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0年代到現在,福特貨車的售價已經漲了十倍,為何衣服的價格數十年如一日?
歡迎來到不小品書,認真聊本書。
《穿過了》提出了一個簡單到所有人,都應該要察覺到的問題:現代的衣服憑什麼這麼便宜?如果仔細去研究製作衣服的工作流程,從一塊布料變成一件衣服,這個步驟因為涉及到布料張力等問題,沒有辦法藉由機械自動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依然必須要依靠大量勞力完成。
那這算不算是血汗勞工呢?
我查了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的標準成衣製造流程,設計打版→布料選擇→裁剪→部分縫製→縫合→鎖鈕→釘釦→修線→查補→整理→燙平→檢查→包裝。在工序上來說,依然跟這近百年前的標準差不多。
那為什麼衣服的價格對照物價水準的膨脹,卻越來越便宜呢?
《穿過了》這本書試圖探討這個問題,從最早期的布料,亞麻,開始介紹,接著是棉花、絲綢、合成纖維與羊毛。從這些布料的發展歷史來看,你會發現,
紡織的歷史,也是社會發展的歷史,映照出了性別、奴隸與權力的議題。
人類社會在青銅器時代之前,織品生產都是女性專屬的工作。因為紡織這項活動不妨礙育兒,也不像狩獵那麼危險,能將孩子安全的放在身邊。直到約西元前1500年,紡織機開始出現,紡織變成一項營利事業,男性才加入紡織的事業裡。
但不管怎麼樣,女性在紡織行業裡仍然舉足輕重,長期佔服裝業的勞動力比重達三分之二以上。不過雖然如此,女性面臨了社會非常多不公平的待遇。像是十七世紀,紡織行會面臨了「原始資本生產模式」的挑戰。
資本家為了尋找「最便宜」的原料,向農村婦女訂購布料。能夠「最便宜」,是因為這些婦女既有家裡農田的支持,又是閒暇人力,所以產出的布料可以非常低價。這讓都市裡的織匠行會非常憤怒,認為這些不具專業的婦女是在踐踏這個行業,所以就從法律、文學和文化等各層面限縮女性的角色。
像是拒絕讓單身女性加入工會,甚至就連原本釀造啤酒、接生等女性可以做的工作權利都被剝奪,只剩下女傭、農工、攤販、奶媽及紡織工等工作可以從事。直到十九世紀中葉的美國,女性要靠工作養活自己的話,幾乎只剩下加入紡織工廠被剝削的選項了。
另外的選項就是下海成為站街女郎了。
除了靠壓榨女性獲得溢價之外,服裝資本家們還依靠了兩股力量加大利潤,分別是:「殖民統治」和「跨國黑奴買賣」。資本家發展這兩股力量,就是為了「棉花」。歐洲人很喜歡棉花這款布料,讓十六世紀的列強把棉花當成通行貨幣,來購買黑奴在轉而投入到棉花種植園裡。
雖然1807年美國政府禁止了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買賣,但直到1830年全美依然有十三分之一的人口從事棉花種植,其中黑奴佔大多數。因為獲得解放的黑奴被剝奪了土地的使用權,無法靠著狩獵、捕魚和採集維生。所以他們還是只能變成佃農,持續被地主階級剝削。
而前面說到的土地使用權問題,也是統治者野蠻擴張的產物。因為種植單一作物會損耗地力,美國雖然地廣人稀,但依然禁不起這樣的消耗。只要原本的土地地力耗盡,棉花園主們就會尋找新的土地取而代之,先去往了南方,又走向了西方。這便成了美國建國初期領土擴張的動力,也是北美原住民如切羅基人們噩夢的開始。
在中國周朝初期之前,古人把引蠶絲的織機比喻為,像是天體運行般的複雜。因為對他們來說,織機就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機械裝置。到了南宋,民間活力發達,生產蠶絲也更加專業化,共有二十四道工序,像是蠶婦採桑、揀卵、餵蠶、清理蠶砂。也因為製作複雜,所以絲綢才能成為中國王朝向北方遊牧民族,交換馬匹的物品。這些遊牧民族的領袖藉由絲綢來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地位。
蠶絲也是歐洲也吹起「中國風」的關鍵,在十七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許多瓷器、絲綢都變成上流上會的必需品。英法兩國甚至為了保護國內產業而禁止紡織貿易,但仍有大量的絲綢以非法的途徑流入。
不過比起貿易保護,還有另一個議題讓當權者們更擔心:社會低階平民開始模仿起貴族的穿著打扮。
法國王室在1485年至1660年間,頒布了18項法令,意圖管制民眾的衣著及飾品穿戴。像是禁止平民和非貴族人士,穿上貴族的服飾,也規定只有貴族才可以使用絲綢、建立顏色位階制度等等。
這已經反映出來,社會大眾在服裝上花了很多錢,追逐潮流變成一種個人自我地位的表達。
歐洲有句話說:「衣服是身體中的身體,可以從中推斷一個人的品格狀態。」這句話看似平常,但仔細想來卻有點奇怪,因為這句話有著「價值判斷」,代表了衣服不再是保暖禦寒,而是代表了權力。
「男性大棄絕」(Great Male Renunciation)說的就是這個,在十八世紀末,歐洲受啟蒙運動的理想啟發,男性開始放棄原本華麗和精緻的著裝形式,標誌著貴族身份的服裝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功能性的、實用性的服裝。
這代表了男人的衣著,如同他的身體,必須展現卓越,而非引人注目。男性不用將自己塑造成追求優雅的風度或英俊相貌的個體,男性也不會將外表視為自我意識的反應。
女人卻相反,被社會要求打扮成性感的形象。被催眠要沈迷於時尚,但時尚不是為了表示女性是獨立個體,而是斷絕她們展現卓越的機會,讓女性成為滿足男性慾望的獵物;所以社會不是在幫助女性實現目標,而是加以阻撓。
時間轉到現代,這一層意識並沒有被消滅,而是被加強。只是服裝的代表意義不再依託於布料,而是「品牌」。品牌們的服裝設計師思考著怎麼把女模特、女演員、上班族女性這三個角色串起來。
如何定義女性,並讓他們相信自己就是這樣,這就是賺錢密碼。
從這個視角再回過頭來看這本書就十分有趣,女性在服裝裡的地位,也是微縮的紡織產業歷史。
對於服裝產業的現況,不小讀者們還有沒有什麼可以補充的嗎?也都歡迎在下面留言討論喔!
希望這次的不小品書有啟發新的觀點,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