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學習雜記④:著成時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都說《尚書》跟《詩經》是最早的傳世文獻,到底有多早呢?以《尚書》來說,學者程元敏在《尚書學史》中,對「今文尚書」這部分(共29篇)給出了一定的著成時代範圍估計。

來源:程元敏《尚書學史》,作者製表

來源:程元敏《尚書學史》,作者製表


從這個表可知,目前看到的《尚書》,其內容著成的估計時代,涵蓋極大的時間範圍,介於武王時代(公元前11世紀),到戰國晚葉(公元前4-3世紀),長達8個世紀。

「今文尚書」是指一名跨秦漢、在西漢立國時年紀已極大、名叫「伏生」的耆老(讀書人)在西漢初年所傳、用當時的現代字體「隸書」寫下來的《尚書》。「古文尚書」則是時間稍後的漢武帝時,魯恭王破壞孔子宅而得、用先秦的六國古字體寫成的《尚書》。古文尚書篇幅比今文多。

今文來自耆老口述,古文本於意外出土的文物,篇幅有別,但內容也有重複。兩者(今文VS.古文之今文轉寫)之重複者在文本上,差異不大。

很有名的今古文經之爭,在兩漢當時,其內涵之一是陣營之間的既得政治利益之計較,或許也有些六國的古文字,在新政府(西漢)政治環境下的政治不正確因素在吧。

學者之所以只考證「今文尚書」這部分的著成時代,是因為目前傳世的《尚書》當中的「古文尚書」成分,是本於永嘉之亂後,東晉元帝(公元3-4世紀)時,一位叫梅賾的官員(讀書人)所提供的偽造古文尚書文獻,創作者不明。至於西漢的漢武帝時,魯恭王破壞孔子宅而得、兩漢時讀書人在讀的真正的「古文尚書」,後來失傳了。也就是說,目前傳世尚書的「古文尚書」成分是梅賾獻的書中,某個後來的讀書人根據先秦、兩漢以來的經學研究跟文獻所做的「二創」,其時代沒什麼好考證的。

偽古文尚書這部分在後來的一千多年雖然是假書,但科舉考試會考,讀書人還是一直要唸(๑•́ ₃ •̀๑)

話說回來,即使傳世的「今文尚書」這部分無偽造之虞,當中除了「周誥」(見上表)部分是「史」在事件當下所作的正式文書紀錄(來源是冊/書…之類),其餘也都是先秦時代的後來讀書人的著作。


avatar-img
23會員
21內容數
一介民科寫點科幻,還有聊聊重新學習漢字&漢語的想法,歡迎交流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麥康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朱歧祥在《周原甲骨研究》中整理了「於(于)」這個字在殷卜辭跟周原甲骨的用法,如下: 前五個是雙方陣營重複的用法,後三個是消失於或未於周原甲骨發現的用法。 除了用法⑤想不出現在還有什麼例子外,當中好些用法經過3000多年仍不難理解,現在人還是這麼在用,例如「位於台灣」、「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都說孔子是最早整理《尚書》的人,但根據《論語》,孔子提到《尚書》的地方僅有寥寥四處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於(于)」這個虛字,現在依舊常見也常用,但有意思的用法其實不多,除了「由於」、「於是」、「至於」之類少數幾個幾乎不假思索的固定詞組用法,最常見的用法是跟另一個虛字「在」互相替換,譬如說,這篇報導裡面的「於」基本上就是「在」,至於說,為什麼用「於」而不是「在」,猜想只是作者的風格而已。 「於」這個
「於」是很常用到的字,像是對『於』、『於』是、還稅『於』民……,現代人大概天天會用/看到這個漢字。這個虛字在梅廣的《上古漢語語法綱要 (修訂二版)》書中,有相當篇幅的討論,看下來蠻有意思,在此簡單整理介紹。 上古漢語的「於」本來寫作「于」  上古漢語是一個時間跟空間範圍都很大的概念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朱歧祥在《周原甲骨研究》中整理了「於(于)」這個字在殷卜辭跟周原甲骨的用法,如下: 前五個是雙方陣營重複的用法,後三個是消失於或未於周原甲骨發現的用法。 除了用法⑤想不出現在還有什麼例子外,當中好些用法經過3000多年仍不難理解,現在人還是這麼在用,例如「位於台灣」、「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都說孔子是最早整理《尚書》的人,但根據《論語》,孔子提到《尚書》的地方僅有寥寥四處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於(于)」這個虛字,現在依舊常見也常用,但有意思的用法其實不多,除了「由於」、「於是」、「至於」之類少數幾個幾乎不假思索的固定詞組用法,最常見的用法是跟另一個虛字「在」互相替換,譬如說,這篇報導裡面的「於」基本上就是「在」,至於說,為什麼用「於」而不是「在」,猜想只是作者的風格而已。 「於」這個
「於」是很常用到的字,像是對『於』、『於』是、還稅『於』民……,現代人大概天天會用/看到這個漢字。這個虛字在梅廣的《上古漢語語法綱要 (修訂二版)》書中,有相當篇幅的討論,看下來蠻有意思,在此簡單整理介紹。 上古漢語的「於」本來寫作「于」  上古漢語是一個時間跟空間範圍都很大的概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復古讀古書回憶大學時期至今 黃帝內經靈樞素問大一已讀畢至今五十次。 圖註難經脈訣王叔和脈經李瀕湖脈學已讀五十次。 易經周易大三閱畢至今五十一次。 古文本就是我的專業。 易經周易。周易參同契。老子帛書。莊子。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道貫。千字文。三字經。菜根譚。 增廣昔時賢文。醫宗金鑑正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新年第一天,考驗一下國學常識,你知不知道中國文學上的各種「第一」部著作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復古讀古書回憶大學時期至今 黃帝內經靈樞素問大一已讀畢至今五十次。 圖註難經脈訣王叔和脈經李瀕湖脈學已讀五十次。 易經周易大三閱畢至今五十一次。 古文本就是我的專業。 易經周易。周易參同契。老子帛書。莊子。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道貫。千字文。三字經。菜根譚。 增廣昔時賢文。醫宗金鑑正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新年第一天,考驗一下國學常識,你知不知道中國文學上的各種「第一」部著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