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大哉問(一):為何求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修行,因個人生命經驗不同,對此的看法不盡相同。


年輕時就接觸到道場,當時對修道一無所知。而吸引我想留下的原因,則是在傳統經典故事-西遊記裡竟聽到了對生命的真諦的解析-找到人生奮鬥的目標、開發天生我才、淨化自我回饋社會,還有很多深省的智慧。當時對此非常驚艷,我想要人生走得有意義,道場裡有很多寶藏,經典裡蘊藏很多智慧,可以指引我、幫助我學習,在這裡頭我確認可以在正確的方向成長,從小到大從沒人教過我這些。

但也許年輕,回到社會軌跡裡,我忘了將這些生命真諦好好珍惜,虛心往內深耕,常用自己習性周遊社會和道場之間,成了一個空有理想,知道道理,卻始終無法踏實的實踐。在重要的人生關卡,跌了大跤,終告失敗。

是禍也是福,我搭上道場節奏,重新一步一步學習經典啟示,認為這是解救我的聖藥,過程中跌跌撞撞,但我卻能切身體會到修道的重要與對我的影響,不同於先前如空包彈一樣,祂是祂,我是我。這最大的恩惠與體悟可以說是-認識自己,改變自己,走出迷境。


raw-image


為何求道


最近翻閱《榮格與密宗的二十九個覺》一書,作者Rob Preece是一位研究榮格心理學的心理諮商師,他年輕時曾因心理的某種呼喚遠到西藏求道。這本書是寫下他求道過程,曾遇過的不同課題,而這些課題卻難以被察覺,若沒突破就難以繼續在道途前進。他看到很多人因為心理鬱積走不出來或苦於生活沒有方向,走入了道途,而他經歷過且探索到的問題解答,也許對這些人會有幫助。

這無疑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在道學或佛學裡很清楚告訴我們,情緒、想法、思想、意識等都是心的一部份。平時人都活在自己的情緒、想法、意識裡,心不得安寧清淨,隨著萬物漂流起伏,即生煩惱。而修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改變心靈的環境,回歸自然清淨,一切從清淨開始。心清淨,則透徹清明安定,縱使情緒、想法有所波動,也能看清楚它們,不因此而心亂,則越來越能安定自己。

在這個基礎上,修心的同時,看待外在一切事物的出發點會慢慢跟著改變,待人處事的態度與方式也變了,我們平日的習性和脾氣、思維模式都跟著改變。簡單說,色受想行識意隨著心境改變也都在清淨裡頭,眼界、認知感受、行為都不同,整個人生觀翻轉,從裡到外一切負面、不好的、會形成障礙的都慢慢清除。


這是修行必經之路,也是讓生命獲得解脫的方式。解脫,無疑意味著心不再為何而擾,一切從容、光明、坦然、自在。內心一旦健康快樂,身體也會輕鬆健康,周遭的人也樂於親近相處愉快,良善的氛圍就一直向外擴散,這樣的法喜是由內心的清淨自然綻放,所在之處都會是祥和自在。


所以修行從修心做起,是與個人息息相關,對每個人都有助益

這是最究竟之法,因為修心直接往人的病根裡去調整。

無論是身體、心理問題、人生困境、甚至周遭一切的不順遂,都可以因為修心的改變,漸漸朝往好的方向改善。


raw-image


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個過程也是讓我們成為完整的個人

何謂完整?



在榮格心理學裡也提到的人的潛意識始終在人的背後作用著、操控著。

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因為在成長的過程,無論是別人給我們、我們自己去學習、追求到的,很多資訊是無聲息地就嵌入在我們思維邏輯裡面,影響我們看外在、判斷事情的認知、或是在某些事件或情境發生時,引動你想去做些事情,不做很難受。這些導引的行為、跑出來的認知,甚至是觸發的情緒,都是很快速的反應出來。


面對潛意識,曾是我非常痛苦的經驗,甚至會有討厭自己的想法。

就如同有些人在遠方談話,我看到了,我會猜想、會聯想甚至會起疑心,他們在做什麼。有時甚至是不認識的人,會很直覺就加諸某些情境在對方身上,或是聯想到特定的一些事情上。這些思緒都是我的惡思維。


我曾認為,部分直覺反應,大家也都是這樣想的。

但日後我才知道我將錯以為真,在欺騙自己。我的意識,造就我整個人的思維、習性、情緒與行為,全部都捲繞在一起,一直拉著我往不好的地方前進。

我不想要這樣,但我沒辦法不讓它出現,所以沮喪、害怕、難堪甚至討厭不好的自己,為何我要如此難受的面對這些。而後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樣,我之所以會的原因是我在成長的某段時間,一直很喜歡看某些情節的小說、電視和漫畫。也許別人也接觸過、喜歡過,但他沒有沉迷過。

這是我的經歷,每個人必然不同,但意識無形的存在,造就我們有缺陷、有眉眉角角的地方。


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就是將這些缺陷慢慢的補好。

認識它、看清楚它,它就像是心地裡的雜草,拔起它,將洞補平。也許地貧瘠,要養地,…。

總之,了解自己的心地,認真當好自己心地的園丁,親手改造它成為光明清淨的心靈園地。

而當心靈園地真的回歸自然清淨時,走過的那些風雨雜亂也都看清楚,只想好好顧好清淨的心境,不會再莫名地進入沉迷、好奇的險處,自討苦吃。

此時,已然從複雜、混亂…,走回清淨、簡單了。越來越簡單,能夠回歸到赤子一樣,純、正、淨。


這也就是修行人說救渡自己,離苦得樂。

去除一切不好、不自在、困厄的苦根,回歸到初始最清明、純淨的狀態,那是祥和、正氣充足的,也是最完整的自己。


認為完整的概念很重要,還有一個原因是:

