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收費的《沒有門檻的幸福》見面會,第二次聽作者-楊士毅說故事,第一次是《種子和風》的新書會,為啥我會去這個見面會呢?書寫得太感動了,我想聽聽作者親自說故事。
楊士毅說自己的故事只是引導讀者/聽眾回頭思考自己,心中放多少人,故事就越豐富,我是一位聽話的讀者,跟著他的脈絡又再一次的思考自己。
楊士毅用日記紀錄每個不安的情緒,聽他嘻嘻哈哈的順暢敘說,你以為這事很容易嗎?不,超難而且超痛苦。
我曾經不滿意總是因自己的情緒而惹事,當情緒上來時,立馬在腦中打開一個袋子,把這個情緒包起來,然後假日找個適合的咖啡廳,打開袋子,看看自己到底怎麼了!
這期間剛好有位老友來訪,因為袋子裡的東西消化不易,不安的情緒被他感受到了,他擔心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幹嘛貼我標籤啦!),可見這樣的開封方式後座力頗強。
楊士毅說感動很快過去了,得停下來思考哪裡被『觸動』。對,日記/紀錄就是很好的停頓方式,幫自己複盤當時,同時也能發覺自己在哪兒繞圈圈,發覺繞圈圈的同時,也是繼續前行的好契機,此外這些省思將成為同理自己、別人的養分。
我寫了卡片提問楊士毅,當初怎麼知道能透過『剪紙』賺到錢?他很誠實的回答:剪紙不會賺到錢,立志當個說故事的人,剪紙只是媒介。
他繼續說:人類的共同情感是什麼?
我聯想到李笑來說的:剛需。
對,做事/作品都只是媒介,只要能觸動到對方的情感,就有商機,這麼一想其實不用害怕AI,情感的流通大多需要透過生命力的流動(就是對方必須是活體(人、動物、大自然)),那要對未來焦慮嗎?訓練自己走好當下的每個腳步,這樣具體的行動感覺踏實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