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學習雜記③:「史乃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那個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左邊是作(乍),右上是冊,右下是書。出處:小學堂

左邊是作(乍),右上是冊,右下是書。出處:小學堂

現在當然不知道當時的「冊」、「書」到底長什麼樣子,連尺寸材料也很難確定,總之不會是在紙上表格上寫字這樣的景象。3000多年前的人類,是動手做出什麼類似土著圖騰的東西來也說不一定。

為什麼完成「冊」、「書」這樣的東西,是用「作」,而不是用寫?不妨換個方式來理解,以英文為例:

  1. To keep a diary
  2. To execute an (legal) instrument

白話講,(1)是寫日記/日誌,(2)是寫借據、契據之類的法律文書,這些動作簡單看都是在紙上寫字、簽字,不過因為寫的東西本身才是內涵所在,所以寫字又不只是寫字而已,像日記/日誌是為了某種個人或事務目的規律記錄,所以用保持keep,法律文書則會構成債務之類的各種複雜關係,所以用簽訂/執行execute。

時人習慣還有認為怎麼表達、傳達語意才清楚是一回事,但較書面、文言的理解上,這兩個英語用法可以歸類在「作(文)」這樣的動詞(動作),譬如說作成法律文書、作成日誌。 

從這角度來看(如果沒錯的話),「冊」或「書」在殷商、西周當時,很可能是一項別有意義的「文書作業」項目,雖說此「文書」作業非現代的文書,可能是作一塊木板/泥板/獸皮?作一件手作、圖騰或裝置藝術似的大型工藝品?

雖說現在很難想像是什麼,不過《尚書》的〈金滕〉篇,有一段「史乃冊」的典故,倒是可以讓現在的人對「作冊」或「作書」的上古情境,稍微多點感覺。

 

故事是這樣的。

 

周武王打敗紂王後,好景不長,過兩年就破病,而且好不了了。於是,弟弟周公主張開壇向祖先三王:太王、王季、文王拜拜,問事情要怎麼辦。

問的事情有若干重點,像是「以旦[周公]代某[周武王]之身」,說的是武王破病若是祖先們因為有「責于天」而要武王這個長孫上路,其實武王並不像周公自己那麼「能事鬼神」,不妨讓周公來替長孫武王擔,讓他來擔對國運、祖先都更好;另外還跟祖先下願,「命于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讓我們用卜龜結果來決定我怎樣就怎樣,或要不要事情交代給我。

結果「卜三龜,一習吉」,周公禮成奏樂(「啟籥」),趕緊宣布散會以免變卦、被翻盤,並把結果「見書」,說「王其罔害」,王這樣不是災,而且「予小子新命于三王」,年幼的成王會重新獲得祖先加護,但「茲攸俟,能念予一人」,而這要時間,這之前得要交代給一個人。這一個人當然是周公自己了。

一行人開壇拜拜問事情時,在場跟著周公一起拜拜的「史」,也把這些祈求的話作成「冊」這個東西,就是「史乃冊」。周公將「冊」收藏起來,備查。

武王不殃民地歸西了,成王繼位,攝政的周公,跟其他弟弟起了矛盾,還被說其實他是擋了成王的福祉,成王怎麼會好?成王也不好做人。終於,周公不得不說,「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摸摸鼻子閃人。

果然,那一年收成、天氣出問題,大家難免想,真是周公擋路的關係?後來成王跟屬下把收藏在廳堂的資料找出來看,才知道周公當初開壇(關係人大會)現場都有跟祖先、上帝問清楚、講清楚,看了當時開壇大會的議事紀錄便知,叔姪才化解了矛盾。 

有意思的是,如果當時沒有這些「冊」的紀錄可供備查,周公會怎樣?成王跟屬下會信他嗎?事情會好辦嗎?有「作冊」、「見書」這樣的手續到底有什麼差別?這方面,不妨以前幾年新聞鬧很大的2018年國立臺灣大學校長遴選事件為例,為了釐清校長選舉的爭議:

2018年2月9日,為釐清遴選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紀錄,教育部第7次行文臺大:要求臺大敘明「提會討論事項」的議決方式,例如多數決、共識決或其他方式?有無經委員書面或電郵確認?

