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7|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大河帶走的新莊 肆 - 隱密的厚德宮

鯤橋故事站邀請你以文字做橋,從身處的臺灣走向充滿故事的鯤島,看見更多屬於我們的故事。

raw-image


隱密卻不平穩的土地公廟

在車來人往的新海橋旁,有一間小廟正好被橋的擋牆遮住,只露出華麗廟頂的一點蹤跡,平時走過廟前的小路的人不多,發現祂身影的人也不多,因此儘管大量人車從橋上經過,卻沒有多少人知道新海橋旁有一間土地公廟。然而,這間僻靜的土地公廟─厚德宮裡,卻記錄著一點也不平穩的歷史:大水沖走了新莊的一條街。

如果你有緣到厚德宮,請看看牆上的碑記,那是過去新莊遭逢的大災厄所留下的紀錄:

「本宮原名福德祠,創建於清乾隆年間,迄今兩百餘年。最初建祠地址在橫後街,遭洪水流失,今已變成淡水河河心,由是遷地重建。而後又逢水害,乃三遷於大觀街現址……」

厚德宮過去位在橫後街上,遭遇洪水沖走,遷地重建之後,又再次被洪水襲捲,幾經波折才搬到現今位置。而當年最早的廟址,如今已變成大漢溪的河心。關於橫後街的故事, 已在之前的文章討論過,這次就讓我們多聊聊這間隱密的厚德宮吧!

厚德宮重修碑記,上面記載了大水沖失橫後街事件。


大水沖倒福德祠,還兩次

過去的橫後街是一個穩定發展的聚落,約在新海橋下往外延伸的一片土地上,不同於守護整個新莊的大廟們,街區中有間小土地公廟,是屬於橫後街的守護神。他們從乾隆年間開始,度過了許多歲月,與大河安然相處。然而位於侵蝕坡的新莊,註定遭到河水的逐漸吞噬,而距離大河最近的橫後街便是第一個受害者。

橫後街被沖走兩次,根據前一篇文章的推測,第一次應是1898年的大颱風,據說那次大水災將整排街屋都沖走了;第二次則應是1911年的大颱風,據說那次臺北盆地變成一個大湖,幾乎全毀。兩次颱風讓橫後街消失,讓土地公失去了兩次祠地,才搬到接近現在的位置。

接近現在的位置,而非現在的位置,這個意思是土地公還搬過一次家。

但這次搬家就不是颱風的問題了,而是新海橋的問題。

厚德宮的土地公、土地婆、文官武將


蓋橋徵收福德祠,​往後搬

新海橋是在1963年蓋好的,是新莊與板橋間的第一座橋,在那之前,往來新板只能搭渡船,那是唯一能過河的交通工具。新海橋建好之後,大河兩側的交通方便許多,人車都能輕易過河,但便利的同時,也有些人事物要為此妥協,例如逐漸失去生意的渡船夫,例如為了拓寬道路被徵收的房子。

大觀街原本只是一條向西彎曲的小路,但為了容納新海橋的車流量,必須徵收部分土地,將這條路拉直、拓寬。這導致原先東側的房屋有部分要被拆除,1911年後搬遷到大觀街上的福德祠,又往後搬遷至未被徵收的廟地,而這就是如今厚德宮的位置。


出自鄭秀玲 日據中期新莊街區推測圖 ,可以見到過去的大觀街以及福德祠(土地祠)位置。


現代地號圖,厚德宮的前側(295-1)被徵收,剩餘部分即是現在的祠地。


1963 新海橋舊橋興建(厚德宮後移至現今位置)

1964 新海橋舊橋完工


1972 厚德宮重修

1975 厚德宮重修完成

1978 厚德宮重修碑記完成


1986 新海橋舊橋拆除&新橋開工

1990 新海橋新橋完工



洪水塗:一位畫家、校長、市長、後街孩子

搬到現址後幾年,福德祠進行重修,重修完成後順勢將名稱改為「厚德宮」。易經有載:「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大地的卦象,大地以其厚重之德承載萬物,因此君子法坤象,以厚德待人,如坤之承載萬物。由此可知,厚德一詞代表大地厚重之德,是對於土地的讚美之詞,廟名的更改,是對土地公更加崇敬的更動。


