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陳鳳翔老師有篇貼文講到馬大與瑪利亞,於是我留言裡提到了愛餐,也跟網友做了一點討論,覺得可以做個紀錄,因為愛餐的確是個基督徒學習的好場域,很多問題都可以在裡面彰顯,但也很值得在裡面學習。
先對不清楚的朋友做一點說明,愛餐在教會裡歷史悠久,或者說,應該跟教會歷史一樣久,因為初代教會真的常常聚集在一起吃飯,所以天主教會才會日日領聖餐,因為初代教會大概是這樣沒錯。
現代教會有些會在主日禮拜結束後提供餐點,讓參加的會眾一同享用,畢竟禮拜結束後也快中午了,回家煮飯可能會拖太晚,而且做禮拜可能大家會穿正裝(至少傳統上應該這樣)不方便隨便用餐。總之教會提供愛餐有各種考量,只要場地許可(畢竟新建的教會可能沒這種場地了),很多教會會提供,當然前一陣子因為疫情,很多教會暫時停止供應愛餐,有些就這樣一直停下去了。
反正大家只要知道,愛餐是個在禮拜後讓會友一同聚餐的場合,不是什麼節慶聚餐,而是例行性活動,是個每週教會大家庭一同享用餐點的時刻,是有傳統的活動。
但傳統這玩意,隨著時代變遷總會出現各種變化,而挑戰也會隨之出現。要知道,這也不是新鮮事,初代教會就出過問題(所以要選執事出來幫忙),至今依然有各種問題。
準備愛餐的時間,當然就是禮拜聚會的時間,於是準備愛餐的人就不能參加聚會了……若是輪流還好,但常見固定的人一直在廚房忙,不管他是「不想參加聚會」還是「被迫不能參加聚會」,總之這其實都不是好事,而且容易產生馬大,是說教會裡有多少人關心這些在廚房服事的人(其實主日學老師也是類似問題)。
其次是享用愛餐的問題,因為吃多吃少都會有問題,沒吃飽之後還要再去另外找東西吃,吃太多又怕被人家嫌你不知節制,問題在於,就算你吃剛好,對別人來說也不見得就是剛好,結果就是吃個飯還要顧慮一堆,還不如不要吃。
準備也是問題,太多太少都很困擾,只要不合人家胃口還要被嫌東嫌西,更別提集體用餐容易發生食安問題,而教會可沒有餐廳的登記,出事會非常麻煩。
對,我們會發現準備愛餐根本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偏偏愛餐在現代社會可能有賦有部份社會救助的功能,但這時又變成會不會來用餐涉及標籤化的問題。
是的,這真的很討厭,在教會各種事工裡面,愛餐可能是最難討好也最容易產生衝突的,那種用餐時聽到有人嫌東西不好吃、為何給我那麼少、某某都吃好多、有誰一直打包很難看、誰奉獻很少卻都吃很多、誰吃很少一定是嫌教會寒酸……真的什麼鬼話都聽過,而且是到處聽過,不限於單一教會(實際上,我曾在爬山的時候跑去寺廟吃提供的免費素齋,結果一樣聽得到這些鬼話)。
但這就是教會,一個社會的縮影,不用神聖化教會,但也不用灰心,因為社會就是這樣,而這正是教會需要進行靈性教育的地方。
都說是罪人聚集的地方了不然勒?
第一個就是不要論斷,不管是準備的人、服事的人、享用的人,總之有東西吃就該感恩(對,都會謝飯禱告,禱告完繼續說三道四),這裡說不要論斷也不是說有問題不用改進,而是要問對問題,才能處理正確的問題,才能有正確的處理方針。
所以,像準備愛餐是否該建立輪值的制度免得有人永遠不能參加聚會?是否提供公費讓準備的人可以取得烹飪證照增加愛餐的說服力、愛餐奉獻與經費支出的公告、餐後讓大家一起收拾的制度、請大家參與討論菜單、建立打包的規矩等等。
最重要,不要有那種對人家吃多少說三道四的無聊態度(偏偏這是最難處理的,有的人就是愛說閒話),這一點是絕對不該有的,但也因此最難禁止,反過來大家其實要建立對這種鬼話不理會不在意的健康態度。
說穿了就算是家裡餐桌上也一樣會有各種衝突,何況是愛餐這種名為「家庭」實際上不大認識的場域。
只能說,光是享用愛餐這件事情,就已經值得牧師特別寫幾篇講道好好處理了。
在一直叫大家出去拉人進教會之前,先把教會氣氛弄好一點吧!
但也不用太肉麻,有些人所謂的熱情很讓人抓狂,誰叫你這樣裝熟的,人家是來認識上帝不是來認識你阿!不過這又是另一回事了,去你覺得舒適的教會吧!畢竟也有人覺得教會裡的人冷漠沒人裡他,還真難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