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4|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從《柏格森主義》談如何在綿延中創造進化

raw-image



  關於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論及柏格森對問題、差異、傳統哲學、時間的看法,及直觀如何作為一種精確的方法,可參閱筆者〈從《柏格森思想中的直觀與進化》談直觀作為一種方法〉及〈論以直觀作為認識文化資產的方法〉(詳下方連結)。本文想討論的是,何謂綿延?以及如何在綿延中創造進化?


  傳統認為時間是空間的一個維度,即時間是第四度的空間。然而,如此推論,將導致空間先於時間,空間成為時間的必要條件,且空間與時間的關係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在愛因斯坦與柏格森的時間辯證中,柏格森認為,相對論是將時間視為客體、透過「測量」說明時間,而非說明時間「本身」,即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那麼,何謂時間的本質?柏格森認為是─綿延(duration),而在綿延下的時空關係又是如何?


  首先,德勒茲將柏格森的差異分為兩種,即性質(kind)上的差異與程度(degree)上的差異。認為時間屬於性質上的差異,空間則屬於程度(數量)上的差異。然而,如何將此種二元的差異轉為一元的差異,如:性質上差異的回憶-影像(recollection-image)與知覺-影像(perception-image),便是將現在視為過去最凝縮(contraction)的層次(圓錐圖式的點S)。由此,透過緊縮解決心物二元、解答記憶,兩者成了程度上差異,產生了新的一元論的可能性。如此,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便成為,知覺、運動、擴延先於空間。透過身體運動過程所產生的知覺,空間才被鋪陳出來的(關於綿延下的空間將再擇篇詳細討論)。


  接著,綿延是一個還是很多個?其意義為何?《柏格森主義》開頭便說,無直觀(intuition)便無法認識綿延。直觀與綿延未一致的話,無法實現本性性質上的差異。何謂本性?柏格森將記憶的綿延(Memory- duration)分為物質與生命,而只有生命才能夠在綿延中產生複多性(multiplicity),即各個生命體間綿延的差異。而複多性又分兩種:一種與「量」有關、不連續的,如:兩本書之間固體跟固體的不連續性,透過觸覺可區分;一種與「質」有關、虛擬的、連續性的,如:「知覺在綿延中成為記憶」的綿延便是虛擬的複多性。


  當我在岸邊看著流動的水與飛行的鳥時,我的綿延包含水的流動與鳥的飛行,我具有彰顯其他綿延的能力。三者在佔據同樣綿延的潮流下,彼此掌握住對方、相互作用著,如:鳥的飛行的空氣流動影響著水氣,水的流動影響著船行,是「狀態」上的改變,而非「物體」上的改變。故本性就是綿延的複多性、一元的多元主義;各自生命體的綿延(不同特殊風格的綿延),都在時間的綿延下進行著。


  再者,何謂直觀?柏格森將人分為三個部分,即本性、智能(intelligence)與直觀。本性,即與生俱來的適應能力,如:爬、呼吸、吃喝拉撒等。智能,即後天學習的知識,如:邏輯、理性、語言、文化等。直觀則是非知識的、非本能、抵抗、不形成內容、擺脫內容、擺脫存有觀念的行動、簡單的行動。而智能與直觀的關係是,智能必須有直觀在前、先行動,即「行動先行」。若從智能出發,從存有或秩序出發,則無法處理變化(becoming)與運動(movement)的關係。


  故柏格森在《思想與運動》開頭便說:「哲學最缺乏的就是精確性」。因為傳統哲學皆是從智能出發,而未考慮綿延、未在綿延中思考哲學。柏格森認為,形上學是一種假設的建構,它聲稱要超越經驗,事實上它只是用一個固定的、枯燥的、空虛的摘要,以及一個抽象的、一般的思想系統替代了運動的完整經驗。簡單說,形上學不過是人為假設的觀念,而非在綿延中實際的經驗。正因為運動是不斷變化的,在形上學追求普性、本質性、永恆性、目的性的世界下,是無法創造的,因為其將在綿延中離目標越來越遠。


  最後,何謂綿延與創造進化的關係?科學家或哲學家建立的連貫性,現象或事件,由過去的條件(原因)造成,使得未來只有一種展開,而沒有進化、自由的可能(決定論),因果律將時間排除在外。柏格森並不反對因果律,只是要考慮時間的問題在裡面。前面提到,柏格森將記憶的綿延(Memory- duration)分為物質與生命,物質沒有生命,是可測量的、不會有變化的、無創造機會的。而活著的生命是本質性地綿延著,它之所以綿延,是因為它不停的製造新事物。時間正是這種遲疑(延續)本身(事物變成其他東西),或者說時間什麼也不是,時間沒有提供想出新東西的內容,時間本身只是「支持」著我在時間的流當中。故時間是一種創造的必要條件,生命在綿延中才創造進化。 


  綜上,在柏格森的時間下,時間不是空間。當我們說空間無限大、無限長時,是將空間視為不動的、可測量的。然而,時間是流動的,無法測量的,任何測量相關的形容詞都無法說明時間本身。綿延是生命、是記憶、是意識、是自由。我們(生命)在時間的持續綿延中創造出新的觀點,有著永久可能的創造性。然而,現實(actual)本身就是創造。持續的想像(虛擬)為的是遇見現實的實現。如:想像下周預計開的會議,即使已充分了解議程與會議討論事項,其與現實的會議還是不同的,因為現實是獨特的印象。在現實的會議整體中,彷彿由藝術家畫出別緻的輪廓,我們能知覺到輪廓細微的動作、表情等生動的印象,而這是想像所做不到的。故從虛擬(虛擬是實在性而非現實性)到現實產生進化,進化是現實化,現實化是創造。直觀用綿延思考,在綿延中先有了直觀下的現實(運動、創造、進化),才有了智能分析與想像的可能。而綿延正是讓人們得以在跳脫因果、目的的自由下持續創造進化。

2021/6/1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