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7|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廢話的必要性

    講廢話的功力是可以訓練的。不要以為某些言詞語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冗言贅語,不應該大量存在、必須要省略刪減節省。有些人就是喜歡這種澎湃豐沛、富含大量文字的文本論述內容,這樣才是所謂「好」的作品。每個人的價值觀與認定好與壞的標準依據都不同,不能以一化之,認為所遇到的人都是排斥這種以量取勝的手法,所以每個人都是這樣認為。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此狹隘。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這種以量取勝、文字寫得越多越好的概念想法觀點見解理論是多麼高尚清高開放包容的態度。每個方式都一定會有所好壞之處、優劣與優缺點所在,一定都是一體兩面的。不可以將一個人的想法斷然全部絕對地認為是好或壞,因為好壞從來就不是黑白二分這麼簡單粗暴的劃分歸類。而「好」的人一定都會有壞的地方,「壞」的人一定都會有相對好的部分。每個人在若干時刻所當下產出、接收或輸出的感受想法也都是一樣的。好/壞一定都是並存的,只是比例多寡以及個人主觀意識認知當中的想法好佔了多少、壞佔了多少而已。

    有時候文本量太多,對方會不想看,所以就會編造(不一定是憑空織造,更多時候是看似照理說明)的建議,如:「寫得不好」,用應該要再精簡、簡練一點的語氣來勸阻或建議自己不要寫這麼多,否則就是在講廢話。但這有時候都只是對方不想要整篇看完的藉口而已。說了這麼多,自己還不是因為懶得看,所以就用許多替代性的言語來當作是良心善意的規勸與訴求,但其實根本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自私的考量來做決定判斷。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是真的看完整篇文章之後,發現文字真的在他們的認知語境當中是過於廢話、冗言贅字太多、過度拖沓、沒有重點、進展不夠快、沒有辦法非常精準地將重點標示出來,所以提出了這個建議。這樣理性的觀察與提出分析評點也可行。但是這個「可行」與否以及對方的評價自身是否有辦法承受,都還是要回到自身的感受與各項預設觀點來認同。所以一切都是互相往來,雙方彼此用自己的感受來抒發,沒有絕對的標準,甚至已經沒有標準到「有了標準」,不是那種人們集體共同的印象想像,並且將這份想像化成評判某個文本論述的關鍵標準依據。

    而是更深一層、更超越地來看,就是在自己產出內容而對方接收到之後回饋反推到自己身上的時候,自己如何接收對方接收了自己的文本之後給予的文本內容。而這項互相往來的過程,是有標準以及界化固定的流程與儀式可依循的。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活著,一定都希望有所規律,可以安然無恙地遵照既定的規則,就這樣和平、有秩序系統地活下去,不用永遠處在不和平、動盪不安、晃亂紛雜的環境與時間軸當中。所以人們往往刻意建構出屬於他們自己共同認可的標準,然後每個人就照著這個標準來行事、操持任何事物,無論自己是否願意、有興趣、真正有自主動機想要做,都還是會被逼迫去主動做,也就是被動地主動投入。而在看似主動從事的過程中,自己好像越做越開心,因為當事情有了一定的規律秩序之後,做久了就會熟悉、熟稔並且善於把弄這些事項的眉眉角角,越做越起勁,因為已經在一個領域或情境之內「混熟了」,甚至爐火純青,所以他們在這個情境階段當中就會感受到更高程度的快樂。

    但這種快樂又不立基於自己因為付出更多努力而得到的更多成就感,而是因為他們從頭到尾都沒有付出再更多的努力與認真用心在某一件工事上,從頭到尾都是持有著一樣的力氣與能量精神心思在同一件事物上,不偏不倚。因為說實在的,他們從頭到尾都沒有真正純粹的熱情與衝勁、動力能夠支持支撐他們做到現在。如今的元素就只有這種儀式感與秩序規律,透過一次又一次重複反覆往來的動作或思想路徑,個人可以在行為與思想的過程中不斷反覆操演、演練自己在這個領域中的定位與所需要做的事情,把它視為一種本份責任,把它做好就好,不用做得特別好或者是拚了命地用力做。所以從一開始到最後,付出的力量都會是平均的、同等的在出力。這樣會獲得的收穫是好是壞尚不清楚,畢竟這還是要回歸到個人的觀點認同與如何看待某件事物的角度態勢。但是絕對會讓一個人的身心趨於平衡、穩定,甚至如果突然中止中斷,還會感到不適應、不習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