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1|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投行大叔碎碎念|臺灣和美國證券市場投資者結構和公司股權分佈之差異

台灣和美國的證券市場,在投資者結構和公司股權分布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

投資者結構

台灣的股市散戶還是主力,雖然前幾年在基金熱潮下,機構投資者的比例已經大幅提升,但和美國機構投資者主導的市場,還是有很大的差異。這一點也是老生常談了。

股權分布

台灣的上市公司一般都有明確的實際控制人,而且實際控制人絕大多數都是公司創始人,持股比例超過 30%,在公司裡說一不二。在這種情况下,所謂的公司治理難免流於形式,反正都是老闆說了算,沒有自己反對自己的道理。

而成熟的美股上市公司,前幾大股東一般都是先鋒、藍山、黑岩等大型基金,創始人股權占比很小。這自然要求上市公司在管理層和董事會之間、董事會成員之間,需要形成較為謹慎的權力平衡結構。

行為差異

這種權力結構的平衡,也有助於我們去理解上市公司下面這些行為差異:

  • 為什麼美股更側重於分紅和回購?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基金也要績效,要現金流啊!
  • 為什麼台股從 IPO 階段必需強監管?因為公司股東會和董事會制約高管層的能力不足啊!
  • 為什麼台股更喜歡大額再融資?因為對於大股東而言,生意做大的意義比短期股價更重要啊!
  • 為什麼市場畏懼大股東減持如虎?因為美股實控人持股本來就少,而大型基金做事更謹慎漂亮啊!

未來展望

那麼,未來台灣股市的結構,是否有可能向美股靠攏?就目前來看,可能性不大。

  • 一個是台灣需要形成強大的金融資本機構,才能實現對市場企業較強的控制力。但是,這麼搞不就構成了金融資本的無序擴張了嗎?在政策上不太可能鼓勵。
  • 第二個是上市公司監管角度,目前證券監管的思路,也是不太支持上市公司無實際控制人的認定。畢竟,上市公司出了什麼問題,監管還是需要有人來切實承擔責任的,因此必须要有人為公司負責。

-----

親愛的讀者,感謝您耐心閱讀本篇文章。在接近閱讀結束之際,我誠摯邀請您繼續探索更多我之前所撰寫的文章,相信這些內容將為您帶來更多啟發和收穫。在下方,您可以找到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每篇都充滿了精彩的知識和見解。

我深知您抽出寶貴時間閱讀這些文字,對我來說是非常暖心的支持和鼓勵。您的關注是我創作的動力,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更有動力將更多的內容呈現給您。為使我們更靠近,一些交流互動的方式: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大叔|🔗分享此文|☕贊助咖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