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照顧自己的第一步:適度地讓別人失望

    看過動畫《龍貓》嗎?有一幕是小月和小梅的媽媽躺在床上對爸爸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畫面裡的母親,表情裡有很多的不捨。因為她明白當孩子表現得成熟懂事,代表內心壓抑了想耍賴、想偶爾不乖、想隨心所欲成為自己的渴望,並且盡量不惹人厭、不造成別人的麻煩。乖巧聽話的好處,是孩子換得了他人的喜愛;但付出的代價,是失去為自己發聲、真實做自己的勇氣,就像前一篇的巧巧。

    為什麼已經是大人的他們,依然解不開渴望被父母認同的束縛?像是常年被圈養的象,多年的束縛成了習慣,無法看見自己不被束縛的能力。這樣的束縛又會接著帶來更多人際上的挫折,於是他們用同樣追逐父母認同的方式,去追求主流社會的認可。在職場上、友誼中,都透過討好和盲目追求「被喜歡」來找到自我定位。在汲汲營營的過程中,便忘記停下來釐清自己真實的價值。

    讀空氣,卻「過度閱讀空氣」

    我很喜歡日劇《凪的新生活》。女主角小凪是一位28歲的上班族,不論在工作上、感情裡,她就是那種會依循他人的表情動作,來決定自己該如何反應的人。在她的生活中,沒有自己的聲音;或者應該說,小凪在身分認同的過程中,不論擔任何種角色,她總是依循著外在指標來定義自己的價值。長期下來,她在與人相處上總是唯唯諾諾、委曲求全。

    她與別人互動的準則只有一個:怎麼做才不會被討厭?比如說,其他女同事在工作上出了包,她一觀察到氣氛不對,就會自動跳出來揹黑鍋,替同事承擔。因為知道男朋友喜歡女生留著又直又順的長髮,只要男朋友留宿,她就會在天還沒亮時起床,用直髮夾搞定她的大澎頭,就怕男友知道自己其實自然捲得厲害。

    小凪來自北海道的鄉村,長期以來都按照母親的期待生活。從小媽媽就將她教育成一個「不能令人失望的孩子」。仔細探究她們母女兩人的互動,會發現小凪的媽媽是「情緒勒索」高手,就算長大後的小凪到東京工作,心裡依舊被媽媽牽動著。

    看這部劇的時候,我不禁思索,出了社會、成為上班族的我們,以及我陪伴過的許多學子,會不會就像日劇裡的小凪一樣?就算離開家庭,依然持續尋求外界認同。

    尋求他人認同,需要看懂周遭環境,並讀懂他人的臉色。日文裡將「察言觀色」比喻成「閱讀空氣」,是很微妙的形容。讀出空氣中的氣氛、嗅出環境裡只能意會不能明言的潛規則,或許是人在社會化過程裡慢慢形成的能力。但若「過度閱讀空氣」,過度體貼別人,將你察覺到的周遭一切情緒、壓力都歸咎於自己時,難免令人壓抑、令人難受,無法喘息。就像「過度換氣」般,明明是奮力吸氣,卻讓人感到窒息。

    人生的改變,總發生在斷裂之處。這個故事轉折的契機,便是在小凪意識到她不得不改變的那一刻。

    改變的第一步:為自己切出安全距離

    某天小凪又被同事凹著加班,晚上的辦公室裡空無一人,雖然已經習慣,但依然不免感到委屈,本以為已經夠慘了,沒想到卻又在走廊聽到男朋友的驚人言論:原來他根本沒有跟她結婚的打算!頓時風雲變色,小凪一直以為自己的委曲求全,最終會換來兩人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當下她恐慌發作,被送進了醫院。

    出院後,小凪決定改變。在經歷生命的斷裂與茫然之後,她決定進行生活斷捨離,拋下一切,辭掉工作、搬離原本租屋處、切斷與同事及男友的關係。她決定變得「不乖」,不再順應社會主流價值,為自己切出一個安全距離。

    保持界線的好處,是不讓人有機會過度介入自己的生活,攻擊我們最脆弱的地方。讓父母也練習與失望共處,將有助於他們看到你的真實樣貌,不再過度追逐「完美小孩」的假象,彼此才有機會建立完整與平衡的關係。

    而我們自己也在過程中,學習到如何經歷失望並接受它。這是成長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它讓我們在面對挫折時,依然能夠看到自己其他正面的部分。

    要知道生命是自己的,我們不必為他人的期待而活,也無須為他人的失望負責。學著拉開距離也好、練習說不也好,最重要的是,在每一次的跌撞,都能夠越來越接近真實的自己,哪怕還是會有霧裡看花的時候,只要心中的指引燈塔能越來越清晰,那就夠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