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惡真相》- 虛弱之力,強者欠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電影的最後畫面

電影的最後畫面


中文片名《墜惡真相》取「罪惡」諧音,因應票房考量有取巧意味,雖不欣賞卻也點出本片的「外層」藉由死亡案件尋找真相的限度,同時留著歐陸藝術片血液的「非典型」司法電影,反觀英文片名Anatomy of a Fall(墜落的剖析)倒是精準說明了對於死亡事件理性、客觀的層層解構。


關於「到底是如何死去的」,以及法律制度下二元、零和的選擇,等於觀眾進入電影情節的「道德力場」(註1)的好奇、求知慾並帶有八卦層面準備看好戲的前提。證據的理性層面上,在驗屍報告中裁定並不是下墜而死,而是被鈍物撞擊,但在事後以假人物理測試與3D模擬等科學再現,種種數據指向先撞擊跳下處下方小屋的屋頂子再掉落地面,並且在小屋屋頂上沒有死者DNA是因為積雪過厚,導致融冰把證據沖刷不見。於是提告檢察官(?)唯一勝訴條件,只能把問題導向夫妻感情失和,讓法官與陪審團認為是女主角狠下毒手的殺人動機。


於是在釐清關係人外層司法與科學如何看待一個死亡事件之後,進入到了就算解剖也無法得知的人類情感狀況。《墜惡真相》遊走在公眾的,帶有功能性價值判斷,與夫妻不為人知的相處狀況,敘事如同穿針引線在內(當事人與死者關係)外(法院證據判斷)穿梭。


女主角Sandra Hüller演出精彩,已獲多項獎項肯定

女主角Sandra Hüller演出精彩,已獲多項獎項肯定


如開頭在身為作家的女主角訪談中提到「敘事方式」,像是提示《墜惡真相》重點已非關真相如何,而是藉由墜樓事件,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從一開始音樂聲音干擾訪談,像是強烈抗議著說話做為意義準確的展現,卻可能也阻斷了產生另一種抽象的可能,並再延伸夫妻小孩視力受損只能聽聲分辨外界狀況(也因為遭逢意外,埋下失和導火線),電影藉由對白的言說描述的法庭「再現 」事件中切換時間與素材質地,如《寄生上流》或《在車上》藉由記憶回溯,像是某種排練或錄音檔取代曾經在現場發生的事情。


除此之外,若說有別於眾多司法電影大部分只是純粹解謎與善惡判斷,《墜惡真相》還有什麼更殊異的當代性,反映當今世界現況值得一提?無非是電影中最重要的三段讓人可以深思並加以延伸的對話。一是夫妻吵架的錄音播放與再現,把有些沉悶的步調完全甦醒,從夫妻火爆的關係解構語言的使用,德國女主角不講德語(在書中約略提到跟家裡關係不太好?),與法國老公以英語溝通,本來居住倫敦因為財務關係搬遷自法國鄉下,同時事發地點位於法國法庭必須翻譯轉換等等明顯帶有政治隱喻,法德之間歷史糾纏不清的曖昧關係,同時也被稱作極為浪漫與極為理性的兩大民族,暗指美國成為當今霸權與市場消費的世俗性。


曾經迷戀女主角的帥氣律師Swann Arlaud飾,兩人有不少對手戲

曾經迷戀女主角的帥氣律師Swann Arlaud飾,兩人有不少對手戲


那段十分精彩的言語爭鋒,其中女主角一句:用對於他人慷慨來掩飾罪惡,有雙重含義,在政治上,想必是導演身為當代歐洲知識份子的自省 ,除了暗指德國為納粹後的陰影籠罩亟欲轉型正義乃至於現今收容他國難民,與身為殖民者後代如何處理被殖民者的傷痛,而展現在劇情中就如同丈夫-死者的負罪感,與相對女主角義正辭嚴地強調自身的開放性,如同歐洲代表的「啟蒙霸權」(德國、法國眾多思想的發源地)。


以此思考脈絡再接續著第二段最重要的對話場景,女主角解釋自身小說「參考」丈夫的原創:沒有創傷與經歷創傷的兩個世界。以文學創作反映生活的夫妻相處之道,好比SM關係(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更抽象地揭示,何謂「完人」?面對世界的陰陽調和,夫妻之間雙方作為面對與不願面對外界的另一半,抽象的理解夫妻如此相互對應「完整世界」的另一面,同時也是自身的反面(註2)。


