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漢字語文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在認識上古漢語的過程,周取代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漢語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這兩套上古漢語文本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子,但似乎尚未有時間早於孔子的文獻考古發現,不知道孔子當時整理文獻時的來源。
這一段與豐富的甲骨文相形之下的「黑盒子」時期,估計跟甲骨文的卜辭屬性有關。文化上原本就不是那麼迷信占卜的周民族取代殷人之後,寧可「制禮作樂」,喪失動輒求卜及發展甲骨文這套占卜掛勾文字的動機,僅稀疏地在作為禮器的青銅器上面,重工銘刻較不豐富的西周金文。
甲骨文和西周金文這兩套中後期商人和早期周人做成的上古漢語文本,即使距今遠不只3000年,仍可以直接認識書寫者用同時期文字刻寫在載體上面的上古漢語的「正本」「原文」,這跟接觸接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之後的上古漢語文本,像孔子才開始整理的《尚書》和《詩經》等傳世文獻,是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