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什麼我做了改變,最後總是在原地打轉?也許是我們一直待在自己的心理舒適圈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變的越來越好,甚至希望我今天改,明天馬上就變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是不可能的嘛!既然不可能馬上就變好,我們可以知道原因,好好的跟自己相處,讓改變慢慢發生,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什麼是心理舒適圈?

心理舒適圈指的是我們應對環境的固有方式,我們面對生活中,那些困難的事情,所產生的行為與內心情緒上的應對方式。

舉例來說:我們工作遇到困難任務時,以心理層面來說,下意識會想要逃避,是因為我們不想感受到,任務失敗時,老闆對我們的指責、失望、甚至是有可能丟掉工作的可能性,因此我們行為反應可能會出現逃避、拖延這項任務,以避免這件事可能會失敗,所需要承擔的結果,因為事情沒做,就不需要承擔失敗的可能性。(但以現實層面來說,擺爛也是非常有機會被炒魷魚的。)


人不是根據現在的生活去選擇合適的應對方式,而是會根據熟悉的方式來建構現在的生活。

舉例來說:我們都聽過很多人旅居國外多年,卻只會少少幾句生活用語的英文句子,面對生活在異鄉的焦慮與恐懼,讓當事人傾向尋找在異地同語言的人進行交流,逃進屬於他的心裡舒適圈,自然而然時間久了,只會少少的英文生活用語,也就非常合理了。

明明生活已經發生了改變,我們卻堅持它還是原來的樣子,由於我們熟悉原來的應對方式,就牢牢的抓著他不放。慢慢地,我們害怕的事情就真的發生了,這也是很多悲劇的來源。

*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東西,也是一種心理舒適圈。

為什麼我們舊有的經驗會如此的根深蒂固?

我們都認同外面的世界要比監獄裡舒適,但電影【刺激1995】裡的老布可不這麼認為,他被關了50年,幾乎在監獄裡耗盡了一生,當他知道自己刑滿要被釋放時,非但沒有滿心歡喜,反而差點精神崩潰,因為他已經熟悉監獄了,離不開監獄,為此老布不惜舉刀殺人,以求在監獄裡繼續服刑,再次出獄時,他甚至選擇了自殺,監獄雖然不舒服,但它是老布的心理舒適圈,走出熟悉的環境,並不意味著走出了心理舒適圈,只有改變應對方式,才是真正走出屬於自己的心理舒適圈。

有時候,人們即使處在很痛苦、很艱難的環境中,仍然不願意改變,這也是一種心理舒適圈,因為人們熟悉它。


心理舒適圈會帶來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個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安全感的來源。

我們大部分的應對方式,最初都是用來應對焦慮情緒的,越是感受到威脅、焦慮,就越需要控制感,我們也很容易抓著已有的應對方式來對抗。

而走出心理舒適圈恰恰意味著,我們需要放下我們對抗威脅焦慮,所使用的武器(過往所使用的固有的應對方式)。

重新面對焦慮、尋找新的適應方法,是身為情感的大象難以忍受的,所以當我們迴避焦慮和對控制感的需要時,大象就會感到痛苦,回到牠所熟悉的應對方式,這也給行為的改變,造成巨大的困難。

提問

什麼是當前最讓你感到焦慮的事?你用什麼樣的應對方式來處理這種焦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