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我在黑森林裏曾經參加過四次婚禮,不久之前還有另一次婚禮,因私人因素而未前往參加。
德國人的婚禮有三大特徵,第一、必定狂歡到半夜。若是是在大城裏舉行,出席婚宴的賓客往往要先預訂住宿旅館。狂歡後,衆人還要幫忙清理會場,通常回到家時往往已經半夜三、四點以後了。我們的文化中的所謂不「醉」不歸,在黑森林裏則是不累不歸。
婚禮流程大致如下︰中午時舉行證婚禮拜,禮拜之後,在管風琴恢弘的琴聲中,新人步出教堂。緊接著便是迎賓茶會,通常會供應各式甜與鹹的小點心,並在室外草坪舉行,算是非正式午餐,茶會以釋放紅心氣球結束。然後新郎開著老爺車載著新娘,與衆人狂飆到婚宴會場,一路猛按喇叭,向世人宣告新人的婚姻此時已經「生效」,這是德國人的傳統。
第二個特徵︰自編自導的餘興節目。衆人抵達會場,又是有吃不完的小點心,直到下午六點左右,便有豐富的晚餐,通常是以Buffet爲主,晚餐之後,則有安排餘興節目,台灣人通常會請歌舞團來表演,黑森林人則不然,粉墨登場的,全靠自己人。新郎新娘的親友輪番上陣,演出一連串的娛性節目,無論是新郎新娘、丈人丈母娘、岳父岳母、兄弟姐妹、叔叔阿姨、表兄弟姐妹全體加入表演的行列,兒童青少年此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通常比較有時間排練節目,因此婚禮的餘興節目通常由小蘿蔔頭們擔綱。
因爲教會的緣故,我們的婚禮比較重視樂器演奏與團契話劇,青年團契通常是最有凝聚力的,畢竟很多人將來可能會在青年團契中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婚禮對青少年與年青人便起了「示範」的作用,他們通常也會在婚禮中擔任一些重要的工作。
最常見的餘興節目有音樂演奏、合唱、話劇、短片、猜謎、音樂劇等等。最爆笑的是短片與話劇表演,都是一些自編自導自演的故事,所有親友都要軋上一角。
第三個特徵是,德國人舉辦婚禮,一切以DIY與節約為原則,鮮少人會去找婚禮顧問公司,他們也沒有拍婚紗的傳統,全得靠自己。
只有會場是向市政府租用的,桌椅、餐具與厨具通常由會場提供,所謂的會場,大概等同於台灣的市民活動中心這個概念。而會場的佈置則動員所有的親友,裝飾會場的道具,除了鮮花與食物是訂購的之外,盡量跟親友借。德國人習慣在地下室與閣樓中囤積超多東西,因爲親友衆多,不愁找不到適當的道具。
西式婚禮的顔色通常以素雅爲原則,不似我們喜歡喜慶的顔色,皆以純白爲底色,點綴以花朵,布料一律使用白紗與白布,有人喜歡配上一點粉紅色,也有人喜歡全部以白花白布佈置。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婚禮,便是一律使用白色的小蒼蘭佈置,整體色調真的是非常清新高雅。
基於DIY原則,連點心與蛋糕也都是衆親友合力燒烤製作而成,連飲料都是自己準備。唯一不是DIY的只有Buffet,通常會請專門舉辦大型宴會的公司送餐前往會場,而佈菜與席間斟酒的人,還是自己人。畢竟烤蛋糕、做點心、佈置會場與排練節目已經是弄得人仰馬翻,連小孩都被動員了,大家已無餘力再去煮一餐。
曾經參加過一個具有鄉村風格的婚禮(見最上翻圖),禮拜與茶會都在戶外舉行,使用收割後的麥草團,圍成像是戶外音樂會的那種圓弧狀的座位,上面再鋪上白布條,其實坐起來還真的是不舒適,因爲我坐在最角落,總覺得我屁股下面的麥草不時要坍塌了。
那次是我第二次參加戶外婚禮,以前住在美國佛州時,曾經參加過一次戶外婚禮,連晚宴也在戶外吃,美國人的婚禮重點在跳舞,不在話劇等餘興節目,夜裏點著火炬跳舞真的非常地浪漫。
然而,德國的夜太冷,不適合在戶外舉行晚宴。我所參加過的德國人的婚禮中,還真的沒有遇到過有跳舞的,德國人將重點放在觀賞小孩們演出的餘興節目之上。
晚宴的席次都是事先安排好的,通常是同一家人坐在一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固定座位,因此若要出席婚禮宴會,必定事先告知。男方親友與女方親友則分坐兩邊,因爲我們有很多小孩,無論是誰家的小孩,一律坐在最後一排,長長橫亙全場的一列,通常是勢力最浩大的一桌。有趣的是,在婚禮中小孩有他們自己的圈子,自己的互動方式,自己的節目,難怪都被安排坐在一起。
除了對方親友不大認識之外,基本上我們這邊的人馬,幾乎每次婚禮都是同一批人,參加過幾次之後,那些盤根錯節的人脈,終於也讓我給弄清楚了。因此,對我而言無形中產生了一批只會在婚禮上才出現的人,所謂親友的親友的親友的親友⋯⋯
❤ 新娘由坐著輪椅的父親伴隨著進場,音樂由小提琴拉出的︰「Someone you loved」,雖然也是我喜愛的曲目,但聽到時便想︰Loved ,似乎不妥吧!德國人果然英語不好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