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學習雜記③:「史乃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那個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左邊是作(乍),右上是冊,右下是書。出處:小學堂

左邊是作(乍),右上是冊,右下是書。出處:小學堂

現在當然不知道當時的「冊」、「書」到底長什麼樣子,連尺寸材料也很難確定,總之不會是在紙上表格上寫字這樣的景象。3000多年前的人類,是動手做出什麼類似土著圖騰的東西來也說不一定。

為什麼完成「冊」、「書」這樣的東西,是用「作」,而不是用寫?不妨換個方式來理解,以英文為例:

  1. To keep a diary
  2. To execute an (legal) instrument

白話講,(1)是寫日記/日誌,(2)是寫借據、契據之類的法律文書,這些動作簡單看都是在紙上寫字、簽字,不過因為寫的東西本身才是內涵所在,所以寫字又不只是寫字而已,像日記/日誌是為了某種個人或事務目的規律記錄,所以用保持keep,法律文書則會構成債務之類的各種複雜關係,所以用簽訂/執行execute。

時人習慣還有認為怎麼表達、傳達語意才清楚是一回事,但較書面、文言的理解上,這兩個英語用法可以歸類在「作(文)」這樣的動詞(動作),譬如說作成法律文書、作成日誌。 

從這角度來看(如果沒錯的話),「冊」或「書」在殷商、西周當時,很可能是一項別有意義的「文書作業」項目,雖說此「文書」作業非現代的文書,可能是作一塊木板/泥板/獸皮?作一件手作、圖騰或裝置藝術似的大型工藝品?

雖說現在很難想像是什麼,不過《尚書》的〈金滕〉篇,有一段「史乃冊」的典故,倒是可以讓現在的人對「作冊」或「作書」的上古情境,稍微多點感覺。

 

故事是這樣的。

 

周武王打敗紂王後,好景不長,過兩年就破病,而且好不了了。於是,弟弟周公主張開壇向祖先三王:太王、王季、文王拜拜,問事情要怎麼辦。

問的事情有若干重點,像是「以旦[周公]代某[周武王]之身」,說的是武王破病若是祖先們因為有「責于天」而要武王這個長孫上路,其實武王並不像周公自己那麼「能事鬼神」,不妨讓周公來替長孫武王擔,讓他來擔對國運、祖先都更好;另外還跟祖先下願,「命于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讓我們用卜龜結果來決定我怎樣就怎樣,或要不要事情交代給我。

結果「卜三龜,一習吉」,周公禮成奏樂(「啟籥」),趕緊宣布散會以免變卦、被翻盤,並把結果「見書」,說「王其罔害」,王這樣不是災,而且「予小子新命于三王」,年幼的成王會重新獲得祖先加護,但「茲攸俟,能念予一人」,而這要時間,這之前得要交代給一個人。這一個人當然是周公自己了。

一行人開壇拜拜問事情時,在場跟著周公一起拜拜的「史」,也把這些祈求的話作成「冊」這個東西,就是「史乃冊」。周公將「冊」收藏起來,備查。

武王不殃民地歸西了,成王繼位,攝政的周公,跟其他弟弟起了矛盾,還被說其實他是擋了成王的福祉,成王怎麼會好?成王也不好做人。終於,周公不得不說,「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摸摸鼻子閃人。

果然,那一年收成、天氣出問題,大家難免想,真是周公擋路的關係?後來成王跟屬下把收藏在廳堂的資料找出來看,才知道周公當初開壇(關係人大會)現場都有跟祖先、上帝問清楚、講清楚,看了當時開壇大會的議事紀錄便知,叔姪才化解了矛盾。 

有意思的是,如果當時沒有這些「冊」的紀錄可供備查,周公會怎樣?成王跟屬下會信他嗎?事情會好辦嗎?有「作冊」、「見書」這樣的手續到底有什麼差別?這方面,不妨以前幾年新聞鬧很大的2018年國立臺灣大學校長遴選事件為例,為了釐清校長選舉的爭議:

2018年2月9日,為釐清遴選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紀錄,教育部第7次行文臺大:要求臺大敘明「提會討論事項」的議決方式,例如多數決、共識決或其他方式?有無經委員書面或電郵確認?

會議紀錄對於組織治理的重要性可見一班。

當時的「史」在某些方面可能跟後來的法人/組織的書記、公司秘書 (corporate secretary) 角色可以類比。書記、公司秘書這樣的角色在組織團體裡面,一方面是替治理者做事,一方面也有些公共的地位,像是負責替組織團體保管跟執行大家開會作成的會議記錄之類,如此一來,視組織的章程辦法,組織團體當中的各人做事有個底,治理高層做起事來也可以安心點,並不是什麼組織的行為都是董事長、理事長之類的治理者角色一張嘴說了算的。

從「史乃冊」典故來看,周人的「史」最早可能也有發揮一點類似的職能:替周公這樣的實際治理者辦事,同時也是替宗法/宗廟這樣的組織,作成及管理某些具公共性質和效力的「文書」紀錄。

