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平騎UBike到火車站,還背著一個行李包,絕對不是玩笑話。原本打算多看幾間藝廊,但到了第四間 #絕對空間 ,我就決定騎車到火車站,回台北。畢竟每逛一個藝廊,最短也要半個小時起跳,若是遇上非常有心的主理人或是藝術家,那話題數可以讓我的腦袋再次充血,所以點到為止就好。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依據該空間的特質,分成明室與暗室。可能去年中開始寫起了賊藝識,跑的展覽也多。這次的兩位藝術家,吳權恩與吳瑋庭,我分別在众藝術與花蓮石雕博物館看過他們的作品(也順便推薦大家,分別在桃園區和花蓮美崙的兩個藝術空間)
吳權恩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現就讀於南藝大造型藝術研究所。在民國一百一十二年(2023年),在伊日藝術計畫有與周晏旭合辦的「星期天萬華 Sunday in Wanhua」;而在众藝術則有自己的個展「日常序列」。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覽,同樣展現他重組日常序列的特質。恩!這兩間藝術空間其實有點相像,小巷、玻璃窗,從外頭看起來就像一個展示的新家。
在陽光明媚的下午,來到絕對空間,往玻璃窗內看,應該會有疑問。奇怪,怎麼一郎,搖身一變成為家具店。簡約的風格和清新的傢俱顏色,讓你迫不急待想去試躺那張床。可別輕易嘗試,那可是藝術品,注意看那張床、旁邊的書桌和椅子,甚至是角落的衣物藍,有發現什麼端倪嗎?
這些雖然都是日常生活裡,基本的傢俱款式,但你還記得,當初是怎麼挑選這些商品的嗎?是到家具行,還是IKEA?吳權恩企圖重組你的日常生活物件,在一件家居物件、用具,使用不同品牌組裝。若他不是一個藝術展品,你是否能接受如此的拆解和重組,這檔展覽或許能顛覆你的消費觀。
吳瑋庭同樣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後來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研究所畢業。將同樣出於台藝大雕塑系的藝術家作品放在一起,策展人相當用心,倒是可以看看同樣都是台藝大雕塑組畢業,但在不同研究所畢業後,兩人在理論和實作上面的差異,相當有趣。
吳瑋庭近年參與的展頗多,賊賊是在石雕博物館的展覽中,被他的作品吸引,開始會留心瑋庭的創作。在不少藝術空間辦過個展,伊日後樂園的「蕈菇狀的那一瞬間」、「接觸面」;福利社的「事物未完成」;众藝術的「這是一張( )的地毯-草皮樣式」。聯展中,賊賊看過的為空總「超編碼-地理圖/誌的藝術測量術」,但我有些想不起來是哪件作品,畢竟那展覽頗精彩,作品數也多。(突然發現還有走走春,也是去年意外逛到的室外展覽)
有時候,觀者在觀看展品時,基於自己本身經驗,可能會有藝術家本身沒想到的狀態,這也是與藝術家討論的好玩之處。在去年花蓮石雕博物館的新型之爆展覽中,我最喜愛的作品便是瑋庭的《3.14 I 1/60》。因為沒有拿展覽手冊,我不自覺的想到當時正在熱播的此時此刻,石粉被推移,進而堆積、雕刻的時間性,就像不斷變動的愛情。
當然,瑋庭的創作論述總是理性、冷靜的。思考了圓周的距離,製作石材的轉動軸。藉由石粉的狀態,重構石材底部與石粉之間的內外關係。不愧是專業的雕塑家,能這麼理性,將情感論述拋之一邊,也是瑋庭不同於其他藝術家之處。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覽,瑋庭的作品被安放在暗房中,相較於石雕博物館的大而理性,這件作品反而提問著空間、物件與光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不同於權恩作品的日常清新,瑋庭的作品反而有種日常詩學的展現。
石材依然是瑋庭創作中重要的元素,但這次它們似乎只是配角。其實也不能這樣說,雖然 #背光 主要的角色是光影,但 #盲盒 則是讓大理石成為匯聚光的一個節點,藉此捕捉光線的存在,並反射成日常軌跡,頗有成詩的美學,也相當符合瑋庭一直以來所關注,物件詮釋之間相扣連的催化過程,及其所形成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