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研究人員Mauricio Delgado想要找出腦神經學上的興奮與預期感來自何處,藉以知道人的動力源自哪裡。他設計了一個遊戲,邀請很多自願者來參與,玩遊戲的同時並接受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掃描腦部。受試者的眼前有個螢幕,會先讓受試者猜接下來出現的數字是「大於5」或「小於5」,受試者猜完之後銀幕上才會出現「1」到「9」之間的數字。然後研究人員會觀察受試者腦部不同區域的變化,受試者要猜很多輪。玩這個遊戲不需要技巧,實驗的目的也不是要測試受試者的任何能力,而且研究人員故意把遊戲設計得非常無聊,藉此想知道人在玩超級無聊的遊戲時,大腦的哪個區域會活躍起來。受試者如果玩到一半不想玩也沒有關係,可以隨時喊停中斷實驗。但令人意外的是,很多人會一玩好幾個小時,只是想知道自己猜的對不對,甚至於還有人告訴研究人員,想要把這遊戲帶回家。這讓Delgado陷入沈思,為什麼人們會一直想要玩這個無聊的遊戲?這個實驗的數據讓他知道受試者在玩遊戲時,腦部哪些區域會活躍起來,然而數據並未解釋為什麼受試者會一直想要想玩下去。
為了解開這個謎,幾年後Delgado又設計另一場實驗,也是玩猜大小的遊戲,只不過這次有一半的時間,受試者可以自己猜大小,另一半的時間,則讓電腦幫他們猜(受試者不用下任何判斷),只要等答案出現。研究人員觀察到當受試者可以自己做選擇時,和先前的實驗一樣,大腦中的紋狀體會亮起來,出現神經學上的期待感與興奮感。但如果是受試者不能自己猜而由電腦幫忙猜,受試者的紋狀體基本上不會有反應,就好像大腦對遊戲不感興趣一樣。實際上詢問受試者也一樣,大家都說自己可以做自己選擇猜大小時,遊戲比較好玩,大家都想知道自己輸了還是贏了;但如果是由電腦來猜,會感覺這個實驗沒完沒了,很無聊,不想做。
其實不管自己猜,或是交給電腦猜,輸贏的機率都是一樣的,但對於受試者玩遊戲過程中的主觀體驗卻差異很大。當人們可以做選擇時,會讓遊戲變得不一樣,遊戲從無聊的苦差事,搖身一變成為刺激的挑戰,受試者想玩的動力增加,完全只是因為他們覺得操控權在自己手上。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的作者Charles Duhigg指出,從過往研究中發現,懂得自我激勵的人賺的錢比同業多,幸福感也高,更加滿意自己的家庭、工作與整體人生。因此如何提高「自我激勵」的能力,是一個重要的議題,而自我激勵的關鍵在於是「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身行為與環境」。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激勵自己,就得相信自己是當家作主的人,就如同上面的研究一樣,我們想要自己猜大小,而不是讓電腦幫我們做主,隨然可能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但「動力」會不同。
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Duhigg在書中引用2010年在《認知科學趨勢》(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期刊上研究發現:「想要擁有掌控感是一種生物本能。」,通常我們覺得由自己作主時,一般會催促自己更努力工作,而且平均而言更有自信、以更快的速度克服挫折。有趣的是,對大腦的發展來說,想要有操控感的本能十分重要,因此當嬰兒學會自己吃東西後,會抗拒讓大人操控。這份研究還指出:「每一個選擇,不管是多小的選擇,都會讓人覺得自己可以作主,可以靠自己完成事情。」
Duhigg總結以上的發現:製造動力的第一步,就是給人們機會做決定,讓他們感受到自主權。因此,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要產生動力,一定要有辦法說服自己這是我自己想做的。這一個發現,對於服務現場管理者而言很重要,在強調SOP的時代,如何保留第一線服務人員決策空間來將服務做的更到位,是一個可以思考的課題。這樣的作法除了讓客人可以感受到更加客製化的服務之外,也可以讓第一線服務人員因為具有選擇權而增加其工作動力。但SOP用自主選擇提供差異服務之間的拿捏,需要有堅實的公司文化在後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