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故事裡,主角們總說要航向世界的盡頭,尋找海盜的寶藏…。但如果我沒有勇闖天涯的膽子,我的天啊,我這一生是否因此就要跟寶藏絕緣了呢?幸好,我也找到一種原鄉才有的寶藏,就在我身邊,它的名字叫做「構樹果」。
在臺灣俗稱「鹿仔樹」的構樹,是適應力強、在都市牆角、水泥地縫隙、鄉間荒地都容易出現的桑科植物,廣泛分佈在東亞和中南半島。幾年前,我在郊外撿了幾顆構樹的果子帶回家種,後來陽台因此有了一盆構樹。那盆構樹在春天開花,花的形狀在不同枝條上竟長得不一樣,我上網查,才知道構樹是雌雄異株,雄樹與雌樹開的花完全不一樣。雄花花序是「柔荑花序」,作長條狀下垂;雌花則聚集成球團狀,稱為「頭狀花序」(FIG 1-4)。而我種的構樹剛好一公一母,長在同一個盆子裡。因為它們的樹幹從出土的地方靠近在一起,我本來以為是同一棵樹的兩個分枝,真是錯判了。
FIG 1 桑科的構樹,為落葉喬木,高可達10~20公尺。具有全緣不裂或不規則3~5深缺裂的卵形葉子,邊緣有粗鋸齒。構樹的屬名拉丁文Broussonetia是為了紀念法國醫生及博物學家Pierre Marie Auguste Broussonet (1761-1807),從他的姓氏締結而來,種小名papyrifera是「可製紙的」的意思。
FIG 2 構樹雌雄異株,雄樹的花穗長條狀,為「葇荑花序」,從基部開始冒出花朵,像沾上花生粉的手指。若是較大的花穗,則因為重力的關係會下垂,看起來像一隻隻掛在樹上的毛毛蟲。
FIG 3 雌樹的花聚集成球團狀,稱為「頭狀花序」。每一花球都有淡粉紅色、具細細絨毛的長絲狀物,即是雌花的花柱。花柱佈滿球體,是用來捕捉花粉的,十分可愛討喜。
FIG 4 雌花授粉後,形成球形聚合果,果子初時是綠色的。一些枯掉但未脫落的花柱,會絲狀糾結在聚合果上。
在網路上閱讀構樹資料的時候,也看到一則相關故事。2008年時,位於台東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收到日本收藏家岩佐嘉親(Iwasa Yoshichika, 1922~2014)捐贈超過2萬件的南島語族文物。岩佐長年獨力研究大洋洲南島語族文化,晚年將大量收藏品及相關研究紀錄捐給臺灣研究單位,一方面是希望能讓文物被更多人看到,同時也實踐理念:「讓文物收藏在南島語族的國度」。
時任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的張至善研讀來自岩佐的文物與資料,整理歸類多樣化且地理分佈廣泛的樹皮布製品。他發現,雖然生物地理學領域已有透過緬甸小鼠、豬、麵包樹等「農業包裹」內容物的基因體,分析南島語族遷徙歷史的「共生物種」(Commensal species)研究,但是具有重要文化象徵意義的「構樹」卻在此缺席。他認為,從樹皮衣的民族植物學著手,能夠深入描繪南島語族橫越太平洋的歷史。
爾後,台大森林系助理教授鍾國芳和研究團隊循著這條線索,採集臺灣、中國、中南半島、日本、菲律賓、印尼蘇拉威西、東加、斐濟、薩摩亞、復活節島、夏威夷等多地的構樹活體樣本,再加上國外植物標本館內的構樹樣本,進行分子親緣分析。根據「基因多樣性較高的區域比較接近族群散布的起點」,推導出「南太平洋的構樹起源自臺灣」,文章(A holistic picture of Austronesian migrations revealed by phylogeography of Pacific paper mulberry)刊登在2015年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有興趣的格友可以上網閱讀。
春天構樹開的母花經過授粉,形成一顆顆球形的聚合果。果子維持綠色一整季,直到初夏的時候熟了,才在一天內突然迸滿橘紅色的果肉,叮叮噹噹地懸掛在陽台迷你森林中。呵呵,陽台植栽除了可以讓人享受綠生活,天然無農藥的構樹果,也是小鳥飛行員最愛的甜點呢(FIG 5-7)。
FIG 5 懸在陽台迷你森林的構樹果這一天熟了,迸出橘紅色的果肉,綠繡眼「左左」準時來報到。她皺眉地看了我一眼,是在嫌棄我甜點的份量準備的太少嗎?
