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1|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我的思維影響這個世界

宇宙是交織相連的這個想法不是新的; 千百年來,在東方的哲學思想裡,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新奇的是,西方科學慢慢開始理解這些古老的思想可能是正確的。

raw-image

道路與邁向歸途…
一種家的安全感…
一切萬有在幫你指越路嗎?
還是使用一體的內在感官?

小螞蟻隨便亂爬… 找得到路回家嗎?
好像永遠勇往直前不怕迷路
都能快速直奔食物藏匿處
一下呼朋引伴引來百萬蟻兵
嘴含重過身體數偣的食物不倦
掉落深過身體百倍的高處不死

是群的力量? 或夢的效率?
鍥而不捨 棄而不懼
因天而行的悟道小螞蟻 內在外在一致有道有義

對主觀的存在遠為覺察得多
對作夢的實際性也比較明顯
知道在哪兒可以找到食物的精確視像
那旅程真的遵循在夢境裡所給的途徑


人與外在環境認同了
內我幾乎像是陌生人
內我被人視為靈魂
彷彿有個二元性
一個在物質宇宙裡行動的自己
一個非物質分開的精神性靈魂

像伊甸園的蛇…
象徵陰陽兩性…
似為土地的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由大地的肚子裡隱藏源頭升出


不論意識發展的程度如何
所有意識都擁有目的與意圖
被賦予了創造性的欲望
去增益存在品質的欲望
意識有能力影響形形色色的行動暗示
意識的行為及機動性都有很大的彈性
所以人類擁有的有意識經驗
幾乎可以無窮盡的方式組合

內在與外在自我
並沒有固定關係 卻無限彼此關聯
而仍保有具體經驗的實相
卻藉主觀生活的內在領域
具體加上各種不同的特色
甚至看似未修飾的歷史事實
也因為浸潤其中的象徵內容
而被人類非常不同的經驗到


專門研究量子力學(Quantum Physics)的科學家迪恩.萊丁(Dean Radin)曾指出,「我們的宇宙並不是機械式的一個機制,而是一個有機體,有機體裡的一切都是互相連結、相互影響的。在這樣的世界裡,我本身思考的任何事情,不止會影響到我自己,還會影響到外部的環境,因此,從倫理的角度來看,我的思維影響這個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集體意識的世界觀就顯得非常重要。」《意識宇宙》

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所有的物質都不存在,我們都是由原子所構成的有機體,這些原子要透過振動才能運作,量子力學之父/愛因斯坦的老師-普朗克的理論基礎:「所有的物質都不存在,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的。」因此,

物質是什麼?
就是能量的展現

我們的每個思想和意識(consciousness),都具有能量,都有一個頻率(frequency),如果你加強/改變頻率,週圍的物質就會發生改變。因此,可以說,物質(matter)的本質和宇宙的本質是「意識」,而不是肉眼看到的物品,因為物品都是由意識產生的能量頻率而組合而成的原子。

當人們以為這個世界是由物質/物品(material)組成,而不是意識所組成時,就會產生許多恐懼和貪婪,因為,人們永遠會認為資源是不足的,這種嚴重的匱乏感,造成了想要積累財富的欲望,這個欲望永遠沒能滿足的一天,但這樣追求物欲的想法不是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的目的,宇宙不是由物質所組成,而是由意識所組成的,因此,對物欲瘋狂的追求,對物質的累積是違反宇宙法則的。

恐懼情緒會產生非常稠密緩慢的振動狀態,會把人的能量往下拉,常常會讓我們處在悔恨過去,擔心未來,而忘記當下的生活,相反的,充滿愛的情緒會提高能量的振動頻率。

根據量子力學,當你改變能量場的時候,你就改變了場域裡的原子,而我們就是由原子所構成的,所以,當我們改變情緒(能量場)時,實際上就改變了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

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我們肉眼看到的世界,我們是極小極小的振動頻率,處在一個振動頻率無限大的無限大的宇宙能量場裡, 藉著「意識」(也可說是靈魂),我們能觀察並參與這個世界的構成,因此,我們是這個世界的觀察者,同時,也是共同作者,隨著我們的成長,集體意識的成長,我們不止創造了個人的實相,也創造了這個世界的實相


用量子力學的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有多少人,每天都很積極地在創造美好的實相,以創造美好的世界?

當我們打開電視,主流媒體不停地在告訴我們各式各樣負面的消息,當我們看到這些負面的消息時,我們自然就會有負面的情緒反應,負面的情緒反應製造了一個能量低落的能量場,當許多人對同一件事情產生了共同的負面能量情緒反應(負面能量場)時,我們就同時間在集體地製造一個共同的負面實相,我們的世界就會因著這個負面的振動頻率,而產生出我們共同負面的結果。

我們每天看的畫面、接觸的訊息、產生的意念非常重要,但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因果關係在哪裡。

當我了解了這個前因後果之後,我不禁質問,為什麼現成的媒體大多在報導負面的消息? 這個世界常發生一些驚動人心的事件,我們是怎麼樣共同創造出這樣可怕的事件呢? 有沒有什麼補救的方法?

