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23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為何男女犯罪率有差別? —從犯罪率差別探討父權社會的影響

    raw-image


    男女犯罪之差距

    至目前為止,男性的犯罪率往往是比女性高出許多。這並不只是台灣有這個現象,從此表格可得知,不論在哪個國家,男女犯罪率都有懸殊的差距,而在這幾個國家當中,男女的人口數相近,所以,究竟由什麼因素會導致世界各國都有此現象?


    資料來源 

    而在各類型的犯罪中,親密關係中的殺人、傷人事件更是差異明顯。以下是兩起案例:

    Giulia案

    一位活潑愛笑的義大利女孩Giulia,在畢業面試的五天前失蹤。她被她控制欲和嫉妒心非常強烈的前男友Filippo「謀殺」了,儘管Filippo一直聲稱他只是因一時情緒激動才殺了他的前女友,事先勘察場地、準備好的刀子和膠帶、對於拋屍路線的熟悉,讓他的說詞很難讓人信服。

    Giulia和Filippo在2023年11月11日一起出門,隨後他們倆人就消失了。監視器畫面顯示,Filippo毆打Giulia,並且在她試圖逃跑後,繼續追殺並用膠帶封住她的嘴,而致命一擊就是他抓著她的頭往地板狠狠撞擊,造成Giulia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她的屍體在湖邊溝壑被找到的時候,頭部和頸部上至少有二十多道刀傷。


    鄧如雯案

    發生於1993年10月27日,22歲的鄧如雯不堪長年遭受丈夫林阿棋家暴,因此趁丈夫熟睡時行兇。鄧如雯出生於板橋,與母親經營檳榔買賣,因此緣故結識了從事殯葬業的林阿棋。林阿棋常攻擊和性侵鄧如雯母親。在鄧如雯就讀國三時,母親遭林阿棋潑灑硫酸而受傷住院,在探病的過程中看上了鄧如雯,以送她回家為藉口性侵了鄧如雯,並使其懷孕。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女性未婚懷孕會被視為不檢點的象徵,雖遭家人反對,但因害怕社會觀感,決定與性侵自己的林阿棋結婚。在往後的婚姻中,長期遭受家暴,於是最後拿刀刺死丈夫。


    根據聯合國婦女署的統計,2021年全球8.1萬名婦女和女童兇案遇害者中,超過一半是被她們的伴侶或其他親屬殺害,而在男性被害者中,僅有11%為伴侶或親屬所殺。這類男女犯罪比率懸殊的現象該如何解釋?


     導致男女犯罪率差距的因素

    1.天生構造

    在生理構造方面,男性與女性並無太大差別,只有在前額葉(管控行為的大腦場所)的成熟速度上有差別,而常被提到的荷爾蒙及xyy基因並無確切研究證實有顯著影響。


    2.社會框架

    目前社會結構仍以父權為主,即男性掌握較多的權利與資源。而父權體制造成的刻板印象會使我們以特定的模式教育孩子,進而形塑其價值觀及行為表現。從幼年時期開始,儘管現在提倡男女平等,但社會仍期許男性是陽剛且具有競爭性的,以及男性因天生肌肉量較女性多以及普遍興趣的傾向,會接觸較多需要肢體接觸或對抗形式的運動,或是一些槍戰、對打類型,有關暴力血腥的電動遊戲。而研究也顯示,接觸此類型遊戲,兒童接觸此類型遊戲確實會有暴力傾向。

    對於兩性犯罪我們也會有不同的觀感,這樣的社會規範會影響人是否犯罪,明顯的反映出為何造成犯罪率男高女低,尤其在於差異較大的暴力犯罪類型:男性犯下罪行會被合理化為陽剛氣質的展現;女性則會被認爲這種行為不符合女性的社會角色。

    另外在父權體制下,女性的地位是相較低落的,並會被期許要順從、溫和。而這使得女性比男性更擅長隱忍、克制情緒,免去了許多因衝動導致的犯罪行為。

    3.經濟因素

    從古至今,男性通常都是維持社會生產力的主要勞力。直到現在,根據勞動部的資料,111年男、女性占全體勞動力比率55.3%及 44.7%;而根據另一份行政院之資料,112年15~64 歲有配偶者就業率為 72.15%,其中女性 61.31%, 低於男性 84.32%,可知在現代家庭中,男性依然是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即便是一些母系社會,打獵、建設等工作,依舊是由男性完成,男性通常需要依靠戰鬥、工作,來維持自己的社會地位。

