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亮,佛成:達賴喇嘛說《菩提道炬論》
緣起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因果緣起、一個是施設緣起;當我們相信前者,就會影響我們的行為、使我們得以創造增上生,掌握後者則能讓我們到達決定勝。如同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讚》裡說的四句話:「能降諸怨敵,離前後相違,與眾生二利,此教我生喜。」
「唯名而有」意指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作用,都只存在於世間共許下、在世間或名識安立的情況下而有的。例如我們講到的續流、心識等,「心識」是安立於心續之上,而被稱為「心識」的產物,但如果你要深入地、具體地找出那個「續」到底在哪裡?在什麼情況下叫做「續流」?那就很麻煩了。
所以,當我們不以世間安立、世間共許的情況而感到滿足,而想要超越這些情況、找到一個真正實體的話,將很難安立這一切的存在。存在其實是靠世間共許的情況下去安立的,我們應該就此感到滿足,但偏偏我們並不會因此而感到滿足。
另外比較複雜的一點就是,我們現在所累積的一些善業、惡業,這些業正在發生時,代表我們正在造業,可是當這個動作結束了以後,叫做業滅,也就是那個業消失了。但是,業消失,不代表業的能力消失,而是業會變成種子或習氣。而這個習氣和種子擺在哪裡呢?唯識派主張「阿賴耶識」。他們認為,當這個業的動作停止之後,它就轉為一種類似「能力」的習氣、種子,種在阿賴耶識上。
但是,中觀應成派就不這麼認為。他們透過深思熟慮,主張這些能力安立在「唯我」之上,這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善巧說法。因為,當我們仔細去尋找「業到底種在哪裡?業的種子到底在哪裡?」時,我們是找不到的。但是,在世間共許的情況下,我確實造了這個業,所以它必須存在於這個「唯我」上,這是非常合理的。所以,在「唯名安立」的情況下,「我」確實造過這個業,而那個業的能力就儲存在「唯我」上。
執著「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有」的我執,通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視我和蘊體是「同性」的「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有」我執,此屬俱生執;另一種是視我和蘊體「異性」的「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有」我執,此屬遍計執。相對地,認識到「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空」、也就是認識到「粗分人無我」,這種認知絕對會有效地消滅執著「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有」的我執,以及它所產生的煩惱。因為,這些煩惱是源自執著「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有」的我執,所以瞭解「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空」,就能消滅它們。
唯識派的論師們認為,色聲香味觸這些外境,其呈現的方式,讓我們感到好像真的有這些外境存在;但事實上,這一切的色聲香味觸並非存在於外,而不過是意識習氣的種子成熟了,讓我們的識顯現出來罷了。因此,這不過是唯識所現,而並非真實的外境。
當我們瞭解到這一點,就會意識到自己所感知的都並非外境,而不過是習氣所顯現、讓我們感受到的一個法而已;意識到這一點,會讓我們對「法」的執著大大減少。但是,很遺憾的,他們居然主張「識」本身是真實的!一旦「識」為真實的話,那仍然會有執著於「識」之執著的殘存,這部分的執著就無法徹底斷除了。
所以,中觀論師們主張:無論是內法、外法,一切的法都不真實,都不應該有任何的執著。但麻煩的是,如果我們在立宗時,認為有某個「法」可以被指出來,那就代表經由仔細剖析後,這一法應該要被找到才是。而一旦有這個概念,是不是又代表說,我們針對這個境仍殘有一點點的執著、這個執著是否也會產生煩惱?
