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2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因為,我喜歡的是追逐那個人的自己啊」:《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

    「推活」(推し活)是日本近年最火紅的顯學:2021年,大學生宇佐見鈴描述為本命而活的粉絲的小說《本命,燃燒》拿到文學大獎芥川賞;「推活」(推し活)在 2021 年度流行語大賞站上第 7 名。


    推活,指的是用自己方式來應援自己喜歡的「推し」(我推)──不僅是單純唱跳歌舞的偶像,動漫畫角色、演員乃至運動選手,都可以是「我推」。


    嚴格說起來,原指追星的「推活」並不算新造詞彙,在偶像百花齊放的八○年代就已經有「推し」(我推)來表達自己支持的對象的說法;在熱唱〈LOVEマシーン〉掀起新一波偶像熱潮的早安少女組,乃至每年舉辦總選舉成為社會現象的AKB48,主流、地下偶像團體如雨後春筍接連登場,如今,從「我推」延伸而來的「推活」,已經深植在日本大眾生活。


    誰能知道,曾被外界媒體塑造為怪胎異類的追星阿宅、迷妹,如今世道轉變,我推是生命糧食,我追星我驕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推活哲理;如今,每個人更能大方表達自己「我好興奮呀」的追星情緒,更能展現那些動作誇張的オタ芸動作,或是激情揮舞一支支貼滿自己心意的應援扇。


    世道真的變了,平時上節目宣傳新戲的演員,除了宣番,多半就是談談自己的生活瑣事與笑話。不過近年來在節目上大力疾呼自己支持哪位偶像哪個團體,顯然也能成為某種能受大眾認可的形象。


    比如說:2015年剛成為矚目新演員的松岡茉優,在綜藝節目公開自己的推是早安少女組的鞘師里保,而人氣主持人指原莉乃、演員新木優子也是在演藝圈裡有名的早安宅;三浦貴大在節目大談早安成員小田櫻的歌舞才華,以及在偶像團ANGERME的YT頻道上大跳應援舞蹈的蒼井優。




    而這些演員的觀眾(或粉絲)會發現:原來這些在戲劇展現自己專業的帥氣演員,跟我們也是一樣的,一樣會在台下熱切地關注著台上的偶像。


    在亞洲乃至全世界掀起新一波偶像風潮的南韓,當然也不例外。


    2018 年,TWICE、防彈少年團、BLACKPINK等團體進軍西洋市場,K-POP逐漸襲捲全球(當然包括早早就有偶像文化的鄰國日本),從九○年代的H.O.T、二十世紀初的東方神起、或是2016年的各大選秀節目,人氣水漲船高的韓國偶像們,逐漸成為世界知名的藝人,南韓偶像圈儼然也成為世界演藝文化的舞台中心之一。


    當然,南韓也有自己的偶像文化:比如說經營應援偶像社群網站、以專業設備(又名「大炮」)拍攝偶像照片的「站姐」;團體表演,鏡頭只focus在我推身上的「fancam」直拍…等等。


    新世代的追星,有新世代的推活方式。而每一個世代的追星,也都會與社會邁動息息相關──特別是2018年南韓的「#MeToo」運動,也在演藝圈掀起巨大動盪。


    《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的作者吳洗娟,她所熱愛的偶像鄭俊英,就是其中一員:2019年,鄭俊英與BIGBANG勝利等人的聊天群組曝光,被發現散布多名女性的非法拍攝影片,最終,鄭俊英被判5年有期徒刑。


    但《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不是鄭俊英的犯罪紀錄書,你不用知道「Burning Sun事件」,因為這本書是一本粉絲們如何面對那些年曾是自己生命重心的「我推」犯罪的訪談集。


    今年25歲的吳洗娟,是韓國藝術綜合大學電影系的學生,2019年,吳洗娟從高中時期就熱愛的藝人鄭俊英爆發了Burning Sun事件,在事件發生後,決心拍攝一部關於韓國偶像與粉絲文化的紀錄片。


    她將作品名稱取為《成粉》,指的是「成功的粉絲」,例如被偶像本人記得,或因追星獲得成就等等──有成功就有失敗,那麼「失敗的粉絲」又怎麼一回事呢?




    是自己的推發生醜聞,而曾經長期支持並深信偶像,如今卻要面對他的負面形象並深感背叛的粉絲嗎,這段花費大量時間與氣力(以及金錢)的追星過程,是失敗的嗎?


    《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某程度上是紀錄片《成粉》的番外篇,那些吳洗娟沒能放進正片的內容,她將自己拍攝拍攝紀錄片前後的心境紀錄寫成日記文字──她稱之為「碎片」──同時,也收錄了拍攝過程與受訪者的對話輯。


    作為探討韓國粉絲文化的紀錄片,吳洗娟曾經想找在飯圈擁有知名度的站姐訪談,但是最後她選擇凝聚焦點,這部片的訪談對象,都是她熟悉的對象:童年好友,在推活認識的靈魂伴侶,知道自己在Burning Sun事件後所有掙扎的好友,以及自己的媽媽──曾經也面對自己喜歡的演員發生醜聞後感到難過失落、一路看著吳洗娟從小到大的追星過程、最懂吳洗娟的親密親人。


    吳洗娟的誠實,讓《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這本書看起來格外動人。


    比方說,當偶像偶像發生與自己價值觀絕對相違背的犯罪事件,那麼除了否定偶像,自己是不是也要否定自己?追星路途,因為想更理解偶像喜歡的事物,所以開始學習第二外語,或是對自己本來絕對不會去聽的搖滾樂產生興趣…等等,那些曾經對自己造成影響的累積,如今,這個「源頭」居然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善良,那這一切的「果」,難道都是虛假的嗎?那些年抱持的那些「愛」,難道都是白費的嗎?


    《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正是一位粉絲,以及她身旁的人們,如何好好地釐清一切情緒的回憶錄,這是吳洗娟在這段失落過程裡,逐漸理解自己的紙上紀錄片。


    「現在我明白了,世上哪有完美的人啊。他究竟是怎麼樣的人,對我已不再重要,因為更重要的是喜歡他的過程。」吳洗娟是這麼認為的。


    無論是曾經迷戀過偶像、或是迷戀仍是現在進行式的粉絲們,《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像是一片鏡子,真誠地照出了身為粉絲在這段單戀過程時的各種情緒。


    推活令人愉悅,推活令人成長,而吳洗娟在《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要告訴我們:「成功的粉絲」其實不是在偶像身上取得任何成就,而是:透過這份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成長,這才是真正成功的粉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
    0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