    從現代來看,男性的身上通常背負著較重的經濟負擔,除了他們自己之外,可能還得承擔整個家庭的經濟來源。而以官方資料來看,犯罪人一半以上都是處於職業不穩定或為經濟弱勢,所以以緊張理論來看的話,女性在追求經濟上的成功這個目標來說,並沒有像男性一樣有強烈的追求動力或因此承受巨大壓力等,所以女性的犯罪率相較於男性較低。

    4. 心理學角度

    根據研究,女性的負面情緒其實多於男性,不過女性較會採正向積極的方法面對這些負面情緒,例如跟朋友傾訴、大哭一場或者去做其他事轉換情緒。而男性面對負面情緒則長是衝動的,腦中有什麼想法就貿然行動,所以男性罪犯多是沒有事先謀劃的激情犯罪。


    介紹父權社會

    父權社會是一種社會結構,在這種結構中,男性通常擁有並掌握大部分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權力,並在此體制下,會偏向於認同男性。


    父權社會中,男性通常掌握更多權力與支配力。以下是父權社會的特徵:

    1. 性別角色的嚴格分工:在父權社會中,男性和女性被期望承擔不同的社會角色。男性通常被視為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和社會的領導者,而女性則被期望負責家庭和子女的照顧。

    2. 權力不平等:男性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中往往占據優勢地位。這種不平等的待遇會反映在工作場所的薪資差異、晉升機會以及政治參與度等方面。

    3. 文化規範和價值觀:在父權社會的核心理念中,會偏向去為,例如社會會偏向認同效率高、有競爭性或堅持到底的人,但其實這些被認同的特質大多與男性多數從事的職業相關,如:醫生、運動員;相反的,女性所擁有的特質:同情、分享、照顧這些較情緒上的特質,會被與陰柔女性的印象作連結。

    4.女性的定位:在此體制之下,女性常會被分類為好與壞,而其中的界線是根據男性在不同狀況下給予的不同標準。此外,在此之中,女性常會被賦予照顧的天性(母職),會被視為基本生理性別而產生的責任。


    提出例子(事件)佐證父權社會

    雖然現在台灣普遍已有對性別平等的認知,但社會中的大家多少仍存著點父權思想,在不經意的帶出傳統思想。例如:跟小男孩說「男孩子受傷了要勇敢,不可以哭!」,對小女孩說「你這麼頑皮好動,一點都不像女生!」,這些其實都是出自於父權主義,他們雖然聽起來不怎麼嚴重,但正是因為這些無意識的觀念灌輸,框架了我們,控制了我們的行為。比如前陣子的MeToo事件,就是父權社會下的產物,男性在父權社會的養成中,認為滿足自身性慾是女性的責任,當女性拒絕完成這些義務時,就會被認定為不合格的女性,進而對其攻擊、懲罰。


    形成原因

    一、人類天生特性與父權社會的形成

     根據犯罪心理學,導致犯罪的原因主要分為生物學與學習理論二種。而在本文中,僅針對學習理論以及相關的社會因素進行分析。


    1. 社會學角度

    歷史上,許多社會以男性為中心,這種結構通過法律、宗教和教育等制度得以鞏固此社會模式。例如,中世紀的歐洲社會中,女性被排除在許多社會活動(雅典的觀看奧運和無法成為重要的教職人員)。父權社會通過社會化過程,不斷強化性別角色的分工(分化)。從小,男孩和女孩接受不同的教育目標和社會期待,這進一步加劇了性別差異。例如,男孩被鼓勵參與競爭性活動、展現陽剛特質,而女孩則被引導要順從並從事照顧性質的工作 。因為社會賦予兩性不同的角色,所以在面對會威脅到自己的事物時,男性有更大的機會以會構成犯罪的方式處理,女性則傾向以較溫和、不直接衝突的方式。這解釋為何在衝動導致的犯罪類型中男性較女性的犯罪率高。

    2. 人類學角度 

    不同文化中的性別角色和地位存在顯著差異。一些狩獵採集社會中,男女之間的平等程度相對較高,而在農業社會中,父權制則更加明顯 。這表明,經濟和生產方式對性別關係有重要影響。狩獵採集文明社會中,得到的資源無法累積;而在農業社會中,土地和資源的控制權多掌握在男性手中,這進一步強化了男性的社會地位。