第三段重要對話,是小孩在法庭回憶口述父親在車上的厭世念頭,無疑是當代更幽微、矛盾甚至病態的自我認同,顧慮別人的複雜自我,更指稱當代社會的「負罪」的徵候,需要不斷顧慮別人感受,不斷被壓抑著,就像是丈夫所說,兒子的導盲兼保母狗狗的身為照顧與預判者角色也是會有累的一天。


可以說是電影唯一(微)反派擔當,光頭檢察官Antoine Reinartz飾

可以說是電影唯一(微)反派擔當,光頭檢察官Antoine Reinartz飾


從死者的「服務他人」性格,那位想比較多的人同時把壓力都招攬自身,與女主角身為開放者,任何事情都坦然接受,如兒子受傷後當作是一個正向經驗,自我選擇自己負責。這樣同是作家夫妻的相互關係,像是意味著身為歐洲知識份子面對的雙面性,女主角解放的背後,拋開了丈夫所承受的黑暗、深層的羞恥感,並身為電影中死者,意味著某部分失去了作為完整的歐洲性,失去了深層憂鬱的存在自身,如同想到班雅明的流亡,消散廢墟般身影,並以這部電影文本(相對於女主角以生活狀況抒發的寫作文本)作為強者存活意志(註3)。


女主角說道:贏了官司,卻好像沒有獲得什麼?《墜惡真相》作為司法電影外表與電影藝術的本質之間,真正的道德之力指向為何?該往何方?難道女主角沒有任何道德責任?(我說的是在創作的意義上)電影以對話像是辯論給出精彩交鋒,卻沒有任何論點顯露「開放性」的缺失(因為全是丈夫的無能?)。就女主角也好,或歐洲的知識份子的隱喻也好,像是在指責「不要站在受害者的位置!」般的,身為菁英的那端沒有任何自省、焦慮,卻也非納粹藉著扭曲尼采的超人意志復辟,而是身為文化資本強者勢必有所欠缺(但看不出《墜惡真相》有給出任何反省索引),如此讓人懷念(註4)死者虛弱(且厭世)之力。


於是那句「對於他人慷慨來掩飾骯髒與卑鄙」,大槪也是在說像我這類自我感覺不良好的,什麼事情都是(歸咎)自己的問題,也許最沒路用、存在感最低、可能也是最可貴的就是在別人面前的「好人」、「無害」但骨子裡有最黑暗的東西。


(註1)
在劇情內部署的善惡好壞的道德律中,可以抽象的想像是兩種「力」在拉扯,無關好壞的判斷。


(註2)
此概念「完人:完整的人」做為世界完全接受的方式,就電影來說,丈夫作家卻因為家庭工作因素無法好好寫作,反觀女主角參考丈夫靈感,得以功成名就(丈夫跌倒是女主角成功的地方)。以此概念談夫妻兩者關係不是單獨兩人結婚(如電影《婚姻故事》純粹描述離婚過程的兩個不同個體),而是雙方面對世界的互補,而無法面對的就由另外一半實現,並以此「一」與「雙重」的概念,表現「身為人」在開放(無創傷)與負罪(經歷創傷)的一體兩面中,同時也解釋了身為歐洲(現代思潮濫觴與殖民主義起源)面臨矛盾的現況。


(註3)
關於歐洲性的兩極化,忽然想到類似例子:《驚悚末日》導演拉斯馮提爾身為疑似法西斯者外加以自身憂鬱症者為電影文本的「憂鬱無懼」。


(註4)
電影中墜樓死者生前行徑讓人想起自己小時候去堂弟家玩,因為他們家玩具很多,有一次不小心搶了堂弟玩具,怕會被罵先哭,反而博得同情(在大人眼裡),自己不是故意用這招來轉移注意,好像是因為真的不是故意的,在知道會被責罵前預先哭了出來。