FIG 6 「左左」其實心有所屬,她開動前,左顧右盼,納悶愛人「右右」怎麼還不見蹤影呢?瞧,此刻的她的眼神,是不是焦急又溫柔呢?
FIG 7 「不管了,這麼鮮美的水果甜點,我就先吞一小口好了…。咦,右右還不來?嗯,我再吞一小口好了…」。每一瓣橘紅色半透明的果肉,末端藏著一顆深紅色的種子,「左左」總是把果肉連種子一起吞(編者註:所以說「鳥大便會長樹出來」是真的)。
分佈在南太平洋群島、使用相似語言而得名的南島語族 (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s) 總人口數約近4億,多數居住於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區域,新幾內亞以東的大洋洲島嶼則有超過百萬人,印度洋西至馬達加斯加也可見南島語族的蹤影。臺灣是南島語族分布最北界,新北市烏來的泰雅族聚落,是全世界最北端的南島語族聚落。
為什麼我的文章開頭要強調,被找到的構樹果是在原鄉發現的呢?原來,雌雄異株的構樹,在臺灣是開花授粉結果、藉種子傳播的有性生殖天然族群;但鍾國芳的研究團隊發現:被帶到南太平洋的構樹是以根部萌櫱(ㄇㄥˊ ㄋㄧㄝˋ),也就是無性繁殖的方式進行人工種植。推測南島語族先祖攜帶構樹旅行時,只帶了雌性植株,因此無法行有性生殖。鍾國芳回憶,之前在復活節島演講時,當地居民看到臺灣構樹開花結果的照片時,居然大吃一驚!
史前的樣貌,撲朔迷離。科學家們透過構樹的分佈研究,標記出南島語族(構樹栽培與使用者)的起點與遷移路線:從臺灣出發,沿著海路經過印尼、新幾內亞到遠大洋洲。除了以往語言學及考古學的資料之外,如今也利用植物 DNA,佐證了南島語族來自臺灣的「出臺灣說」。咦,為什麼南島語族當初要帶著構樹一起遷移呢?原來是因為構樹樹皮纖維強韌,剝下後耐心拍打可以製成「樹皮布」。這麼重要的生活品,搬家時當然要一起帶嘍!我猜帶樹遷移的動作,或許和以前許多台灣人出國留學或移民,怕沒飯吃,於是扛個「大同電鍋」一起走的心情差不多吧?
話說園丁有兩種:勤勞的、懶惰的(歡迎參閱我的文章 No. 7 小姐休息嗎?歡迎光臨枯樹枝大飯店。)。小鳥飛行員也有兩種:準時的、睡過頭的(FIG 8-9)。
FIG 8 左左離開約莫半小時後,綠繡眼「右右」姍姍來遲。右右彎下腰,歪頭納悶:「奇怪,今天的甜點好像被啃過了?」。
FIG 9 「好啦,沒魚蝦也好,碎果肉我也吃就是了」。我原本認為右右的字典裡只有「開心」兩個字,但他今天的日記裡出現的似乎是「黯然」?哎呀,右右你別難過,明天不要再睡過頭了,好嗎。
閱讀至此的格友們,是不是也好奇自己周遭環境有沒有構樹?還是早知道,並對它習以為常了呢?構樹是雌雄異株,母花經過授粉結的構樹果,真的又甜又多汁,鳥愛人也愛,是原鄉才有的寶藏。不過,這款天然水果甜點因為保存不易,市場上少有人販售,若想品嘗的話,不如自家陽台或庭院種一棵(陽台觀察者又在推廣陽台綠化了,呵呵)。噢,抱歉說錯了,要種兩棵,公母都要種(FIG 10)!
FIG 10 我是膽小鬼,我沒有勇闖天涯的膽子。不過,我竟也找到一種原鄉才有的寶藏,就在我身邊。它是大自然賜給我的,它的名字叫做「構樹果」。
希望人類好好珍惜愛護大自然。
【作者簡介】
作者熱愛生命,喜歡大自然;他住在都市,卻想種一座森林。透過一系列自家陽台攝影,他編著了世界上第一本聚焦於陽台生物的雜誌《陽台觀察者報告》。目前人生的志向是推廣陽台綠化,讓台灣的都市蛻變成森林都市。他們說,如果把花園和各種植物帶回城市,動物們也將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