海岸線上。此處來到波羅的海東側的盡頭,兩座城市分別位在海域的兩端,為Wijburch及 Duitzsche Narva,即現今俄羅斯的Wyborg 和愛沙尼亞的Narva。若與現今地圖做比較,會發現這片海域實際上會再向東延伸至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


地圖繪製的年代,1583至1585年,為立窩尼亞戰爭(Livonian War)結束後的日子。戰爭從1558行至1583,由俄國入侵立窩尼亞聯盟(Livonian Confederation)所引起。聯盟即為右側的土地,向南延伸至現今的里加灣(Gulf of Riga),由當時Livonia、Estonia,及Courland所組成。此為波羅的海的貿易要地,俄國則視為掌控波羅的海的戰略地。此舉牽動了鄰近國家的干涉,包括當時的波蘭-立陶宛聯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及正在崛起的瑞典王國。地圖的形式正好反映了戰爭的形勢。而後於1595年,瑞典及俄羅斯簽訂的特烏西納合約(Treaty of Teusina),Livionia土地由瑞典王國所取得,正式來到王國的強盛時期。


地圖以當時的荷蘭文和拉丁文做書寫,主要作為船隻航行的參考。若細就文字來看,紅色浮雕框內的荷蘭文意思為「東海的兩側,為俄國、立窩尼亞,及東芬蘭所環繞,此東航海區由Narva及Wijburch為終點,途中會經過島嶼、峭壁、淺灘等等。」而左上角的方框內則為拉丁文,意思相近。兩者提到的島嶼淺灘之一為圖中海上標為Scharen的島,提醒船隻注意並避開。


追蹤River on Baltic Sea,閱讀更多詩、散文、地圖,及英文文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