會議紀錄對於組織治理的重要性可見一班。

當時的「史」在某些方面可能跟後來的法人/組織的書記、公司秘書 (corporate secretary) 角色可以類比。書記、公司秘書這樣的角色在組織團體裡面,一方面是替治理者做事,一方面也有些公共的地位,像是負責替組織團體保管跟執行大家開會作成的會議記錄之類,如此一來,視組織的章程辦法,組織團體當中的各人做事有個底,治理高層做起事來也可以安心點,並不是什麼組織的行為都是董事長、理事長之類的治理者角色一張嘴說了算的。

從「史乃冊」典故來看,周人的「史」最早可能也有發揮一點類似的職能:替周公這樣的實際治理者辦事,同時也是替宗法/宗廟這樣的組織,作成及管理某些具公共性質和效力的「文書」紀錄。

根據這樣的詮釋(如果不是超譯的話),一方面,都說周人「制禮作樂」,重視典章,是跟三不五時就捉龜來剝甲求卜、捉奴來砍頭人祭的迷信商人的一大差異,從西周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確實更能看出一些這方面的演進。

另一方面,周人的「史」發揮了類似現在組織/團體法人秘書的職能,可見類似的「現代概念」早出現在歷史的最初期,如今則是接續、連續的發展。都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樣的事或許合情合理,也要有《尚書》這麼早的文本才多了些實感。

《尚書,金滕》

《尚書,金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麥康納的沙龍
25會員
26內容數
一介民科寫點科幻,還有聊聊重新學習漢字&漢語的想法,歡迎交流指教
麥康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25
收到這個月的《冠羽》(我是很資淺的台北市野鳥學會會員)。這一期篇幅最長的文章〈啄木鳥與人類的關係〉,作者黃有利,讀下來覺得蠻有意思。 行為特徵明顯的啄木鳥,是知名度很高的鳥類,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有這樣的一種鳥,不過首先,台灣有啄木鳥嗎?答案是有的,叫「小啄木」(Dendrocopos canica
Thumbnail
2024/09/25
收到這個月的《冠羽》(我是很資淺的台北市野鳥學會會員)。這一期篇幅最長的文章〈啄木鳥與人類的關係〉,作者黃有利,讀下來覺得蠻有意思。 行為特徵明顯的啄木鳥,是知名度很高的鳥類,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有這樣的一種鳥,不過首先,台灣有啄木鳥嗎?答案是有的,叫「小啄木」(Dendrocopos canica
Thumbnail
2024/06/18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2024/06/18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2024/06/10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2024/06/10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甲骨文學校》立基於歷史上架築了中華式奇幻浪漫,創建了一個有別於市面上常見西式魔法精靈的奇幻世界,孩童的視角更凸顯天真的孩童面對獻祭等儀式的不忍和千年觀念的巨大差異。
Thumbnail
《甲骨文學校》立基於歷史上架築了中華式奇幻浪漫,創建了一個有別於市面上常見西式魔法精靈的奇幻世界,孩童的視角更凸顯天真的孩童面對獻祭等儀式的不忍和千年觀念的巨大差異。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Thumbnail
中國漢文字體發展大致可分為甲骨文和金文(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演變;篆書與隸書是古文字與現代文字的分水嶺,也是從圓形化圖形文字轉至方形化圖形文字的轉折點。而在整個中國歷史紀錄及發展過程中並存有與漢文字相關的重要發明及事件,如字、筆、紙、印刷術的發明,影響漢文字文明的發展迄今。
Thumbnail
中國漢文字體發展大致可分為甲骨文和金文(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演變;篆書與隸書是古文字與現代文字的分水嶺,也是從圓形化圖形文字轉至方形化圖形文字的轉折點。而在整個中國歷史紀錄及發展過程中並存有與漢文字相關的重要發明及事件,如字、筆、紙、印刷術的發明,影響漢文字文明的發展迄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