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7|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存在與結構的典範《完美的真空》

一本以空談形式談論空談的實驗性文學選集。

萊姆是誰?

他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科幻作家之一」。

  • 影響長壽動畫影集《飛出個未來》
  • 影響《模擬市民》的誕生
  • 波蘭眾議院為紀念萊姆,將2021年定為「萊姆年」
探索科幻文學的哲學深度。

探索科幻文學的哲學深度。

史坦尼斯瓦夫·萊姆(Stanisław Lem 1921~2006)波蘭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哲學家、邏輯學家、未來學家(見文末附錄)和文學評論家。他以其科幻小說和哲學著作而聞名,他的作品以深刻的哲學思考和對未來科技的預見而聞名。出生於烏克蘭的利維夫,他的一生經歷了戰亂與政治變遷,這些經歷豐富了他的創作靈感。

2021波蘭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和出版了相關書籍。這不僅是對萊姆貢獻的認可,也是對科幻文學在文化中地位的肯定。萊姆的作品和思想,對任何想創作科幻和未來學有關領域的人,都是寶貴資源。


探索科幻文學的深與廣:

史坦尼斯瓦夫·萊姆,這位波蘭作家的名字在科幻文學界幾乎與創新和深邃的思考劃上了等號。作品不僅娛樂,更多對人類存在、智慧本質、科技影響以及與外星生命可能的交流等主題探討。諷刺幽默的口吻及後設敘述,如科幻文學中的波赫士、湯馬斯.卡萊爾。作品如《索拉里斯星》、《完美的真空》和《未來學大會》,都被譽為科幻文學的經典。而《技術大全》則展現他對技術本身的見解及概念剖析。



空是什麼?

要談空談,我們得先猜猜所謂的「空」是什麼。

我想空與無不同,空是可能性,是非靜態存在。
  • 去無法觸及之地的追尋是存在;逃避眼光到無聲之境是虛無。
  • 如果終究逃避,那是一種探尋;但是原地折返千回,是存在。
  • 虛無是不在場和在所有地方;存在是竭其所能臨現當下場域。
  • 存在是交出殘留筆痕的卷子;虛無是沒來考試的孩子。
  • 虛無是存在者腳印之外的。
  • 虛無是存在者的所有存在。
  • 決策裡做與不做都是存在,沒有意識決策則是虛無。
  • 存在是連言選言;虛無是補集。
  • 存在應該是定言的;如果存在已經定言,那麼虛無當作假言好了。

而空談簡單點,是沒有定論。所談及的內容處處面臨窒礙。而這樣的窒礙經過結構能引導主體的存在。那麼,藉著我們看看萊姆如何以他的間接文本空談「空」……


精彩篇章:

【白痴】

空白之人的黑色。這篇調侃了杜斯妥也夫斯基與傳統宏大敘事的宗教信仰,聖人、神、聖愚者若受精神分析師診斷,都是偏執狂。「空」這主題在作為「白痴」的孩子上,萊姆顯示成一荒謬空洞的宗教符號,並更近一部諷刺「父母功能」失調,這樣的失調在進行幻想一個抽象完美的人格時,悲劇該有多麼接近笑話。


【魯賓遜家族】

創世行為是非對稱的,因為思想可以創造一切,但在此之後卻無法抹去幾乎所有東西,記憶不受意志支配。「謬誤在——容器的外型給水形狀,而他們打破容器指位還給水絕對的自由。」這種回歸行為使自然與文明對立,水就成為不是什麼文明的東西。除了死亡,別無清醒。


【你】

小說正在退向作者,也就是說小說正在從唯一的虛構現實的位置轉變到這一虛構產生的位置。這樣的情況至少正發生在歐洲散文界的先鋒之中。虛構已經讓作家們感到厭倦,甚至噁心,因為他們已經對其必要性失去了信心,變成一群摒棄自己信仰的無神論者。他們已經不再相信,當自己說出「要有光」的時候,真正的光亮就會給讀者帶來光彩炫目的感覺……毋庸多言,這是個雄心勃勃的想法。反對「歌唱者—聽者」和「敘事者—讀者」關係的造反作品?是解放?還是挑戰?又以什麼名義?一望便知這是無稽之談:作家啊,你不願通過講述來服務,就必須沉默,而與此同時你也不再是作家了,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幸福人生有限公司】

