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2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墜下的對證》:真相有那麼重要嗎?

近年不知怎的,斷斷續續看了好幾部和「審判」有關的電影。

《正義迴廊》和《毒舌大狀》自不用說,上一篇影評的《白日之下》也有部分相關情節,還有《奧本海默》── 我一邊看《墜下的對證》,一邊忍不住想起《奧本海默》。

我們總喜歡用「唇槍舌劍」來形容法庭,但在這兩部電影中,尖銳的盤問真的就像手術刀一樣,剖開美麗的皮囊,讓所有人看到血肉中的黑暗,回應了英文標題中的 "Anatomy"(所以這次我比較喜歡港譯標題《墜下的對證》多於台譯《墜惡真相》,後者有點誤導)。

難道我們把一個人說過的話、寫過的字、甚至做過的事拿出來逐項分析,就能稱得上完全了解他/她嗎?

注意:以下內容含有大量對《墜下的對證》的劇透!!!


《墜下的對證》電影海報




《墜下的對證》的故事開始於法國阿爾卑斯山區的偏遠雪山之中。在一片漂亮的雪景之下,法國籍的丈夫 Samuel被發現墜樓身亡,而他的德國籍妻子 Sandra 以及11歲的患有視力殘疾的兒子 Daniel 成為了最大的嫌疑人和證人。隨着案件的審訊展開,除了 Samuel 的死因,這段婚姻關係中被掩蓋的矛盾也被放上枱面審視。

此劇涉及了很多面向,像性別議題、司法制度、婚姻關係等等。這部電影對婚姻的討論尤其多,在法庭上與其說是在分析Samuel的死因,不如說是在審判Samuel和Sandra的婚姻關係。撇除了「兇殺案」的背景,你會發現Samuel和Sandra的爭吵其實也是我們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一個對外工作營生,一個對內照顧家庭,誰付出比較多?

怎樣做才是對孩子好?孩子出了意外,是誰的責任?

一開始「我們都同意」的搬家計劃造成了財政緊絀,是誰的錯?

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經歷過/旁觀過婚姻調解甚或是離婚訴訟 ── 那種二人各說各話的情況,或許現實還有過之而無不及。簡單如購買一部洗碗機:丈夫出錢購買洗碗機當禮物,認為是體貼妻子家務勞碌;妻子卻覺得丈夫與其買洗碗機,為何不親自幫忙?而且她更希望能儲錢一起去旅行。「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疾病,我將一生一世永遠愛你」的承諾,就一點點的在這種沒有對錯的爭執中崩解。


《墜下的對證》電影劇照


導演把婚姻關係送上法庭的戲劇性處理,其實也和現實中的離婚訴訟很像。要在法庭上結束婚姻關係,自然需要列舉說明;隨着夫妻二人開始細數生活上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所帶來的不滿,這段岌岌可危的婚姻基本上也就覆水難收。同時當涉及到孩子的撫養權,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們就像劇中的Daniel一樣,目擊兩親的相互攻訐,親子關係也無可避免的出現裂縫。

劇中設計的婚姻關係呈現得很好,其中一點在於Samuel和Sandra的家庭角色完全對調。在兩人爭吵的過程中,Samuel對Sandra的抱怨如妳可不可以幫忙做家務、妳能不能花多點時間陪伴孩子、妳是不是出軌了,都很像大眾刻板印象中妻子對丈夫的抱怨。電影幫觀眾解放了對家庭角色的想像,拋棄「男主外女主內」、「母性」等等概念,讓人反思:要維持良好的婚姻關係,其實和性別角色沒太大關係,更重要的是如何溝通好每個人的家務分工。



《墜下的對證》電影劇照:Sandra


《墜下的對證》和一般法庭 /懸疑片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直到電影的最後一秒,它都沒有「真相」。

這部電影中,「視角」是一個很有趣的元素。在案發後,警察剛調查現場時,觀眾跟從的是導盲犬Snoop的視角;在庭審中兩位律師針鋒相對時,觀眾是法官和陪審團的視角;而當Sandra開始為她和丈夫的爭執自辯時,觀眾則變成了旁聽席中Daniel的視角。無論是哪一個視角,觀眾由始至終都對「真相」一無所知 ── 就像陪審團一樣,我們也是僅僅憑着每個證人的隻言片語進行自己的「審判」。

但看到最後,你會忍不住想:真相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劇情剛剛展開時,Sandra對律師說:「我真的沒有殺他!」,律師回她:「其實這真的不重要」。臨近劇終,小男孩Daniel在作最後一次供詞前痛苦地掙扎,在旁保護他的律政司人員提議他:選擇你所相信的。

導演一次又一次的提醒我們:「真相」其實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相信甚麼。


《墜下的對證》電影劇照:Samuel


同樣的,相比Samuel死亡的謎團,這部電影其實隱藏了一個更大的、也同樣是直到最後都無解的謎團:Samuel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劇初,Sandra接受學生訪問時,Samuel播放超大聲的音樂,令觀眾感覺他是個不顧別人感受的人。但隨著庭審上一點點披露的證據,他又彷彿是個被妻子出軌和兒子受傷所折磨的可憐人。Sandra和Samuel的心理醫生那一段辯論最為精彩:一位是普遍認知上的權威人士、另一位則是常理來說最親密的伴侶,但兩人對於Samuel的一些說話和行為,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理解,從而得出了「他很積極的想改變生活」和「他在自暴自棄」兩種相反的結論。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看過關於日本「孤獨死」事件的故事: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獨自死在家中,在查找他的身份期間,發現他身邊僅有的社交關係對他的描述都截然不同。前女友以為他是有一定閱歷的公務員、現女友說他是正在讀大學的叛逆band友、中學同學說他是在東京讀完大學回家鄉了、而調查結果則是他在家待業兩年了。

哪個才是真的他呢?也許全部都是,也或許全都不是;了解一個人本就是盲人摸象。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巨大的謎團。就像《墜下的對證》所呈現那般,或許我們對他人自以為的「了解」其實也只是一種盲目的相信罷了。



《墜下的對證》電影劇照:Daniel


《墜下的對證》中,音樂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劇初由Samuel大聲播放的《P.I.M.P.》、還有後面Daniel一直彈奏的蕭邦的E小調前奏曲作品28號。我對音樂的研究不多,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虛詞》上的這篇分析

說到以聲音作為重要的元素的電影,下次讓我們來談談《特權樂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墜惡真相
4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