內容總結
墜惡真相
4
/5
avatar-img
26會員
7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拉特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做壞掉的人」讓導演擅長詭異、不懷好意冷不防的歪斜感游刃有餘,除了女主角一開始肢體障礙的怪奇感,還有如發神經般發出怪聲,同時把大人世界的具備用途的物件與小孩的玩具錯置、亂丟,並搭配古怪即興,無旋律調性配樂,挑戰噪音與音樂的聲音定義。
在劇情之外,同時也對於年事已高的Víctor Erice 在電影中藉由Miguel不斷招喚記憶的懷舊情感存疑:是否為導演個人意圖?但另一方面,Julio女兒對於父親消失早已釋懷,傾向維持現狀。於是電影大半在些許懷舊的過往情感中拉鋸。 影片一開始呈現過往年代的底片質感,是後來已變成作家
4/5雙眼之間
劇情描述,長得一模一樣的夫妻,又不是雙胞胎,只是一種科幻?還是純粹奇想的開頭,是一種趣味好玩,能否有什麼可以思考之處?《德黑蘭雙面疑雲》完全可以從《寄生上流》階級的隱喻為起點過渡到一種封閉世界的寓言性。甚至擴增了後者的解釋,讓貧窮和富有成為某種互補。
《春風勁草》冗長的對話,電影動輒三個小時,需要多點耐心與專心。還趕上近期Metoo取消文化的列車,卻不是如此片面談論所謂社群媒體上的政治正確,而是藉由「語言辯證」中帶出一絲絲土耳其的民族性,並從鄉村保守又有些荒謬與趣味的教育官僚與人際關係中,最後帶出那個無從置喙的生命處境。
4/5春風勁草
導演伍迪艾倫利用愛情的陳腔濫調,同時透露作者尖酸刻薄、帶點犬儒般(Cynicism)對於電影中描述角色的愛情觀,對應著導演的世界觀。但《情遇巴塞隆納》倒是成功地從歐洲和美國之間文化差異與民族想像的觀點切入,過渡到愛情與權力的身體及政治性,與最後透露(導演)自身的見解。
4/5情遇巴塞隆納
精緻的影像,純粹與細緻的捕捉,令人想到比利時電影《親密》談著類似除了兒童成長之外,由小孩帶出事物的純粹狀態。時常在電影中呈現小女主角凱特不愛講話如靜物般,和她的有關的「靜物拍攝」:有時捕捉她無意義碰觸外界的事物抽象感。
「做壞掉的人」讓導演擅長詭異、不懷好意冷不防的歪斜感游刃有餘,除了女主角一開始肢體障礙的怪奇感,還有如發神經般發出怪聲,同時把大人世界的具備用途的物件與小孩的玩具錯置、亂丟,並搭配古怪即興,無旋律調性配樂,挑戰噪音與音樂的聲音定義。
在劇情之外,同時也對於年事已高的Víctor Erice 在電影中藉由Miguel不斷招喚記憶的懷舊情感存疑:是否為導演個人意圖?但另一方面,Julio女兒對於父親消失早已釋懷,傾向維持現狀。於是電影大半在些許懷舊的過往情感中拉鋸。 影片一開始呈現過往年代的底片質感,是後來已變成作家
4/5雙眼之間
劇情描述,長得一模一樣的夫妻,又不是雙胞胎,只是一種科幻?還是純粹奇想的開頭,是一種趣味好玩,能否有什麼可以思考之處?《德黑蘭雙面疑雲》完全可以從《寄生上流》階級的隱喻為起點過渡到一種封閉世界的寓言性。甚至擴增了後者的解釋,讓貧窮和富有成為某種互補。
《春風勁草》冗長的對話,電影動輒三個小時,需要多點耐心與專心。還趕上近期Metoo取消文化的列車,卻不是如此片面談論所謂社群媒體上的政治正確,而是藉由「語言辯證」中帶出一絲絲土耳其的民族性,並從鄉村保守又有些荒謬與趣味的教育官僚與人際關係中,最後帶出那個無從置喙的生命處境。
4/5春風勁草
導演伍迪艾倫利用愛情的陳腔濫調,同時透露作者尖酸刻薄、帶點犬儒般(Cynicism)對於電影中描述角色的愛情觀,對應著導演的世界觀。但《情遇巴塞隆納》倒是成功地從歐洲和美國之間文化差異與民族想像的觀點切入,過渡到愛情與權力的身體及政治性,與最後透露(導演)自身的見解。
4/5情遇巴塞隆納
精緻的影像,純粹與細緻的捕捉,令人想到比利時電影《親密》談著類似除了兒童成長之外,由小孩帶出事物的純粹狀態。時常在電影中呈現小女主角凱特不愛講話如靜物般,和她的有關的「靜物拍攝」:有時捕捉她無意義碰觸外界的事物抽象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椿離奇的墜樓命案,妻子被檢方起訴為謀殺她丈夫的嫌疑犯,法庭攻防之間,這對夫妻長久以來相處的齟齬不合昭然若揭,妻子的性情與形象意外受到審判;全程參與聽證的兒子,對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一夕改觀,在逐漸浮上檯面的證據與保護母親之間開始感到迷惘,他們的母子關係也正搖搖欲墜,一場人工的真相正重新被構建。
Thumbnail
《墜惡真相》的劇本無懈可擊,兩個半小時長的故事節奏井然有序,多次的庭審戲碼毫不拖宕,原告被告兩方攻防戰在成熟的對白下顯得更劍拔弩張。
Thumbnail