根據這樣的詮釋(如果不是超譯的話),一方面,都說周人「制禮作樂」,重視典章,是跟三不五時就捉龜來剝甲求卜、捉奴來砍頭人祭的迷信商人的一大差異,從西周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確實更能看出一些這方面的演進。

另一方面,周人的「史」發揮了類似現在組織/團體法人秘書的職能,可見類似的「現代概念」早出現在歷史的最初期,如今則是接續、連續的發展。都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樣的事或許合情合理,也要有《尚書》這麼早的文本才多了些實感。

《尚書,金滕》

《尚書,金滕》



avatar-img
22會員
21內容數
一介民科寫點科幻,還有聊聊重新學習漢字&漢語的想法,歡迎交流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麥康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朱歧祥在《周原甲骨研究》中整理了「於(于)」這個字在殷卜辭跟周原甲骨的用法,如下: 前五個是雙方陣營重複的用法,後三個是消失於或未於周原甲骨發現的用法。 除了用法⑤想不出現在還有什麼例子外,當中好些用法經過3000多年仍不難理解,現在人還是這麼在用,例如「位於台灣」、「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都說孔子是最早整理《尚書》的人,但根據《論語》,孔子提到《尚書》的地方僅有寥寥四處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於(于)」這個虛字,現在依舊常見也常用,但有意思的用法其實不多,除了「由於」、「於是」、「至於」之類少數幾個幾乎不假思索的固定詞組用法,最常見的用法是跟另一個虛字「在」互相替換,譬如說,這篇報導裡面的「於」基本上就是「在」,至於說,為什麼用「於」而不是「在」,猜想只是作者的風格而已。 「於」這個
「於」是很常用到的字,像是對『於』、『於』是、還稅『於』民……,現代人大概天天會用/看到這個漢字。這個虛字在梅廣的《上古漢語語法綱要 (修訂二版)》書中,有相當篇幅的討論,看下來蠻有意思,在此簡單整理介紹。 上古漢語的「於」本來寫作「于」  上古漢語是一個時間跟空間範圍都很大的概念
朱歧祥在《周原甲骨研究》中整理了「於(于)」這個字在殷卜辭跟周原甲骨的用法,如下: 前五個是雙方陣營重複的用法,後三個是消失於或未於周原甲骨發現的用法。 除了用法⑤想不出現在還有什麼例子外,當中好些用法經過3000多年仍不難理解,現在人還是這麼在用,例如「位於台灣」、「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都說孔子是最早整理《尚書》的人,但根據《論語》,孔子提到《尚書》的地方僅有寥寥四處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於(于)」這個虛字,現在依舊常見也常用,但有意思的用法其實不多,除了「由於」、「於是」、「至於」之類少數幾個幾乎不假思索的固定詞組用法,最常見的用法是跟另一個虛字「在」互相替換,譬如說,這篇報導裡面的「於」基本上就是「在」,至於說,為什麼用「於」而不是「在」,猜想只是作者的風格而已。 「於」這個
「於」是很常用到的字,像是對『於』、『於』是、還稅『於』民……,現代人大概天天會用/看到這個漢字。這個虛字在梅廣的《上古漢語語法綱要 (修訂二版)》書中,有相當篇幅的討論,看下來蠻有意思,在此簡單整理介紹。 上古漢語的「於」本來寫作「于」  上古漢語是一個時間跟空間範圍都很大的概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參考資料 凡例﹕外文書名或學刊名用黑體字表示,文章名用斜體字表示﹔中文書名用黑體,學刊用黑體方括弧 (【】) 表示,文章用單角括弧 (〈〉)表示。 期刊後的數位為期號。 凡頁數置於引用文獻最末處。緊隨作者名的方括弧內,如僅有一個年份如「陳耀南1980」即該書的出版年份及內文用的參考版本﹔如有兩個年
Thumbnail
整理一下漢字注音和白話字的筆記。畢竟是筆記,有些可能對相關科系是常識,有些說得很簡單,有些可能沒連貫的邏輯。
Thumbnail
《甲骨文學校》立基於歷史上架築了中華式奇幻浪漫,創建了一個有別於市面上常見西式魔法精靈的奇幻世界,孩童的視角更凸顯天真的孩童面對獻祭等儀式的不忍和千年觀念的巨大差異。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參考資料 凡例﹕外文書名或學刊名用黑體字表示,文章名用斜體字表示﹔中文書名用黑體,學刊用黑體方括弧 (【】) 表示,文章用單角括弧 (〈〉)表示。 期刊後的數位為期號。 凡頁數置於引用文獻最末處。緊隨作者名的方括弧內,如僅有一個年份如「陳耀南1980」即該書的出版年份及內文用的參考版本﹔如有兩個年
Thumbnail
整理一下漢字注音和白話字的筆記。畢竟是筆記,有些可能對相關科系是常識,有些說得很簡單,有些可能沒連貫的邏輯。
Thumbnail
《甲骨文學校》立基於歷史上架築了中華式奇幻浪漫,創建了一個有別於市面上常見西式魔法精靈的奇幻世界,孩童的視角更凸顯天真的孩童面對獻祭等儀式的不忍和千年觀念的巨大差異。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