很可悲的是,這世界上,沒有人任何人想要看”good news”, 大部份的人都想看有些刺激性的”bad news”,但是呢! Bad news 又不能壞到讓人感到世界就要毀滅的悲慘之中,因為,最近CNN收視下降就是因為新聞內容,不論是疫情、俄烏戰爭、經濟等,他們的取材取向讓人感到太絕望,超越了觀眾對”bad news”刺激的容忍範圍,觀眾想要的是有點負面、有點刺激,但又不能太過的中等程度,而又不能是”無聊的good news”,這樣才能緊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人的自我意識好像天性地會受到劍拔弩張的訊息吸引,這好像是人類演化過程中,一種自我保護的天生機制,因為知道了可能的危險,才可以有機會避開或準備好面對危險,然而,因為現在資訊的泛濫洪水,危險的事情我們日日夜夜只要打開手機電視就充斥在眼前,但我們卻不知道,就統計數字來說,我們其實正活在一段相對非常安全的時代,自我保護的天生機制不停地隨著手機電視上的訊息激盪著,我想,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最容易擔心害怕的時代。

不止在現實生活中,在靈性成長學習的環境裡,也很常會聽到特意強調惡意靈體如何危害人的文章,讓人對於靈性產生了恐怖的聯想,這種說法基本上和上面對新聞的反應是一樣的,就是自我天生要保護自己的天性,對於任何資訊,我們都要謹慎面對與思考,但是,在害怕的同時,會不會我們也忽略沒看見事情光明的一面呢?


夢、進化與價值完成》賽斯

書裡面講到的話,主要在提醒我們看見宇宙中的善意,自然間的合作關係,人與人之間充滿愛心的互相幫助等現象,是我們為因應生存、生活、宗教、文化等創建出來的信念讓我們有了相反的看法,大自然一直在告訴我們這些充滿善意的力量是如何在各種物種之間相互幫助合作以利彼此的生存與茁壯

「你們的宇宙遠非一個劍拔弩張的宇宙,而根本是建立於其所有各部份懷著愛心的合作上,那是被賜予的,生命的賜予本來就帶來合作的實現,因為一個合作的內在關係,身體各部份以一個單位存在; 那些在你出生時就存在(最強調),當你還沒有浸染於任何相反的文化信念時。

如果不是為著這最基本、原始的愛合作,那是生命本身的一個先天特質,那麼,生命就不可能持續,每種物類的每一個體,把那初始的熱切生命的歡喜當作它自己的準則,不論哪種物類的每個分子,以及每個意識,不論其程度如何,都自動地尋求去增強生命品質,不僅是為它自己,也是為實相的一切,這是生命的本有特性,不管有什麼可能引導你去誤解大自然行動的信念,使得有些生物顯得應受譴責似的。」 893節

「…我承認有時我無法想像一個人能想像他的世界是無意義的,因為,一個人的存在本身,就涉及了幾乎對可置信的分子與細胞之合作,那是即使透過機率最順遂作用的豐富結果,也不可能造成的。

…你們的宇宙及所有其他的宇宙躍自一個次元,那是所有實相的創造源頭,可以說,一個基本的夢宇宙,一神聖的心理苗床,從那兒,主觀性的存在被自己想創造的無限欲望所點燃、光照、刺激及穿透,其力量的泉源是如此之大,而使其想像物變成了世界,但它被賦予了如此光輝燦爛的創造力,以及它尋求最精緻的完成,因為即使它最微小的思維及所有潛力,都被一個真正超過一切想像力的善良意圖所引導。

那個善良意圖在你們世界裡是很明顯的,它在聯合礦物、植物及動物王國的合作性冒險裡,在蜜蜂對花朵的關係裡,是很明顯的,而你們卻相信其反面; 你們已對人類自己的合作天性、天生對同伴之誼的渴望、想照顧別人以及利他行為的天生傾向視而不見。」~~897節

現在,在全球開始有了一些集體冥想運動,在網路上由網民們募集,並提供冥想的主題和方法,在一個選定的時間,不論你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一起參加冥想,為這個世界送出愛的能量,藉由這些正面的振動頻率以量子力學的方法來幫助世界和平


意識都擁有目的與意圖

人基本上並沒被賦予“好戰的特性”,他並不自然的去謀殺,他並不自然的尋求毀滅他自己或其他人的生命。並沒有生存競爭之戰——但當你投射這樣一個概念在自然的實相上時,那麼,你會以那種方式去解讀自然及你自己與之相處的經驗。

人的確有要活的一種本能及慾望,而他也有要死的一種本能及慾望。這同樣也適用於其他的生物。每個人在他的生命裡,都與他自己的同類以及其他的族類,從事一個合作性的冒險;而在死亡時,他也以一種合作性的態度行事,將他的物質肉身回歸大地

具體上來說,人的 “目的 ”是去豐富在其所有次元里的存在的品質。靈性上來說,他的“目的”是去

了解愛與創造的特質在知性上與心靈上了解他存在的源頭,
並且懷著愛心創造他目前並不覺察的其他實相次元。

在他的思索里,在他思想的品質裡,在其流動裡,他的確是在實驗一種獨特的及一種新的實相,形成其他的主觀世界,而它們隨後長成意識及歌誦,又隨後由一個的次元綻放成其他的次元。

賽斯的上帝觀

💭賽斯論死亡🔄(1)

🤍賽斯論死亡(2)

老子vs.賽斯資料-(1)

老子vs.賽斯資料-(2)

老子vs.賽斯資料-(3)

老子vs.賽斯資料-(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