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1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近代登山史上最傳奇的一顆早殞之星──《寧為一日猛虎:艾利克斯.麥金泰爾與他的生命之山》

上網搜尋「AlexMacIntyre」,你會找到幾條結果,但搜尋結果實在和他本人不大相稱。大部分連結會領你到艾利克斯.麥金泰爾紀念山屋的網站,以及去過那裡的社團或個人的冒險事蹟。那就是艾利克斯在BMC期間促成的、位於歐尼克的山屋。

圖片出處︰臉譜出版《寧為一日猛虎》Photo Credit: John Powell

圖片出處︰臉譜出版《寧為一日猛虎》Photo Credit: John Powell


另有幾條內容,出自了解較深入的現代登山者筆下,向他風格之大膽和思路之清晰致敬。UKClimbing.com網站上,有段大喬拉斯峰「柯頓—麥金泰爾」路線的簡史。最近某支英國隊伍的完攀影片後面,接的是烏力.史特克的新聞。驚人的史特克以僅僅兩小時十分鐘獨攀上了這條路線。(艾利克斯和尼克.柯頓當年花了十二小時,以折騰指節的翼龍冰錘和容易彎曲的冰爪夜攀上去。七○年代,冰爪前爪折斷是家常便飯,或者前爪會愈來愈彎,直到形同無用為止。當年所有人的冰爪遲早都會有這一天──現在可沒這種事了。)


還有一條結果,通向登山家出版社(Mountaineers Books)網站,是一則《希夏邦馬》的書評。那本書由道格.史考特和艾利克斯合寫,遠征隊的其他成員協助,與另一本書共同摘下了一九八四年、首屆的博德曼—塔斯克山岳文學獎。


每當談到攀登裝備發展史上「改變的驅力」,我總覺得首要因素還是熱愛生命。儘管冒險的本質不變,人們需要能把安全範圍再加寬一點的裝備。攀登各方面的進步──技術、穿著、繩索、硬體、通行、訓練──是汲取前車之鑑,發明更好作法的一段歷程。改變很少來自一時靈光乍現,更常是結合集體經驗和個人實驗的結果。伊方.修納、傑夫.洛威(Jeff Lowe)、東尼.霍華德、拉伯.卡靈頓,以及其他許多攀登家,都以革新的點子和科技應用聞名。他們每位都有出色的攀登生涯,作為刺激創新的動力。


登山家們對於裝備設計、材質、製造、運用之間關係的了解,值得寫篇論文來探討了。更有意義的是,他們顯示需要養成一定的視野和身心能力,才能充分發揮裝備的價值。這些年來,我和麥可.帕森斯討論過不少次;他是Karrimor經營者和一位業界大師,一九七○年代晚期及八○年代早期曾聘請艾利克斯當設計顧問。


「關於輕量,艾利克斯是教我最多的人。他教了我重點在你投入的決心。」麥可說。「對艾利克斯來說,『輕量』代表將帶上山的東西減少到令你不安的程度。他的膽識非常驚人,使他顯得鶴立雞群。」


我毫不懷疑,假如艾利克斯能再活久一點、精煉技術方面的知識,他必能在裝備設計革新史上留名。不過即使今天,他的名字可能也在上面了。麥可也這麼認為。


「我很習慣與攀登高手合作,比如唐.威蘭斯、道格爾.哈斯頓。我會追著他們討教怎麼改善背包,最後終於問到一些粗略的點子,譬如哪裡適合設計繩圈、哪裡特別容易磨損。我就利用這些建議,開發他們的同名款背包。但也僅止於此。唐或道格爾都沒興趣繼續更新這些產品。」


更讓麥可頭痛的是,他有時得為整支遠征隊提供裝備,隊裡的需求可能五花八門。「鮑寧頓一九七○年的安娜普納遠征,唐是裝備負責人,東西有一大半都是Karrimor提供的。我得為他們找到合適的裝備,然而要憑幾次和唐跟道格爾的晦澀對話來設計產品,實在不是容易的事。」


麥可是一切戶外活動的熱衷愛好者,但他也是位工程師和設計師,他明白僅僅「夠用」的裝備是不夠好的。他始終追求改善,並嘗試透過每年的技術產品型錄,展現他的願景。這些型錄的共同主題是:更好的裝備能造就更好的攀登。不過在那早期歲月,像麥可這樣較次要的裝備製造商和攀登社群之間有點勢利。彼得.博德曼告訴麥可,他不懂他的型錄想表達什麼,而且「何必費事?攀登者根本不會去讀。」


「一九七八年某個時候,艾利克斯來拜訪我,」麥可說,「真讓我開了眼界。我終於找到一個有能力、也願意跟我討論產品該是什麼樣子的人。他頭腦很好、很會分析,而且不只從他的需求,也能從市場的角度看這些產品,考慮怎麼讓產品觸及一般攀登客。」

艾利克斯將麥可腦中的許多點子變成了實際能用、能賣的商品。OMM輕量背包系列就是從艾利克斯的想法和設計發展而來。最早的基礎是他設計的原創「麥背包」(Macsac)──一款重量僅有八百克的八十升背包。麥背包成了世界各地遠征隊熱烈詢問的產品,麥可的困擾是大家總想免費取得。


