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1987年辭掉了在大學裡的工作到報社擔任編輯,但是他說那個工作無聊透頂,因為每天都要去收集那些不准時的作家的文章,實在交不上來,只能自己寫了補上去。
之後林夕又到了電視台工作,但是最後的結論是他意識到自己很不適合干體力活。
1991年,林夕來到羅大佑的音樂工廠,開始深入的了解唱片業的情況,他說他非常喜歡這份工作,同時在這裡林夕開始和一位男歌手合作,並在之後的很多年中聯手打造了眾多經典歌曲,他就是黃耀明。
1989年,林夕來到亞洲電視台擔任節目部主任,他說之前在報社自己還是一個文藝青年,到了電視台才真正接觸了社會,而電視台的工作也為他的歌詞創作提供了絕佳的鍛煉機會。
林夕:剛進去這個電視台第一天上班的時候就已經有功課了,就是立即要想一個很簡單的口號來宣傳電視台當時推出的一個游戲,那我果然就不負這個眾望啊,幾分鐘就想了一個、很好的一個。那個時候我是第一次覺得自覺自己還是有這個寫歌詞必須的本領,就用最簡單的話 ,最短的文字來達到某一種效果,然後這個自信心很快又建立起來。
電視台的工作需要很多部門的協調合作才能完成,林夕在這樣一個大機器中迅速找到了,無能為力的感覺。
林夕:想好了一個點子需要道具,可是道具部沒有這個,他們也不大配合。
我作為創意部的部門的主管,我是自己跑去市場上面自己去買,買完以後自己捧著這個魚、活的魚,跟這個魚缸,然後就打車打不到,打很久,然後就很狼狽,折騰了很久才回到這個電視台。那個時候我就想我在幹嘛呢?我是一個書生嘛、文人嘛,我捧著這個幹嘛?我覺得這個跟我的本意很很違背,那個時候我就想,哎生命是不是該這樣過呢啊?時間應不應該這樣花掉了?但是我事後想來,這個也是人生難得的一個經驗。
就是說啊,文字不是一切,創意不是一切,執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一環,而且我認識到我自己的確是很不適合幹這個體力活的。
林夕與黃耀明
1991年,林夕離開電視台來到了羅大佑的音樂工廠,在音樂工廠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
在音樂工廠,林夕和羅大佑一起打造了《似是故人來》、《赤子》等眾多經典曲目,林夕說那個時候日子過得很幸福,而也是在音樂工廠,林夕遇到了歌手黃耀明。
吳加愛:他(林夕)常常是也追求快樂,舉例說,他對愛情的渴求的話,你可以從黃耀明的歌可以看到。
林宥嘉:黃耀明老師有一首歌,就叫做《如歌的行板》。
他應該有廣東版的,但是我很喜歡國語版的詞,它裡面就是,那首歌我沒辦法從中間挑詞出來唱,要從頭開始唱。
/我們的路不可能比恆河更長
我們的汗也逃不過陽光
倒不如把回憶化作一個畫展
看完了永遠懸掛在眼眶/
林夕:跟黃耀明合作,多虧羅大佑先生,因為他後來加盟了音樂工廠,那我直接就是負責他的專輯。他還在達明一派的時候,我已經很希望可以跟他合作,然後那個機會來了,就覺得很高興。
1985年,黃耀明與劉以達組成達明一派組合,迅速以其先鋒另類的風格在香港樂壇走紅,1992年,黃耀明加入音樂工廠。
林夕:因為他都是自己唱片的制作人,同時也是歌手,也對歌詞特別特別地重視跟苛刻。
我永遠是臣服者,就是他說什麼,我就按他的要求來寫,最初的時候是這樣,然後慢慢地我也敢於在他的面前發表一些意見 ,因為他是很藝術型的,在藝術家面前我永遠覺得有點自卑感。
在最初的合作中,兩人並沒有很快達到默契的程度。
林夕:比方說寫一個情歌,他會說:嗯這個我覺得寫的還可以、還好,可是呢,這種愛情觀跟我有一點出入。
我認為:你的愛情觀是怎麼一回事呢?一個人的愛情觀難道不會轉變的嗎?難道你一生就所有唱的歌詞、每一句話,都一定要很真正的自己,那你只能夠做一個全面的歌手和創作者, 就是你也是會寫歌詞的,可是你本人不會寫歌詞。
後來慢慢磨合多了他也放手了一點,慢慢就我也敢於發表意見。
隨著合作的加深,林夕嘗試著在歌詞中注入更多和人們印象中的黃耀明,不太一樣的內容。1993年,黃耀明推出專輯《借借你的愛》,其中有林夕填詞的歌曲《四季歌》,清新自然、受到廣泛好評。
