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次那場蒸汽火車活動後過了三個月,今天總算有空來參觀整修完成的山佳車站。
山佳車站舊名山子腳,日文假名拼法為さんしきやく ,1962年才改成今名,不過這改法念起來像是根據台語諧音,倒是有些有趣。山佳站設站於1903年,早期是煤炭運輸而發展,也曾設有石碴支線用來運送大漢溪的石碴,但因站場已大幅改建也很難看出遺跡。在後站山上的信和街49巷底便還留有一個蓋淡坑,作為山佳地區繁榮的見證。
舊山佳車站站房建於1931年,配置有一岸一島兩座月台,也曾是縱貫線北段最後一個沒有天橋或地下道連接兩座月台的車站,可惜當筆者開始拍火車之後,山佳站已經開始進行工程並設置臨時天橋,所以從沒走過軌道到對面月台。由於客運量不高,為了避免危險,往往乘客都會在候車室等到開車時間將近,站務員才讓大家上月台。
山佳站原本位在一個S彎上頭,因而限制了列車行駛速度,於是在大約十年前開始進行路線改善,在北端興建山佳隧道截彎取直,同時在舊車站旁邊新建新的跨站式站房。直到2011年新站房啟用後舊站房就開始閒置,直到兩年前才展開修復,並在2017年2月18日風光亮相。
古樸的山佳車站是棟水泥建成的站房,外表的洗石子也是當時流行的風格。這次的整修大抵是依照日本時代的狀態去修復,包括早就消失的售票口前的欄杆也被復原。整體而言復原品質相當不錯,像是售票窗口上頭的時刻表和票價表被留下來、候車室格局也沒有太大變動、上升窗也原汁原味保存。
但也因為是按照日本時代的樣子去修復,結果有許多細節和我的兒時記憶產生衝突。像是以前窗框上的白色油漆就全被去除現出木頭原色;以前在站房月台側牆上曾經漆上藍底白字的「山佳」和「安全第一」字樣,在這次復舊中也全都不見了,「山佳」還是另外以板子代替(而且字體還不一樣);以前各站都會掛的防空疏散地圖也消失了,不知道收到哪裡去,實在是相當可惜!
另外以前行車室的空間目前除了放映紀錄片和一些模型外,沒有其他行車設備的展示,有點可惜。如果能有從前淘汰下來的行車控制盤等設備展示,應該更能表現出這個空間以前的功能。
還有一些營造懷舊氣氛的道具,如樣式復舊的站名牌,如果真要復舊,下一站應為「樹林」而不是前年才剛啟用的「南樹林」。而拿來給人家拍照的車票字體不對也不是新聞了,就不再贅述。而屋簷上的招牌感覺就像是上次記者會用的標語留到現在,以一個建築來說,拿標語當招牌就是有種說不出的怪。
剩下就是一些角落風景
逛完一圈下來,古蹟修復的部分還算不錯,不過在修復專業之外的軟體細節仍有許多東西沒有注意到。以藍底白字的站名來說,雖然這的確是不屬於日本時代的產物,但是古蹟身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同時也應該串起各世代的記憶,把某一段時間的記憶挖掉都是相當粗糙的。就像地層一樣,如果只留下了恐龍時代的地層卻把長毛象時代的地層挖掉,我想大部分人都同意這樣的地球歷史是不完整的,同樣的古蹟修復並不是只把日本時代留下來的殼修好這麼簡單,如果戰後的痕跡也全部剷除,是無法達成跨世代對話的。
雖然說了這麼多,還是比新新北投車站好太多了......
完稿時間: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