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5|閱讀時間 ‧ 約 21 分鐘

思惟集諦(四)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raw-image

    注視死亡才知道該怎麼活

    有人說:「不要一談佛法就談生死。」實際上必須注視死亡,我們才會知道該怎麼活著!——真如老師

    —出處〡《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廣論‧消文】



    二、消文

    本週進度:P175L12第三死歿及結生~ P177L9然當類知
    師父開示: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5a&st1=1457&af2=75b&af3=76a&et3=1203


    癸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子一、死緣
    子二、死心
    子三、從何攝煖
    子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子五、次於生有受生道理


    第三死歿及結生之理分五.一死緣.二死心.三從何攝煖.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五次於生有受生道理。  今初


    子一、死緣

    壽盡死者.謂如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罄盡而死.是為時死。福盡死者.謂如無資具死。

    第一、死緣。依《瑜伽師地論》所說,死的因緣可以分為三種,就是壽盡而死、福盡而死、未捨不平等而死。
    (一)壽盡而死,即以宿世業力所引的壽量,全部用盡而死亡,這也稱為時死,即時至而死。
    (二)福盡而死,是指有些人雖然還有剩餘的壽命,但今生的福報已經消盡,因而導致死亡;例如缺乏獲得衣食、藥物等資生之具的福報而死亡。

    未捨不平等死者.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謂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醫藥.不知於己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三)未捨不平等死,它既非壽盡死,也非福盡死,而是一種犯險而死(或叫橫死,指遇到不好的因緣而死亡)。
    依照經論中所說,有九種因緣致使壽量未盡而死。這九種死緣是:
    (1)飲食無度。指飲食過多或過少,不能適量。(2)吃到不適宜的飲食。
    (3)飲食尚未消化卻還繼續進食。
    (4)引起身體不適的食物尚未消化,卻又吐不出來。(不消化)
    (5)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然留在體內,無法順利排出。(不代謝-便祕等)
    (6)有病卻不接受醫藥治療。
    (7)在飲食、起居等方面,不知道哪些對自己有害?哪些有利?即生活中不懂得取捨。(8)在非時行淫事。( 9)行淫過量。

    名詞註釋
    未捨:還不到壽盡.福盡
    不平等:不是一個自然的死法,是因特別的因緣而造成死亡。
    一般修行對不平等(過早)死亡都有幫助的,比較能避免。

    子二、死心

    寫在「死心」這一章節之前

    來自尊貴法王的囑咐

    死心部分認知很重要的。因為以一個人來講,他平常所行的是惡行的話,他後世能夠轉生於善趣的唯一機會,就是他要死亡時候的意樂了,所以在死亡之前的這個善心的生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他那時候能夠生起非常強烈的善心的話,那說不定真的還有希望。所以平常如果我們有親朋好友死去的話,盡可能在他的前面,擺他平常相信的上師,或者他信奉的佛像,讓他的眼睛能夠看到,在舒適的角度情況下,能夠看著佛像,或者看著上師的尊相死去,這樣對他來講是絕對有幫助的。縱使是非佛教徒,也要盡可能讓你們的朋友死去的時候,以一種安寧的情況下死去,而不要產生強烈的,很大的起伏的情緒下而死去,那這樣的話,對死者、往生者來講,是非常不好的。

    第二.死心分三。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於心。

    第二、死心。即臨死時的心念,可以分為二種,粗分的死心 (粗想)和細分的死心 (細想)。粗分的死心當中,人還有善惡念頭,所以分: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三種。但是在細分的死心生起之後,這時就不會生起所謂的善心、不善心,一切的心都處在一種無記的狀態,這是以顯教的角度來作解釋。

    (一)善心死。所謂善心死,就是臨終時,經由自己憶念先前所修習的善法,或者經由他人的幫助(助念的力量)使自己憶念,以這種因緣,從開始直到還有粗分的想法(念頭)的時候,緣念平日所修皈依、信心、持戒等善行,很快樂、很安寧,這叫善心死。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於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於彼流注.餘皆忘失。若於二事平等串習.先憶何法便不退捨.不起餘心。