廟中有兩塊匾額,重建後的新廟名「厚德宮」;另一塊則寫著「澤惠四方」,而這兩塊匾額在左側刻下了:洪水塗 敬題。



洪水塗是誰?洪水塗出生於1912年,是新莊在地人。自第二師範普通科畢業後,進入新莊東國民學校(今新莊國小)擔任教師,戰後接任新莊國小的校長一職,至1955年為止。離開教職後,洪水塗當上三重鎮鎮長、三重市市長,至1963年卸任,1978年移民至美國加州。在這些生命歷程中,他未曾停下手中的畫筆,不停的產出新畫作,他的作品有三次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被視為臺灣畫家名列前茅的存在。

敬題,意指揮毫的人是受人之託書寫,內容並非書寫者所構思。為什麼厚德宮的匾額要特別請洪水塗來題字呢?因為他不單是前三重市市長,同時也是個在後街長大的孩子。

洪水塗的父親洪其山,是新海橋旁知名糕餅店 - 金合和的第一代創始人,他的大哥承接金合和事業,傳承至今;而洪水塗則將精力專注在教育與繪畫上。雖說洪水塗並沒有接下事業,後來也搬至三重,但他仍是在金合和出生長大的新莊孩子,他對位於後街的厚德宮一定不陌生。

厚德宮虎爺,下午四點管理阿伯打掃開廟門時,才有機會見到的虎爺。


由於家住附近,後街河畔也是洪水塗相當熟悉的地方。

1948年,那年他36歲,還不知道自己未來會移民美國,也不知道自己未來會當選三重首長。當時的他接任新莊國小校長將要三年,見到新莊後街令人感到寧靜平和的氣氛,讓他不禁動筆,畫下這幅《清淡的日子》。這幅畫記錄下還沒有堤防的新莊後街,就算沒有到過現場,也讓人勾起記憶中平穩的感覺。


面河而居的後街,曾經不是面著大河,而是面著另一排街屋。1898年沖失的那一排街屋記憶,或許已經隨歲月,埋進土壤底下,只餘下幾筆文句的悼念。


後街現況,樹還在,房子也還在,但河邊已全然不同。


厚德宮重修完成後幾年,洪水塗便離開了臺灣,移民到美國。廟中的兩塊匾額就這樣留下畫家對於土地的情感筆觸,靜靜地,在他的故鄉,在他成長的地方。


新海橋畔的厚德宮

據說,新莊的土地公廟都朝向河水的上流,因為新莊人想把水留下。

在他們眼中,水就是錢的象徵,把水留下,就是把錢留下;有了錢,新莊就能再次發達。或許,後街的土地公就是為了回應新莊人的期望,接了太多的水,才會被水害得數次搬家。或許,因為凹灣碼頭崛起的新莊,註定要用流失的土地與漫漶的水災,來交換為期百年的榮華。

1936年日日新報記載:後街仔土地公

如今石門水庫蓋起,大漢溪的水量已不若從前;岸邊堤防築起,大漢溪的水流已不再帶走新莊。這種與河相處的方式,究竟長此以往是利是弊,也還沒有人能明確解答,唯一能確定的是,早在1936年時,橫後街被沖失的土地公廟,已變成後街仔的福德祠,於今則成為新海橋畔的厚德宮,這間隱密的土地公廟,想必不用再搬了吧。


如今位於大觀街12號的厚德宮,應該不必再搬家了吧!


除了厚德宮,還有一間小廟也遭到同樣的命運,被洪水二度沖毀。不過重建之後,小廟融合傳統設計、日式文化、西洋風格,以及佛學意涵,成為一間極具設計美學的小祠。究竟這間小廟是誰?設計美學是如何融合各家特色呈現?關於祂的故事就讓我們留到下一篇再來聊吧。


鯤橋故事站,期待下次再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