所以,這種認知也應該破除,因為只要有那麼一點點執著、認為事物好像可以被手指指出來,這就會產生執著,然後又會產生煩惱。因此龍樹菩薩在《六十頌如理論》裡提到:「有少法可依,煩惱如毒蛇。」可見,如果我們要學習佛陀最究竟的意趣,那當然就要依循龍樹菩薩的解釋了。
龍樹菩薩的究竟意趣,由佛護論師和月稱論師承繼,他們共同說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一切的存在,都是「唯名安立」、「唯識安立」的情況下才有。這裡的「有法」,只是在唯名安立的情況下存在而已,從它的境上根本不存在、它自己也沒有力量讓它存在。既然如此,就沒有任何境可以讓我們執著了。
我們也許無法馬上瞭解這樣的觀點,這確實需要花點時間。此論點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們主張:斷除了一切所遮之後,剩下的就是「唯名」這個概念——類似於虛擬的感覺、僅不過是種抽象化的存在而已,此外無任何實體可言。
為了能夠從生死輪迴中解脫,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瞭解空性的義理,如此才能正對治輪迴的根、也就是迷於「真實義」的無明。如前所述,因為無明顛倒執取、認為「有自性」,所以只有透過認知「無自性」,才有辦法正確對治無明所執取的「有自性」;因此,除了認知「無自性」、也就是「空正見」之外,沒有其他方法能對治煩惱的根本。
不過,光是對空性有所會意,就能協助削弱煩惱的根本嗎?雖然的確是有幫助,但光是會意,還沒有辦法徹底消滅煩惱的根本。光是以推理的比量體悟空性,也沒有辦法消滅煩惱的根本。當然,煩惱的根本無明絕對會因此減少,但無法被徹底斷除。如果想要把它連根拔起,就必須透過現證空性的「空正現量」才有辦法。而為了培養這樣的「空正現量」,我們便必須修學緣空的止觀雙運
如同《四百論》所說:「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別說是瞭解空性了,就連對「諸法是否真實」這些事產生疑情,都需要廣大的福報資糧才有辦法。換言之,如果沒有廣大的福報資糧,我們根本不會懷疑內心深處的真實執著和它的所執境,而當我們開始產生懷疑,生死的根本就已經開始動搖了。
我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都把內心深處最重要的位置,留給了「真實執著」和「愛我執」。我們徹底皈依它們,所以真實執著、愛我執就聯手來傷害我們。我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想要離苦得樂,可是我們真正皈依的是誰呢?卻是帶來一切痛苦的根本,也就是愛我執。
書中提到「緣起」分為「因果緣起」與「施設緣起」,而如性法師《緣起讚》課程中也提到:
緣起—依【他】而【起】。分兩類:
由認知「因果緣起」得產生增上生、由認知「施設緣起」得產生決定勝。
中觀應成派就不這麼認為。他們透過深思熟慮,主張這些能力安立在「唯我」之上,這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善巧說法。因為,當我們仔細去尋找「業到底種在哪裡?業的種子到底在哪裡?」時,我們是找不到的。但是,在世間共許的情況下,我確實造了這個業,所以它必須存在於這個「唯我」上,這是非常合理的。所以,在「唯名安立」的情況下,「我」確實造過這個業,而那個業的能力就儲存在「唯我」上。
龍樹菩薩的究竟意趣,由佛護論師和月稱論師承繼,他們共同說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一切的存在,都是「唯名安立」、「唯識安立」的情況下才有。這裡的「有法」,只是在唯名安立的情況下存在而已,從它的境上根本不存在、它自己也沒有力量讓它存在。既然如此,就沒有任何境可以讓我們執著了。
我們也許無法馬上瞭解這樣的觀點,這確實需要花點時間。此論點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們主張:斷除了一切所遮之後,剩下的就是「唯名」這個概念——類似於虛擬的感覺、僅不過是種抽象化的存在而已,此外無任何實體可言。
這邊應該是目前看到最明白的解釋:
斷除了一切所遮之後,剩下的就是「唯名」這個概念——類似於虛擬的感覺、僅不過是種抽象化的存在而已,此外無任何實體可言。
在之前「概念性」與「存有性」的啟發中,車子的「概念」在「存有」中找不到,但「存有」中依然能有車子的作用,不過尊者這邊用了「類似於」虛擬的感覺、僅不過是種抽象化的存在而已,換言之,可能不完全等於虛擬的、抽象化的存在,因為恐落入斷邊。
而「業的能力就儲存在『唯我』上」,也就是儲存業的能力是種類似於「概念性」的存在,此概念在「存有」層面找不到,但依然能有儲存業的能力。
不過如此一來,這種業果類似於客觀現象的存有,透過主觀的分別心才產生對於業果附加的價值觀,換句話說,客觀的現象能透過主觀的詮釋來改寫,例如當有人傷害我,可以選擇生氣或視為修忍辱的機會,但不會改變被傷害的客觀事實。
也就是說,「唯我」、「唯名」接近於一種主觀的認同狀態,但從此觀點來看,輪迴應該是在客觀層面發生,而非主觀的「唯我」能有承載能力,因為有作用應該發生在客觀層面,其產生作用再由主觀層面賦予詮釋,例如各種客觀業果法則形成下一世,但透由主觀安立此運作過程為「取蘊」。
另外,客觀層面運作如果完全符合因果法則,似乎也會形成無法改變的宿命論,因為下一刻所作的決定,都是由無始以來的業果運作網所達成的必然結果,但否認有自由意志,也是佛法不承許的,這之中還是有許多疑惑要花時間慢慢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