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5/0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修行的大哉問(三):如何求道

raw-image


很多人看了修道、修行,很直覺會將此聯想到宗教,有特定的儀軌,直接與信仰相關聯,認為自己不需要有信仰,便與此保持一個心的距離,自然的產生抗拒。


無論是宗教經典裡的修持、或是道家裡說的效法天地、崇尚自然、或是尊師長老傳揚的教義…等,我覺得共通的一點,都是要將人心放在一個對的地方,興起一種敬畏之心,讓自己小小小我,可以很安然自在將心安住好,轉換成一個慈悲清淨、良善純真的眼界來出發。


這是人性的共通點。當我們習慣性地向外抓取、解讀事情時,這個”我”就一直被我們慣用、養大著。要你不要這麼做的時候,還真不知怎麼做,倒底是要如何放下”我”,做到小小小我。若我不去解讀剖析事情,我沒好好想清楚,又如何掌握事情的進展;又為何我要放下明明就是我對,別人不該如此對我的不滿情緒,這樣我又算什麼…等等。因為太習慣有情緒、有想法的自己,要放下這些就是一門大功課。


為何要放下這些個人的情緒、想法、習性,回歸到小小小我,甚至無我裡面。

人之所會有情緒、想法、習性,就是來自於有分別、有喜惡,而這些就造成人的歧異、競爭、摩擦,而有贏就有輸,有歡笑就有傷痛,有人運氣好也有人走不出挫敗,各是五味雜陳。《藥師經啟示》曾說情緒和想法就如一張橫向線條的網和另一張直向線條的網,人在歲月的累積下,這兩張網早已錯綜複雜勾結成一個一個難解的結。這一個個的結會困縛住我們的身心靈命。

而要如何面對這些結,讓身心靈命解放開來,一切有所了結,一切也都回歸自然清淨自在,就是要讓心回歸到初心,沒有塵染的心。這顆心是潔淨的、至誠的,無雜念、邪念的,是純真的、法喜的,就像是菩薩旁佇立的童男、童女一樣

虔敬的心,讓我們專一無雜念;法喜的心,讓我們積極向善;純真的心,讓我們真實無欺;如此,才能不掉入情緒、想法、習性的網子裡,反而將這些困住自己的網線與結,看得一清二楚,不在網與結內,當然,就從這些網與結裡解脫了。

但談何容易呢?有時知道道理,用想像、用裝的,有時候自以為好像無憂無慮的如赤子,事實上與發自內心的真誠赤子又差之甚遠…



常聽人說,從此案到彼岸,想要回歸到純真的赤子之心,是我們的彼岸,而學習認識我們的情緒與思維,則是我們的起步與此岸。

簡單說,啟示告訴我們這過程就是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要求自己回歸自己的過程。


這過程我們必須要學習經典教義,以及一些修身修心的方便法門、功法等,有正知、正見之下,提供我們正思維,去認識自己的身心狀態,和真正的聖賢仁者的思維與做法,此兩者間什麼差異?也許無法一時間體悟,因為體悟往往是建立在無間斷的修持與練習下累積而來的蛻變感受,領悟到原來經典所述的意涵是什麼意境。這通常無法一時頓悟而成,須透過先前聖賢們留下來修養身心的功法來做、來養成好習慣,不斷的修養心性,而真實的改變自己到不斷的要求自己,始能真正的回歸自己。就如同看到別人切菜的刀功,但等自己切,手握把刀,到切得快與順,是要一直練習從中捉摸,才得以上手有所領悟。


當我們開始學習,就會開始認識到自己種種的”我”。
假設修習的功課是須要學習參禮、禮拜,但一直參禮的過程也許會遇到身體痠痛、思緒紛飛、情緒不耐煩等等,而這些讓心無法平靜的因素就是自己的障礙、自己平日的影子,都會在修習時反撲而來。而真正的功法、方便門,是能陪伴你度過這些障礙,在走過這些障礙後,能回歸到從未體驗過的寧靜與祥和,於是最終能回歸到內心深處的寧靜。



《榮格與密宗的二十九個覺》書中,作者Rob Preece提及在修道的道途中,有教義,有精準的哲學與道門修行方法,是有完整的系統。而真正修持過程,是以個人為中心,因為每個人的心理歷程、遇到的大小課題不同、體驗不同,這期間會遇到什麼問題,要如何解決課題繼續前進,則是十足的考驗,因為有些課題是不容易察覺的。


這我想應可分兩個層次來說,一是教義與環境。選擇一個有完整教義與方法的修習系統,以及可以觀察看看此傳襲該教義的師長和環境是否體現出一致的價值。若是重視內在心性的實修,就不該有打馬虎、有任何輕怠,或是重於外在的浮華與表現。也可以感受到若是重視心性慈悲的修養,師長也會一心繫念重視子弟的心性成長,從旁給予提點與暗示,給予成長的機會,陪伴子弟度過種種考驗與難關,給他最需要的心靈食糧。

而另一是個人的覺醒認知。是真的想改變自己,還是姑且試試,這是考驗個人的決心。在道途上要有所深入覺知,是要有決心,不間斷的去修習與體悟。但這卻不是指須要離開一般人的生活才能習得,反而是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挑戰自己的習性。

啟示提到禪宗二祖慧可的故事,印象深刻。慧可二祖為了求道,守在達摩祖師的洞窟外,達摩祖師問慧可,你就這樣求道嗎?慧可一聽,馬上斷臂以示求道的決心。這是大決心,求道的大決心,也意味著他立志要斷掉過往種種的習性。這個大決心,就像在道途上遇到困難載浮載沉時的一道曙光,讓自己不忘那可銘志的方向,即使遇到困難挫敗,也會真誠的誠實以對,因為要面對的是自己,想要走向清淨的自己,因而繼續爬起來,重新再來。




這條道路很長,可以說是人生一輩子的功課。
從不知如何降伏自己的情緒思緒,到慢慢靜下來,到喜歡一個人沉靜的狀態,到學習任何狀態都能泰然自處,慢慢在心中有種溫暖的感覺,感受到祥和安定的力量,在一個穩定的節奏裡慢慢學習與前進….也許後面還有更多課題與階段,但只要不放棄的在道途前進,虛心學習,修整自己,受益最多的一定是自己。


而有個題外話,一定要走進道場才能修習嗎?


當社會文化價值多著重在外在價值時,也許追求回歸內心平靜力量的修持道場,能給予我們最直接的幫助,來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而若當我們的社會是純樸知足常樂、展現人性良善互助行為者,其必然保留有傳統文化的生活方式與價值信念,使得生活上有很多襲道的機會,保留住人性的純真與良善。


就如達賴喇嘛於今年元宵節時與藏族族人勉勵的話,他鼓勵藏族們繼續將傳統文化維持下去,因為這讓他們保有人性天生的慈悲與善良。唯有慈悲的人,才能保有內心寧靜和幸福。除此之外,仍要持續在教義裡好好思維,建立自己的邏輯思想論證,並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將自己得到的教義和個人經驗,與他人分享,幫助他人的心靈也能更加寧靜、幸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