有時我們深陷其中,根本不知道有可以讓自己更好的可能與機會,那種暴戾之氣與沉落讓人窒息。或是認為命運捉弄人,也只能認了,在自己免強能接受的方式,委屈自己繼續下去。


但我想說的是,只要想讓自己更好,是沒有任何限制的。

心是自己的,長久陪伴我們,我們雖沒及時好好愛它,但只要想開始,都來得及。只要我們用對的方式方法愛它,它也會很疼惜我們的,屆時就讓它來照亮自己。



avatar-img
7會員
51內容數
台灣傳統文化有珍貴豐富的內涵,特別是人性質樸良善的一面,其背後藏著深厚的思想底蘊。為了研究傳統民俗精神,促使我踏入了經典學習。學習之路沒有終點,而它帶著我認識自己、明白生命的價值,知道怎麼重新走出生命中有意義的每一步,讓身心充實健康快樂。在此,記錄與分享這一路”心”生活的反思與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體悟心生活的所在 的其他內容
將歲月時間拉長,人人被當時代的潮流推進,與時俱進,面臨不一樣的環境挑戰。尤其是現代化科技的發展、經濟模式的改變,變化的速度更是迅速,數十年可能就一次翻轉,有些東西新參與了的生活,也有些淡然退場。並非要討論這些演進形成的因與果,而是想回顧這些不同環境下的人們如何過生活?過得如何?這或許是一面鏡子...
將歲月時間拉長,人人被當時代的潮流推進,與時俱進,面臨不一樣的環境挑戰。尤其是現代化科技的發展、經濟模式的改變,變化的速度更是迅速,數十年可能就一次翻轉,有些東西新參與了的生活,也有些淡然退場。並非要討論這些演進形成的因與果,而是想回顧這些不同環境下的人們如何過生活?過得如何?這或許是一面鏡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修行意味着不再追求外在的完美形象和某種理想化的內在平和狀態。而是勇敢地面對內心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光明還是陰暗。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我自小在宗門長大,一路以來都接受著最正統的修仙教育。和路邊的野路子需廝混拼殺不同,宗門有丹藥、有典籍,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修煉便能順理成章地突破,因此從小到大,我不是在閉關,就是在閉關的路上。   記得還小的時候,我問過許多前輩,為何要修仙?得到的答案都是要追求「道」,可道有好多種,有人說要長生
Thumbnail
修行在這幾年間忽然變得普及,似乎修行是一種趕潮流的運動,每個人都說自己在修行。修行又是什麼呢?是到寺廟佛道敲缽誦經、是學習各門靈修、是脫離世俗走入深林裡嗎?
Thumbnail
為了找尋生命的真相,此生願意付出多少呢? 那年,剛從傳統的佛教團體離開,是因為發現將近十年的打坐冥想跟幾本佛學的書,無法使我從一次情傷的苦海裡解脫,那樣的盲點使我開始對外尋找,一條不同的修練道路。
Thumbnail
人生中事與願違是很常見的。 雖然我們可能盡量計劃和預期, 但生命總是充滿了不可預測的變數。 接受這些挑戰並學會從中成長, 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逆境中,我們可以發展出更大的彈性和創造力, 這有助於我們找到新的方法應對困難。 所以,當不如人意時, 保持開放的態度,學會適應並從中學習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他一直以為修行是要讓他體悟什麼很高的人生哲理,直到最近他才體會到,原來他所需要的其實是感受到「 愛 」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修行意味着不再追求外在的完美形象和某種理想化的內在平和狀態。而是勇敢地面對內心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光明還是陰暗。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我自小在宗門長大,一路以來都接受著最正統的修仙教育。和路邊的野路子需廝混拼殺不同,宗門有丹藥、有典籍,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修煉便能順理成章地突破,因此從小到大,我不是在閉關,就是在閉關的路上。   記得還小的時候,我問過許多前輩,為何要修仙?得到的答案都是要追求「道」,可道有好多種,有人說要長生
Thumbnail
修行在這幾年間忽然變得普及,似乎修行是一種趕潮流的運動,每個人都說自己在修行。修行又是什麼呢?是到寺廟佛道敲缽誦經、是學習各門靈修、是脫離世俗走入深林裡嗎?
Thumbnail
為了找尋生命的真相,此生願意付出多少呢? 那年,剛從傳統的佛教團體離開,是因為發現將近十年的打坐冥想跟幾本佛學的書,無法使我從一次情傷的苦海裡解脫,那樣的盲點使我開始對外尋找,一條不同的修練道路。
Thumbnail
人生中事與願違是很常見的。 雖然我們可能盡量計劃和預期, 但生命總是充滿了不可預測的變數。 接受這些挑戰並學會從中成長, 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逆境中,我們可以發展出更大的彈性和創造力, 這有助於我們找到新的方法應對困難。 所以,當不如人意時, 保持開放的態度,學會適應並從中學習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他一直以為修行是要讓他體悟什麼很高的人生哲理,直到最近他才體會到,原來他所需要的其實是感受到「 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