    二、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與鞏固

    1. 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

    性別刻板印象直接影響了教育和職場中的機會。例如,女性被認為不適合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等領域,這種觀念導致了女性在這些理工領域中的低參與率,而這些領域往往能給予工作者較高的社會地位及財富。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數據,女性在STEM領域中的比例明顯低於男性(女性約占27%),這一現象部分歸因於性別刻板印象。


    解決方法

    華人文化從最開始的農業社會到後來的三從四德,都綑綁著女性的人生,限制住女性的發展。父權社會剝奪了女性的很多權益,而開頭提到的男女犯罪率差距,只是父權社會下女性處於弱勢的投影。在19世紀自由主義浪潮下開始的女性主義運動,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對所有性別都平等的友善社會,結束人生這幾千年以來的父權體制,迎來兩性平權的時代。


    一、走向平權的第一步:制度的改革

    「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儘管中華民國憲法第二章第七條寫的非常明確,台灣的性平之路到了1990年代才開始走。


    在解嚴後的1990年代,台灣的「婦女運動」如雨後春筍般開始出現,而他們的第一個成果就是1996年《民法親屬編》的修訂,讓女性在婚姻中的權益受到更多的保障。1998年頒布了《家庭暴力防治法》,打破傳統「法不入家門」的觀念;2002年設立的《性別平等工作法》和2004年設立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也是向性別平權邁進的一大步,之後台灣也陸陸續續通過非常多的法條來保障性別平權。


    台灣在2021年以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推出的「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 GII)」算出來的數值為0.036,位居世界第七。以法律來看,台灣其實表現得非常好。可是台灣真的有兩性平權嗎?

                                                                                             

    二、真正改變社會的關鍵:觀念的改變

    台灣現階段最大問題其實在於觀念與法律的落差,老舊的觀念跟不上已經改革的法律。所以儘管有很完善的制度保障,民眾實際上在現實中的處境卻沒有那麼理想。


    在現代台灣,職場上女性的薪資依舊比男性低,女性的平均時薪與男性存在14.7%的薪酬差距,而在職場上因為懷孕問題被刁難的女性也依舊非常多。2024年,全台最大的女力媒體平台女人迷與國際人才平台CakeResume一起做了一個台灣女性趨勢大調查,此調查超過千人參與,而它顯示了七成女性要兼顧家庭與事業。性別平權增加的女性勞動力,但在依舊存在的性別刻板印象下反而給女性帶去了更多的負擔。


    這個問題到底要如何解決?

    顯然要改變的就是最根本的觀念問題,讓台灣社會從男女刻板印象的嚴重影響中走出來。


    討論「改變觀念」這件事情,需要將成人和幼童分開來看,因兩者在觀念培養的容易度上有明顯的差距。


    在學齡階段的幼童,由於觀念尚未形成及固化,所以能夠依靠教育輕易的培養兩性平權的觀念。今年剛好是《性別平等教育法》設立的第二十周年,很多人認為台灣的兩性平權教育已經做得足夠好了,像是學校裡的女性廁所比男性廁所大間……等。但事實上,從之前台大經濟系歧視事件中就可以發現,即便是這些接受過平權教育、成績相對優異的學生,還是會有歧視性言論出現,代表台灣學生在思想上並沒有完全的改變成「兩性平權」。在台灣性平教育中,一直存在的問題就是教師在師資培育或在職進修中,不一定會接受性平教育,所以很多教師其實不具備性平教育的相關知識以及能力,或是部分年紀較大的教師,仍然有一些傳統觀念,所以無法徹底的落實兩性平等教育。


    而成人根深蒂固的觀念顯然比幼童更難改變。但現代社會中的網路是個很好的傳播工具,當「兩性平權」成為社會中的主流觀念後,經過網路的散播它會更容易被一些成人所接受。但網路同時也是一把雙面刃,它讓很多不接受此觀念的人,找到不在身邊的「同溫層」。



    三、性別平等的意義


    許多男性不想離開父權體制,是因為他們認為現在是一個對他們有利的社會體制。但在他們有比較多的權力的同時,他們也承擔著更大的壓力,他們承受著更多的競爭焦慮感。所以事實上父權社會,不僅框住了女性,也大大的限制男性。在這樣的體制下,它只允許兩種人出現,陽剛的男性以及溫柔的女性,但顯然人的個性有千千萬萬種。我們需要的應該是一個能夠包容、接納所有人的社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