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踏入20世紀的第一年 —— 1900年 —— 在清廷包庇下,極端仇外的暴民 ❙義和拳❙ 焚燒教堂﹑殺戮 ❙清國❙ 基督徒和外來西方人,引發八國出兵保護在 ❙清❙ 使館及僑民。❙庚子拳亂❙ 被平後,立憲派得勢。❙清廷❙ 於1901年4月成立 ❙督辦政務處❙,就全面改革作整體規劃,主管為 ❙榮祿❙、❙慶親王❙ 及 ❙李鴻章❙。❙張之洞❙ 和 ❙劉坤❙ 為協同辦理。
期間,❙張之洞❙ 和 ❙劉坤❙ 二人聯名三次上奏《江楚會奏變法三折》,建議學習 ❙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制。
立憲派的起點是大一統的迷思,非政治理念; 而為了實現大一統,故提倡「五族大同」,是從王朝到其認為的現代民族國家的轉型 —— 立憲是從王朝到現代國家的轉型,「五族大同」是對大一統的堅持。
然而,先於五族大同,❙清國❙ 立國之初早有「滿蒙一體」,再有「滿漢一家」之說,都不外乎是統治「異族」(❙蒙古人❙﹑❙漢人❙) 的手段。
❙光緒❙ 年間,❙清國❙ 大臣 ❙載澤❙ 與 ❙徐世昌❙、❙端方❙、❙戴鴻慈❙、❙紹英❙ (所謂出洋五大臣) 出使 ❙日本❙、❙歐美❙ 考察各國政體。回國後,出洋五大臣寫下報告,名為《條陳化滿漢畛域辦法八條折》,主張「憲政之基在弭隱患,滿漢之界宜歸大同 ... 放棄滿洲根本,化除滿漢畛域,諸族相忘,混成一體」。
所以,無論是「滿蒙一體」﹑「滿漢一家」還是「滿漢之界宜歸大同 ... 放棄滿洲根本 ... 諸族相忘,混成一體」,以至「五族大同」都只是一個實現大一統的權宜手段 —— 說白了,就是一個統治手段。
事實上,當時亦有人提出「六族大同」,以及「七族大同」。
正因為「n 族大同」概念模糊不晰,故有「中華民族」的提出,以此解決缺乏合理解釋的大一統迷思。
「中華民族」不單繼承了「n 族共和」的模糊含義,更是一個沒有歷史淵源的新造詞。
❙孫文❙ 在1919年的《三民主義》中說:「❙漢族❙ 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 ❙滿❙、❙蒙❙、❙回❙、❙藏❙ 之人民相見以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 「中華民族」。」[這裡]
此可見所謂的「中華民族」是一個為了大一統而虛構的概念。歷史上,20世紀前從來沒有「中華民族」這個東西。
「中華民族」僅僅是一個統治手段,為的是大一統。
再進一步深究,這個為了大一統而提出的「中華民族」與他們終日口誅筆伐的帝國主義有何兩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