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9|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金融投機史(Devil Take the Hindmost)讀書心得 -- 落後的人遭殃。

    raw-image

    你覺得閱讀一本投資類的書籍會有什麼功用?尤其這還是一本討論投資歷史的書。很久以前我對於讀歷史書的目的也不是很明白,直到有一天看到這段TED的演講,我對於工具書之外的書籍的閱讀心態開始有了一些轉變。

    什麼叫做工具書?

    就是你在高等教育時經常使用的那些課本,這些工具書都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就是要把你培養成現代工業社會中的一種職業別。這些書本就像是電玩遊戲中的技能書,只要你願意花時間與心力去練習這本書的內容,在你累績一定經驗值之後就能擁有書中的技能。

    多數工具書通常都是一種科學書籍,例如經濟學是一種為研究商品和服務關係的社會科學的工具書,電子學是物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專門研究電子、電子裝置、電子電路等課題,這些工具書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它們已經是一種定律、一種原理,就像是數學公式一樣,所以你只要學習怎麼用就行了,這些定律不太可能改變了。

    但是歷史書,特別是投資的歷史書有什麼用呢?就算你讀再熟也不會學到一個新的投資策略,更何況書中談論的投資史經常是兩、三百年前發生的事,這些策略或是提及的公司可能早就消失了,這對於投資人能有什麼實質幫助?

    如果你有把剛剛那段TED的演講看完,你就會明白答案就像演講者所說的:你應該用思辨方式來學歷史。其實除了歷史書應該這樣學習外,對於所有非工具書的書籍,你都應該用思辨的角度來閱讀它。

    當你從金融投機史書中看到1636年時荷蘭的鬱金香狂熱或是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你是否能夠嘗試去想像身邊有類似的情境正在發生?如果是你活在日本泡沫經濟的年代,你要怎麼面對這樣的投資環境?

    或是身處在現代的你,要怎麼判別出這類泡沫的事件?我們來看看書中的一段關於日本泡沫經濟晚期的描述:

    《1980 年代晚期,即使是懷疑者也一再被灌輸相同的信念:日本政府絕不會允許股價下跌,且日本的銀行與證券公司也都「大到不可能破產」。結果在幾年過後,泡沫破滅之時,這份信念終於露出了真面 目——它不過是招致銀行破產倒閉的虛妄鬼火罷了。》

    「大到不可能破產」是不是有點像是現代股民口中的「大到不能倒?」

    在這樣的氛圍下你覺得自己能夠倖免於難嗎?此次泡沫化後,日本國民要面對的可是失落的十年或二十年,如果你是1980年代的日本投資人,你要怎麼面對這樣的問題?我想這應該會是閱讀此類投資歷史書時一種最簡單的思辨起點了。

    本書的原文書名為Devil Take the Hindmost,可以簡單直譯為『落後的人遭殃』,就像此書封面的介紹文,『以史為鏡,在下一次泡沫來臨時謹記,別當跑最後的一個。』當你讀到這段話時,此前的你在擬定的投資策略時,是否也是抱著別當跑最後的一個人的想法呢?

    一個完善的投資計畫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自我思辨才能形成的,而閱讀相關主題的書籍會是很有幫助,畢竟作者寫了幾萬字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他的觀點可能與你一致也可能不同,如果他的觀點與你截然不同,請問你會當成沒看到,還是會思考自己的觀點其實也是存在某些盲點呢?

    這類的投資思辨就算是一般的投資人也是非常需要的,為什麼甲投資人會選擇這樣處理他的資產配置,但是乙投資人卻覺得不需要這樣處理?這些決策的判斷依據是什麼?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你自己必須親自思辯過的,千萬不要覺得某些股市泡沫化的傷害不會影響到你,以日本失落的二十年所造成的影響為例,就算你不進行任何投資也是會受到波及的,所以指數化投資人在進行資產配置時,是不會只投資單一國家的指數型ETF的。

    當然並非所有書籍中的不同觀點都值得你進行投資的思辨,即使本書講述的都是上個世代發生的投機泡沫,投資人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沒變過。這些群眾表現出的特徵像是:無敵、不負責任、急躁、傳傳染力高、易變、耳根子軟、集體幻覺以及致力低下,這些行為表現跟你現在周圍的投資人沒多少差別,最重要的是:你表現出來的行為也跟他們差不多。

    從歷史中看到別人犯錯從而學習到某些事,肯定比自己犯錯後學習到某些道理來得划算,當你開始以這樣的角度來閱讀一本金融投機歷史書時,歷史對你而言就像是一個智慧寶庫了,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文字版的梗圖大全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