    另外,行善或不善的有情在臨終時,不論自己憶念先前所串習的善或不善,或者由他人的因緣令自己憶念;須視生前對哪一種法串習得多,這時憶念那一種法的力道就比較強。臨終時,就比較容易讓心專注在生前串習力強的法上,忘記其他事情。如果對善法、惡法的串習力差不多的話,就看先想起哪一法,心緣著這個法不退捨,就不再生起其他心念。

    又作善者如從闇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臨死其身無重苦受。造妙業者.解肢節苦.亦極輕微。

    最後,平生行善的人,就好像從黑暗處走向光明一樣。臨終時恍如置身夢境,會看見種種歡喜悅意的景象,而不會出現不可愛的亂相,如此安祥地離世。死的時候,身體也沒有遭受重大的苦受。經常行善妙業的人,當神識脫離肉體時的解肢節苦,也極其輕微

    不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臨死其身受重苦受。

    (二) 不善心死,也就是由惡心而死亡。在臨終時,無論由自己想起,或者因他人之故而使自己想起生前串習的惡法,一直到死心在粗想位現行時,心中仍追念著貪等不善,會使身心處於嚴重的痛苦中而死。

    造不善業當死之時.現受先造不善業果.所有前相.謂如夢中多怪色相.於彼顯現.如從光明趣向闇處。諸造上品不善業者.由見彼等不可愛相.身毛恐竪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現。若造中品不善.彼諸相中有現不現.設有不俱。作惡業者.解肢節苦.最極尤重。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

    生前造惡多端的人在臨終的時候,會隨著之前的惡業,現起種種怪異的景象、幻相,而產生畏懼。就如從光明走入黑暗怖畏而死亡。
    犯了極大惡行的人,會由業力看到各種猛厲恐怖的幻境,因痛苦驚嚇到出現汗毛豎立、手腳亂舞、大小便失禁、手抓虛空、雙眼翻白、口吐白沫等惡相。
    如果是造作中等惡業,上述所說的惡相,有些會出現,有些不會出現,也有些部分出現。
    解肢節苦,是臨終四大分解時所生的苦,除了天道和地獄的有情之外,其他人、鬼、旁生等眾生都要承受解肢節苦;其中以造惡者,解肢節苦最為慘重

    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長夜所習我愛現行.復由我愛增上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此中預流及一來者.雖其我愛亦復現行.然慧觀察制而不著.譬如強力制伏羸劣.諸不還者我愛不行。

    所有凡夫臨終時,在現起善、惡念的粗想位已過,還沒有進入細想位時,長夜以來所串習的「我愛」會猛然現起;而且由於「我愛」的力量,心中會生起「我將消失」的恐懼感,這時會不由自主地貪愛、執取自身,而這一念的「愛取」,便成辦了中陰身。( 這正符合十二緣起中所說,生命流轉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愛」、「取」而「有」的道理 )。至於已證得初果 (預流) 和二果 (一來) 的聖者,雖然還有「我愛」,但因為已經見道,能以「無我」的空性智慧,制伏「我愛」習氣而不耽著,就像力大者制伏弱小者一樣。對已證得三果 (不還) 的聖者來說,「我愛」已經不會現行。這就是為什麼稱三果羅漢為「不還」,就是不再來欲界受生的意思。
    這裡的「我愛」:不只是我執,我執之外,最主要是貪著的一種貪心

    名詞註釋
    二乘四果聖者
    第一果 須陀洹
    譯為預流果,即初見真理,得入聖者之流。證果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會在初果和三善道之間輪迴,七次往返後證四果阿羅漢,永脫輪迴。初果神通:天眼通與天耳通

    第二果 斯陀含
    若證此果,伴隨初果證得基本的天眼通與天耳通,二果增加他心通、宿命通。此生死了,再來人間天上,也僅一次生死,即可解脫。

    第三果 阿那含
    意為不還,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證得此果,死後住於五凈居天(禪定之中),禪定轉深,到了滅受想定,即是解脫,所以不再還到凡夫的生死界中。三果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第四果 阿羅漢
    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思煩惱,究竟無餘,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四果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知道過去500世)、神足通、漏盡通

