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果在功能健全的家庭長大,爸爸媽媽的愛不缺席,生活和求學一路順遂,撇除家境和功課好壞,能在這樣圓滿的家庭長大算是相當有福氣的。父母給的愛很理所當然,所以孩子無法想像家中只有阿公或是阿嬤一人隔代教養的愛有多微薄、弱不禁風。這樣子的孩子,沒有強而有力的依靠,走歪路或許是常態。
有一位國小退休老師姓廖,廖老師退休之後有一天黃昏散步,看見一群中輟生偷偷摸摸做壞事,她上前問了對方,他們一溜煙跑了,留下棍棒和鐵鎚。廖老師隨著地上的棍棒望去,才發現有戶人家的玻璃被敲碎。
在地人廖老師在家鄉長大,也在家鄉教書,六十多年的在地經驗,她知道有一些孩子需要她。有一天,廖老師用自己的老本成立課輔中心,邀請弱勢家庭的孩子到中心做免費課後輔導。弱勢家庭的孩子來自單親家庭、隔代教養,或是新住民家庭,父親或母親,或是阿公阿嬤為了拼經濟,無暇管教孩子,孩子在家得不到關心,只好把重心放在街頭,中輟就這樣成形了。
廖老師不僅為弱勢孩子做課後輔導,她也跟地主商借一塊地與孩子一起養雞,總計兩百多隻雞,一兩天便可下一百多顆蛋,那些蛋用來給孩子當點心,剩下的賣給學校或公家機關,賣蛋的收入就是孩子的學習基金。此外,她也跟孩子一起種菜,為課後點心加菜。
廖老師的先生也是教員退休,對於忙碌的妻子疏忽家庭頗有怨言,他說,太太幾乎把全部時間用課輔班的孩子身上,對他、對家庭的著墨太少。雖說如此,先生仍然願意支持廖老師,因為如果太太放手不做了,那些孩子就真的不知何去何從。
廖老師說,許多孩子家裡只有阿公或阿嬤ㄧ個大人,有爸爸的,脾氣暴躁動不動打罵,有媽媽的,從早忙到晚回家都已經深夜,與孩子感情相當疏離。廖老師為了讓家長與孩子多一點相處時間,每個月的第四個星期六邀請家長和孩子到課輔中心做菜共食,料理老師由在日本學料理的長子擔任。廖老師不僅把自己的孩子「拖下水」,連一起長大的閨蜜也自願下水。
孩子的學業進步讓廖老師喜悅不已,然而,孩子心性和行為的進步才是讓廖老師真正樂進心底的,成績好壞不是重點,孩子心端正,行為不偏,才是她辦理課輔中心的初衷。
有愛的地方,孩子最能感受,就像冰天雪地的郊外,我們知道有一間茅草屋始終有一盞為我們點燃的油燈。也許我們做不到像廖老師那樣全面,但是只要有心,不吝給弱勢孩子一點關心和溫暖,他們會將這份愛深深記在心裡,當遇到挑戰或考驗,也會是這一份愛和溫暖提醒他們堅持走正道的勇氣。
#付出無所求
#孩子是希望
#人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