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02-清墳祭祖吃春捲-清明節

母親在20歲出嫁後,婆家的長輩教導她學習各種禮俗,因長者總說自己不會永遠在,母親將長者的話語收藏於心,有記憶以來至今,年滿80的媽媽仍然主掌了廚房。身高不到150公分的她,保持著清晨5點多起床的習慣,和父親有默契的分工。

2023年的清明節一早弟弟開車載母親和我,迅速的前往四湖的菜市場,買經典菜色的食材如麵條、竹筍、雙色魚板、豆干、蝦、蘿蔔、豆薯、大頭菜、水果…等。

祭祖要在中午前完成,媽會靜靜的自己準備,姐妹們及媳婦會自動的加入,協助切菜和洗菜,讓母親可以更從容的完成要拜拜的菜。炒麵、乾炒竹筍、炒雙色魚板、炒豆干、炒蝦、乾炒豬肉、炒蛋、炒蘿蔔、炒大頭菜、炒豆薯...等經典菜色。這些菜在媽媽的手中成為這個家的傳統。

清明的重點食物是春捲,春捲皮、土豆粉和白糖粉,小孩此時會幫忙捶土豆粉和將春捲皮分成一張一張折成四分之一, 以五張為一個單位,在最上層加上土豆粉和白糖粉成為一道必備祭品菜。

二樓祭祖祭品的數量需為單數7道或9道,不含飯要附碗和筷子。樓下同時要拜地基主,然後犒兵(台語)。

當所有的菜色完成,全上了貢桌上,由媽媽、長媳或是父親會先上香和祖先溝通請祖先享用貢品。留守在家的人再一一的上香,待香燒到中間再擲筊詢問祖先可否燒金紙收貢品。待祖先應允可燒香,晚輩會齊心一起燒金紙。祭祖完的貢品是大家美味的午餐,大家可以自制專屬自己的春捲。

父親在母親忙煮菜的同時,會和叔叔、哥哥弟弟和侄子一起去掃墓,清理長了一年的雜草,爸爸會備好「獻紙」和香,叔叔、哥哥弟弟和侄子會帶鏟子、鐮刀等工具,一起整理歷代的祖先土墳,回想這個家尚未對於死亡的安置現代化。改變會在50及60出生後的這一代,火葬、花葬或許會是新的選擇。

父親的掃墓組會在中午中場休息,回家和大家一起燒金紙和收貢品,一起享用客制化的春捲。

下午大家再一起出發去掃未掃完的墓,每一個墓都是先壓黄色獻紙壓土地公,再壓紅紙在墓碑,白色的挂紙由大家一起將紙插在墓上。再一起拿香先拜土地公再拜祖先。

清明的重要性和新年一樣,也是唯一的一個節日會將己在外地落地生根的村民帶回故鄉。雖然現代化後,愈來愈多人將清明視為假期不再以這一天為掃墓祭祖日。

七老八十的父母成為長年在外的外出者,少數熟悉的人物。父母的年代,很多人都是國小畢業13、14歲就出外學手藝,學做西裝或是建築工人,有著少小離家,老大後在外地生根。清明節他們回鄉祭祖,會回來和父母敍舊。空氣中流動著新舊交織的時代氛圍,年老後的相聚有著見一次少一次的認知,因為未來不可預知。

雖然父母都先告知後代他們要土葬,想著有著好風水可以庇護晚輩,但他們小孩的世代大都預想要火葬。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農業社會中形成的在地節慶文化,因工商時代的掘起,現代的人不再全盤接受傳承舊時代的禮儀,當代人用簡化和否定舊時傳統的不合時儀,讓節慶文化進化,更符合時代的樣貌。並非想批判,而是想為過去沒有話語權的小民,記錄下那個時代的痕跡。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