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痛苦到啟發:人生轉換期的意義

2024/02/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我們計劃從人生的第一曲線轉到第二曲線時,我們會感到心理上的極度不安,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閾態」(liminality),來描述轉換工作、組織、職涯道路與關係的那段期間。2020年,Bruce Feiler所寫的《轉換中的人生》(Life Is in the Transitions: Mastering Change at Any Age)一書,就是在說明閾態。這本書訪談了數百人,請大家談人生轉變,最後歸納出平均每18個月就會出現一次重大的人生轉變,例如自願與非自願的職涯轉換,大部分的轉變是非自願的,在發生當下非常不受歡迎。作者Feiler在四十多歲時罹患癌症,此時孩子還小,但他卻要面對死亡,這種情形Feiler稱之為人生地震。Feiler的結論是人生最能預測的事,就是沒有什麼事是不會變的,這點與佛家說的「無常」,基本上是一致的。

通常人在面臨轉變的過程中(也就是「閥態」)會感到極度不安,正如《重啟人生》書中所描述的:「未能成功走過這段時期的人,持續經歷不穩定的身分認同;失去導致他們在認知上、情緒上被吞噬,喪失活力,無法放棄舊的自我,也無法接納出現變化的新工作自我。」作者Arthur Brooks為了實際驗證重啟人生第二曲線,在2019年辭去智庫執行長的職務,後續又在2020年遭遇到新冠肺炎疫情,有兩三年的時間,根據Brooks自己的描述,衝擊確實很大:「有兩年時間,我和太太感到孤獨,失去方向。有時我早上醒來,準備好迎接智庫的一天,然後才想起來,那是過去的事了。我現在人在麻州,不在馬里蘭。奇怪的是,我發現自己似乎連簽名的字跡都變了,就好像我試圖扮演別人。」

但好消息是,這些令人極不舒服的轉變過程,在我們事後回想起來時,都跟當時的感覺不同,探討閾態的作家Feiler發現,大約有九成,人們最終會判定自己成功轉換,有驚無險,轉換沒有造成永久的挫敗。同時,事後回想會把這一個轉換過程認為對自己而言,具有正面意義。《重啟人生》中說明這種現象被稱為「情感衰退偏誤」(fading affect bias),幾乎每一個轉變,即便是最不容易的,也會帶來某些正面的果實,長期而言,我們通常會拾起那些果實,加以珍惜。

而轉換過程間的痛苦,卻有利於創作,大量的學術文獻顯示,「創作才華」與「內心痛苦」高度相關。Brooks注意到到自己就是這樣,這本《重啟人生》就是他的轉換期帶來的成果。

因此,我們可以用另外一個心態來面對轉換期間所發生的痛苦,我覺得有三點可以自我警惕:一、人生無常,不管自願或非自願,生命中一定會發生變化。二、變化(轉換)的過程是痛苦的,但事後我們一定可以發現這一個變化對於我們人生所帶來的正面意義。三、痛苦可以刺激創作,我們應該利用痛苦所帶來的效益,增加創作。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8會員
18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