「艾利克斯非常擅長把設計簡化到極輕極小,但依然確保發揮應有的功能。讓我特別佩服的是,他也能思考其他運動的特性,嘗試為他們的需求作設計。這是我十分喜歡他的原因。」


理解其他運動的需求,包括提出設計上的建言以及實際參與。艾利克斯只學了幾小時的北歐式滑雪,隔天便參加上阿瑪高(Oberammergau)舉辦的路德維希國王滑雪馬拉松(König-Ludwig-Lauf),完成了四十二公里賽事。他告訴麥可這件事。「我滑了大概三十公里都在後段班。不過後來就抓到竅門,開始超車許多驚訝的人,直到抵達終點。」


教艾利克斯北歐式滑雪的人,是德國嚮導協會的訓練負責人奧圖.威德曼(Otto Wiedemann)。為了報答他,艾利克斯帶他去爬本尼維斯山的「斯拉夫路線」(Slav Route)。奧圖還記得那次體驗。


「我們帶了一條八點八公釐的繩子、一個確保用的阻雪板(deadman)和幾支冰螺栓。看著艾利克斯在上面攀一條非常陡的溝,冰很薄,完全沒有支點。我不禁想著,底下溝裡的雪不知道夠不夠長,如果他拖我一起掉下去的話,能在衝到底之前停下來嗎?」

但艾利克斯可沒打算掉下去。這裡還屬於他的舒適圈,雖然不是奧圖的。下山後,奧圖問他怎麼有辦法在那麼困難又沒有保護的條件下不慌不亂。


艾利克斯回答:「我就把一般對於安全的想法和感覺關掉。保護頂多也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大部分時候,安全主要是取決於你個人和你的精神強度。」


麥可和我回憶著艾利克斯在Karrimor的工作,最後聊起麥可為我們的幾次共同遠征提供的裝備:「讓自己人帶著裝備去參加遠征,對我來說是放心不下的重責大任。我信任艾利克斯有能力共同創造這些裝備。我給了他一些關於測試機制的訓練,剩下的就讓他和我們家開發人員自行討論。唯一的條件是,他做的裝備要帶上路之前,每樣都得讓我做最後檢查。我還記得我查看他做的第一個背包,仔細確認設計、質地,還用一支細齒梳檢查縫線,看有沒有任何弱點。結果都沒有。」


麥可也相當欣賞艾利克斯前瞻的視野和超越時代的想像力。「現在回想那封他從加德滿都寄給我的信,他的未卜先知真令我吃驚,尤其關於後來媒體扮演的角色。別忘了,那封信寄來我辦公室的時候,網際網路、衛星電話、數位相機和所有今天成為日常的東西根本都還沒發明。他對於未來什麼會改變、什麼會發生很有遠見。」


艾利克斯不只與Karrimor合作,他還協助Rohan開發衣物、協助Troll開發帳篷和吊床。帶著或穿著完全沒測試過的裝備離開基地營,總是令人略感忐忑,但那些東西好像每次都沒問題。他是個登山家兼開發奇才。

——摘自臉譜出版《寧為一日猛虎》



⛰️⛰️⛰️


班夫山岳圖書獎大獎獲獎作

近代登山史上最傳奇的一顆早殞之星──艾利克斯.麥金泰爾(Alex MacIntyre)

窺見他瞬逝而耀眼的生命與心靈


艾利克斯.麥金泰爾──一位不世出的登山奇才,於七〇年代在國際登山界迅速崛起,卻在二十八歲因安娜普納峰上的一顆致命落石英年早逝。他的人生即便短暫,卻創造了歷史,他的攀登風格更從根本改變了現代登山的樣貌,然而他的生命故事從未被完整講述。


「有時候,我會疑惑,如果環繞艾利克斯的某些神話散開,他的傳奇會不會被破壞?但是,想清楚呈現使艾利克斯成為這樣一個人、最終使他命喪安娜普納的那些現實,最好的方法就是細說他的攀登、他的工作、他的感情、他的遠見、他不可思議的動力。」


做為麥金泰爾的至親好友,約翰.波特透過回憶及大量訪談,終於在麥金泰爾逝世逾三十年後,將他的傳奇一生呈現於我們眼前。從成長際遇、攀登哲學、與眾多知名登山家的交往,以及攀上世界級巨峰的詳實紀錄,我們不只能看到這位早殞之星的耀眼光芒,更將窺見他所照亮的黃金年代。


「假如艾利克斯出生在那些山壁都已被攀遍的時代,又會如何呢?我相信始終有些人──也包括艾利克斯──是以頭腦和心靈深深熱愛攀登,那能使他們在必要時刻忘卻所有其他考量。艾利克斯屬於山,即使山不屬於他。」


|登山家 張元植──全書專業審訂|


伍元和 台灣山徑古道協會理事長
呂忠翰 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李佳珊 台灣溪谷探險家
周青 中華民國越野跑協會理事長
張元植 登山家
程紀皓 《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導演
──真摯推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