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一位外來移民眼中的桃園


    刊於本府文化局人資羅盤

    刊於本府文化局人資羅盤


    去年9月1日星期四,至桃園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科報到,至今踏進公門一年多了(扣掉回台中基處訓大概一年)。桃園市,2014年底升格為宜轄市(台中2010),人口約217禹人(台中278萬),擁有13個行政區(台中29區),最高峰為2,444.305公尺、位於復興區與新竹尖石鄉交界處的雪白山(台中雪山3,886 公尺)。


    高中以前,桃園只是個地理課本上的名詞,甚至不曾出現在歷史課本上(因為是新竹州,台中則是台中州)。第一次對桃園有印象(記憶)是大一暑假的單車環島,雖然單車環島被視為比開車慢、較定路快,而有機動性,以及能夠不疾不徐地欣賞風景,體驗一種隨時有可能與陌生人事物相遇的浪漫。但其實環島時經過桃園,不過是當天台北與新竹的中繼站,只記得在內壢吃池上便當,以及驚嘆桃園竟然有巨蛋,殊不知當時連內壢和中壢都傻傻分不清楚,也不知道巨蛋其實不是拿來打棒球的。


    大二(2008)的某天,因為在網路上看到桃園忠烈祠那彷彿置身日本般的場域於是慕名至桃園一日遊(不能去日本濕樂園至少還能去桃園)。那次除了忠烈祠還去了中原大學(從中壢後站走過去),印象最深刻的是桃園客運的司機。那時的桃客還是遊覽車型的,沒有跑馬燈提醒到哪站了,於是就坐過頭了。車體空間除了對身障者及外來遊客不友善外,司機還因為老弱婦孺上下車較緩慢而大聲咆嘯。總之, 從友善環境看一個城市進步與否,桃園當時還算是個三流城市(一流城市:纽約,二流城市:台北)。


    退伍後第一份工作在中壢青埔,宿舍在蘆竹大竹,才開始慢慢認識不一樣的桃園。每天經過高鐵站、試車中的捷運站、年底據說要開幕的outlet、以及大(宛)興(若)土(死)木(城)的青埔,最與衆不同的是能夠沿著塚塘慢跑,以及數不完的飛機。桃園的城市舆台中相較,是屬於雙核心的城市(桃園、中壢),台中則是山海屯各有發展;馬路與台中相較,除了比較小條外,還有很多小路,只有在地人才會知道的小路;最有感的莫過於飲料同品項硬是比台中貴了 5塊錢。雖然當時吃桃園、住桃園,但也僅止於中壢、蘆竹、桃園,其餘行政區依然陌生。


    這次因就學就業再次踏進桃園,開始有更多時間與機會認識不一樣的桃園:現在想到中壢,就想到不是桃園人是中壢人、充滿尿騷味的車站廁所、以及宛如霍格華茲的龍岡圖書館,想到觀音就想到超好吃只賣牛肉麵的「來來牛肉麵」,想到平鎮就想到中壢、還有地方特考的復旦高中、育達高中,想到八德就想到小鄭老家的警衛室,想到楊梅就想到跟著文發科到楊梅故事館見習客委會的工程査核,想到蘆竹就想到大竹有蒜頭又有蒜泥的八方雲集、不管什麼鋒候都很多人的埤塘步道,想到大溪就想到停車一位難求、以及遠眺101,想到龍潭就想到徐主任、徐學生家長、還有手臂疲痛一周風雨生信心的龍舟賽,想到龜山就想到區公所前帶骨的屏東羊肉麵,想到大園就想到機場捷運,想到新屋就想到與中壢Costco一路之遙,想到復興就想到五月桃。


    踏進公門一年,不敢說有什麼作為,但有件密件今天就特別解密一下,就是市府與車站之所以會有U-bike(先有文化局後有市府前),是因為有位李姓市民陳情市政信箱的結果除了感恩有遠見的李姓市民外,更讚嘆市府(馬路這麼爛還敢廣設那麼多U-bike)的德政,讓我看見一座正在進步而邁向偉大的城市。地圖上將桃園鏡射後調個45度再放大個20%便跟台中有87分像。桃園作為我第三個故鄉(台中、淡水),又在公部門服務,自然有更多認識桃園的機會期待明年此時,對桃園能有更深的認識,成為心中最重要的故鄉。

    2017/9/2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