林夕:本來寫這個歌的時候,是因為音樂工廠要弄一個兒歌的專輯。
我就挑了很多歌給不同的歌手,然後本來這個歌(《四季歌》)我說好是給另外一個女的女新人的,結果出來(黃耀明唱)我覺得這個反應很好,或者是有一點有一個新的火花在他的身上,果然就證明我們每一個人都得放下一些包袱,比方說黃耀明可以不是黃耀明。
從音樂工廠開始,林夕和黃耀明一直到今天仍在合作,他們也成為公認的一對黃金搭檔。
林夕:我覺得最不是他的歌就是「不是他的歌」,是他翻唱別人的歌。
這個《暗湧》啊,跟這個《再見二丁目》,因為不符合他的愛情觀。
比方說《暗湧》本身是比較宿命的悲情,他本人絕對不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是很樂觀很正面的一個人,所以說我覺得挺不像他的。他這個手癢拿來翻唱一下,結果好像成為他的王牌的歌曲之一,那就我覺得最不像、最不是他的歌就是《暗湧》。
人們普遍認為有三位男歌手和林夕的合作堪稱經典中的經典,一位是現在正當紅的陳奕迅、一位是黃耀明,還有一位是天王巨星張國榮。
林夕與張國榮
林夕和張國榮的合作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剛剛出道的林夕為張國榮寫下《妄想》、《無需要太多》、《側面》等歌曲。
1994年林夕填詞,張國榮演唱的影片《金枝玉葉》的主題歌《追》,榮獲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獎,傳唱一時,兩人的合作在隨後的幾年中達到了巔峰。
林夕:我們應該大而化之,反正呢每一個人總是要大行的,要過去的。如果他留給我最大的、留給這個世界最大的遺產,就是他的音樂跟他的電影。
林夕:第一面的這個場面就是永生難忘啊,我就在我的陽台裡面看到一個叫張國榮的巨星,開著他那個挺帥氣的一個跑車,呼的一聲就停下來了。
初認識時就有一個很強的感覺,就是他是不一樣的巨星,完全沒有架子,一來就好像已經變成朋友,搞得我好像有點不好意思好像,哎嚴格來說我們還不是朋友啊,你為什麼現在的口氣啊、動作就已經、好像已經認識了很久的朋友。
有一次在錄音棚,我有看他錄音,有一個歌有一個音很高的,然後這個制作人就請他唱幾遍,走走看那個感覺。然後唱到有高音,第一次的時候有點破音啊,然後他就說沒關系放心現在我暖身而已,他是很有自信的一個人,然後到第二遍的時候就出來一個效果,那個高音的地方唱的很好,然後這個制作人,啊很好很好哎,保留這個軌啊。
然後張國榮就說:耍你而已,這個玩玩而已,我還沒動真格啊。
所以就,我覺得這個啊,真的你有夠驕傲的啊(笑)。我覺得這個也是其中一個小小的片段,讓他的性格很鮮活。
在多年的合作中,林夕為張國榮寫下眾多或迷離或妖艷或傷感或深情的作品。
兩人在生活中也成為了很好的朋友,2003年張國榮因抑鬱症去世,這對林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林夕:張國榮的去世對我最大的影響也分階段了,當然最初的時候還比較感情用事,比較感傷而已,就落得感傷而已。以後就特注意、特關注那些情緒病的那些問題,也多了解,然後每看見有朋友有這個表癥、有這個跡象的時候,我就會跟他好好的聊,也試過連朋友的父母都不放過,就跟他們聊,因為他們不願意去看醫生。
這個也可以說給我一個很很重要的影響。
張國榮曾說他非常喜歡林夕為他寫的這首《我》,他也為能交到林夕這樣了解自己的朋友而感到高興。林夕則認為張國榮的去世讓他對歌詞有了新的看法,有了更多的使命感。
作為一個產量頗豐,備受歡迎的詞作者,人們喜歡透過歌詞來揣測林夕是一個怎樣的人,而坊間也流傳著很多關於林夕創作的小段子,比如說他只花了45分鐘就寫下了一首經典之作,比如請他寫一首歌需要花多少錢等等。
在下期節目當中呢,我們就給大家講講這些故事。
《似是故人來 ‧ 五‧ 完‧》
《似是故人來 ‧系列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