    無記心死者.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此臨終時俱離苦樂。

    (三) 無記心死。就是不管一個人生前是行善還是不善,或者都沒有做,在臨終時,自己沒有想到善事惡事,也沒有他人的助念或干擾,心念處於一種既非善、也非惡的無記狀態,所以也沒有特別的苦或樂的感受。

    善心死者.是於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住無記心。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不善亦爾。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俱舍論釋》說.「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所謂善心死,僅僅是指在粗想位(念頭)時;如果已經進入細想位,善心也會消失,而安住在無記心中。一旦進入了無記心,即使生前曾經串習過的善法也不能再憶起,別人也不能使他再憶起。以不善心死的狀況,也是如此。因此,在細想現行時,一切死心統統會轉為無記的狀態。

    《俱舍論釋》中也說:「善心和不善心的行相都很明顯,而最後死心的狀態卻極其細微,二者行相並不相同;因此當進入最後死心 (斷氣) 時,善和不善的心相都不再現起了,這時候死心是無記的。」

    (由於死心包括粗想位時的善、不善、無記三種狀況;以及細想位時的無記心。因此決定到下ㄧ生,關鍵就在粗想的時候,因為一進入到細想的階段,就純屬無記,已無轉業作用了,ㄧ定會到該去的地方。)

    菩薩的叮嚀:
    臨終一念決定死後去向
    一旦快死的時候的這個死心,緣無論善法也好,或者是不善也好,一旦緣住的話,其他的慢慢的,他就不會再去緣其他的內涵了。就針對這個善所緣,或者是惡所緣而走了,所以這時候的心非常重要的!
    佛法中講後一念一定要靠前一念,這叫等無間緣,後一念一定要靠前一念,所以下一生開始的第一念,一定跟今生臨終的最後一念是有關係的,因為這是一個相續。當有這個關係的時候,想去到善趣,一定需要善心死。因為由這個善心會去滋潤以前的善業,所以這是此生唯一最後的希望。

    子三、從何攝煖

    第三.從何攝煖者。造不善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上分先冷乃至心處。造善業者.自下分捨.下分先冷.二者俱從心處識捨。識最初託精血之中.即為肉心.最後捨處即最初託。如是先從上身攝煖至心.或從下分收煖至心。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第三,從何處攝煖?這是說死的時候,身心將分離,體溫逐漸喪失,煖會慢慢收攝,到最後「識」會離身而出。那麼,從哪裡離開身體呢?

    造惡業的人,後世會到惡趣,神識是從上半身先捨,體溫也從頭頂先冷,從上往下漸漸降至心的部位。造善業的人正好相反,神識是從下半身先捨,體溫從腳底開始冷,從下往上最後冷到心間。所以,不論是從上收煖或從下收煖,這二種情況最後都是收攝到心,「識」就從心的部位捨離身體。這個識,在最初入胎的時候,是結合父母的精血依托在心的部位,形成肉團心;臨終時,識與身體分離,最後識捨身之處,也就是最初識托生之處。

    前面有提到,造惡業者是從上半身開始往下收煖,造善業者是從下半身開始往上收煖,二者都是收攝到心間的位置;經論中雖然並沒有明說,之後身體的另一部分攝煖的情形,但是這應該可以推知,即:造惡業者最後從腳底逐漸收煖至心;造善業者最後從頭部逐漸收煖至心,而煖和識最後就從心離開。




    師父心靈對話

    (1)福與壽,哪個重要? 來聽師父說故事:)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5a&st1=1546&et1=-1

    (2)古人的智慧-袁了凡的家事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5b&st1=0&et1=53

    (3)對於"福"與"壽" 師父的叮嚀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5b&st1=53&et1=281

    (4)過量飲食的過患,為什麼師父說最難對治?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5b&st1=308&et1=619

    (5)如何拿到去淨土的門票 ?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5b&st1=706&et1=775

    (6)最後一念如何訓練?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6a&st1=735&et1=986

    (7)平常都做什麼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5b&st1=1466&et1=162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