以資本與消費型態重新定義伊甸園。兩家公司競爭客戶,在同一客戶身上同時得發生不幸與幸運,導致兩公司的電氣化「智慧樹」(可能為演算法)。核心的思想重點為:當我們無法知道什麼是純粹巧合,什麼是預先購買的巧合時,冒險、成敗的區別也不復存在。


【宇宙創始新論】

這篇是影響劉慈欣黑暗林法則的作品。萊姆把人類世的概念推向宇宙,僅僅只是存在、詮釋就使宇宙的大環境產生質變,我們的物理學已經與多少不同邏輯體系的文明接觸了?



總體心得:恢宏與詼諧

真是一本傑作!讓人重新愛上科幻文學。我在許多篇章、特定段落裡看到了很多相當前衛的新詮釋,我認為萊姆最大的共獻——其他的恢宏誕生自他的詼諧。

史坦尼斯瓦夫·萊姆,這位波蘭作家的名字在科幻文學界幾乎與創新和深邃的思考劃上了等號。科幻小說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便是「點狀」前衛思想但在「面狀」的背景裡多方未張開,而每個敘述又與讀者密切「連線」。萊姆以文體實驗對人類存在以及人與宇宙的關係做了廣度兼具深度的審視。

他的書不好審美(或被輕易當成淺薄瞎掰)原因在於沒有當代讀者有太多的情緒需求需要與作者進行連結,而後設會在一定程度上阻撓情緒累積。審美習慣會逐漸變成這樣的原因在於閱聽眾以「入戲」作為單一標準導致的。如果對這結論有興趣的讀者歡迎留言討論。這邊提供一個我的理論背景—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體驗藝術體系)作對照的布萊希特「間離效果」體系,讓大家做思考參照


「後設」這個字本身就是後結構的,是反對結構主義這種否定人主體性的作法,以前的結構主義認為結構是外在於、先於人類的,所以早期傅科與李維史陀等等都有非歷史且去人類中心的思想(去人類中心的思潮並沒有因此停止)。

如同皮亞傑於《結構主義》中提到的:「與結構主義相對的是存在主義」。

而我認為,在後設的後設這種無盡的自指中,唯有一種能同時維繫情緒與先構的妥協方式——笑話。



附錄1:齊則克笑話一則

帕舍提夫:「你聽過我之前說的那個關於『否定』的笑話嗎?」

奈格提夫:「沒有。」

帕舍提夫:「我也沒有。」


附錄2:簡介未來學

未來學(英語:Futures studies、futures research 或futurology)是對社會和技術進步以及其他環境趨勢的系統性、跨學科和整體研究,通常旨在探索人們未來將如何生活和工作。可以應用預測技術,例如預測,但當代未來研究學者強調系統探索替代方案的重要性。而未來學家(Futurist)試圖系統地探索關於未來的預測和可能性,以及它們如何從現在出現,無論是人類社會的預測還是地球上的一般生活。

未來學家通常不關注短期預測,例如下一商業周期的利率,或短期內的經理或投資者的利率預測。研究一到三年內的未來不被視為未來學。通常,未來學關注的是變革性趨勢。未來學排除了那些通過自稱超自然手段做出未來預測的人。


未來學家使用各種方法來研究未來,包括:

  • 趨勢分析:識別和分析當前的趨勢,以推測未來發展。
  • 情境規劃:創建可能的未來情境,以探索不同可能性。
  • 德爾菲法:向專家徵求他們對未來的看法。(詳見:《雜訊》康納曼)
  • 電腦模擬:使用模型來模擬未來的可能情況。


一些著名的未來學家:

  • 艾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代表作《未來的衝擊》、《第三次浪潮》等等。
  • 雷·庫茨維爾(Ray Kurzweil):發明家、未來學家,以其對科技奇點的預測而聞名。他認為,到2045年,人類將能夠通過技術創造出超人般的智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靠程序和美術吃飯的世俗人,吃飽了想減減肥,於是閱讀。合作連絡信箱:chloeleo0044@gmail.com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