《墜惡真相》可能比《可憐的東西》更直接的對抗父權。女性在家庭/婚姻裡究竟能不能是強勢的那一方?可不可以是能力比較好的那一方?是否可以像多數男性一樣選擇只顧自己?這部電影光是看這場被用作證詞的片段就值回票價!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比起原文片名《Anatomy of a Fall》(墜落的解剖),我更喜歡台譯的片名《墜惡真相》:夫妻關係的墜落、親子關係的墜落、社會風氣的墜落,一切都往惡的方向去,沒有事實,只有選擇介入下的真相。
Thumbnail
《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從命案出發,但核心並不是懸疑,而是藉此揭開夫妻關係與家庭的陰暗面,與故事如何被述說。
Thumbnail
但事實既然是主觀的,我們又該如何取捨?證據(Evidence)。電影的進行方式讓所有觀眾都像故事裡頭的角色一樣,角色知道多少,作為觀眾的我們就知道多少。既然裁判是依照證據所能證明的事實得出,那這個故事裡頭的證據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巨大的謎團。就像《墜下的對證》所呈現那般,或許我們對他人自以為的「了解」其實也只是一種盲目的相信罷了。
Thumbnail
跨入 2024 一段時間,至今回想,法國電影《墜惡真相》依然是我 2023 一整年看到最令人驚艷的作品。一場墜樓,震動的不只是婚姻關係或性別角色的討論,更關乎何謂真相,與「真相是否存在」的探討原文片名《Anatomy of a Fall》中,讓我駐足許久的字是 Anatomy──解剖,剖析
Thumbnail
《墜惡真相》雖屬推理電影,但並非聚焦於「誰是凶手」,而是透過事件重演和數次開庭,讓觀眾拼湊案發「過程」的拼圖,釐清事件的真相。本片以兩個主場景—家和法院拍攝,成功透過演員不俗的演技和交互詰問的對手戲讓觀眾痴迷。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椿離奇的墜樓命案,妻子被檢方起訴為謀殺她丈夫的嫌疑犯,法庭攻防之間,這對夫妻長久以來相處的齟齬不合昭然若揭,妻子的性情與形象意外受到審判;全程參與聽證的兒子,對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一夕改觀,在逐漸浮上檯面的證據與保護母親之間開始感到迷惘,他們的母子關係也正搖搖欲墜,一場人工的真相正重新被構建。
Thumbnail
《墜惡真相》的劇本無懈可擊,兩個半小時長的故事節奏井然有序,多次的庭審戲碼毫不拖宕,原告被告兩方攻防戰在成熟的對白下顯得更劍拔弩張。
Thumbnail
《墜惡真相》可能比《可憐的東西》更直接的對抗父權。女性在家庭/婚姻裡究竟能不能是強勢的那一方?可不可以是能力比較好的那一方?是否可以像多數男性一樣選擇只顧自己?這部電影光是看這場被用作證詞的片段就值回票價!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比起原文片名《Anatomy of a Fall》(墜落的解剖),我更喜歡台譯的片名《墜惡真相》:夫妻關係的墜落、親子關係的墜落、社會風氣的墜落,一切都往惡的方向去,沒有事實,只有選擇介入下的真相。
Thumbnail
《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從命案出發,但核心並不是懸疑,而是藉此揭開夫妻關係與家庭的陰暗面,與故事如何被述說。
Thumbnail
但事實既然是主觀的,我們又該如何取捨?證據(Evidence)。電影的進行方式讓所有觀眾都像故事裡頭的角色一樣,角色知道多少,作為觀眾的我們就知道多少。既然裁判是依照證據所能證明的事實得出,那這個故事裡頭的證據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巨大的謎團。就像《墜下的對證》所呈現那般,或許我們對他人自以為的「了解」其實也只是一種盲目的相信罷了。
Thumbnail
跨入 2024 一段時間,至今回想,法國電影《墜惡真相》依然是我 2023 一整年看到最令人驚艷的作品。一場墜樓,震動的不只是婚姻關係或性別角色的討論,更關乎何謂真相,與「真相是否存在」的探討原文片名《Anatomy of a Fall》中,讓我駐足許久的字是 Anatomy──解剖,剖析
Thumbnail
《墜惡真相》雖屬推理電影,但並非聚焦於「誰是凶手」,而是透過事件重演和數次開庭,讓觀眾拼湊案發「過程」的拼圖,釐清事件的真相。本片以兩個主場景—家和法院拍攝,成功透過演員不俗的演技和交互詰問的對手戲讓觀眾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