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 「龍」字刻於樑柱,盤踞於屏風,葉公坐於堂中,指尖輕撫過案几上青銅龍紋,滿室龍影幢幢,卻無一真龍。陽光自窗櫺斜灑而入,映照在葉公臉上,映出他對龍的癡迷,也照出他內心的虛妄。他愛龍的形、愛龍的威,卻畏懼真正的龍。 葉公,名高,字子高,楚國大夫。他愛龍,愛得痴狂。龍紋刺繡於衣袍,龍形雕刻於玉佩,連日常起居的床榻、屏風、几案,無一不刻著龍的形象。談吐間,龍是永恆的主題,龍的威嚴、龍的神力,在他口中化為一篇篇華麗的詩賦。 然,真龍現身之時,葉公卻失了顏色,倉皇逃竄,全然不復平日的氣定神閒。 葉公好龍,天下皆知。他愛龍,但卻非非龍的本質。從龍身上看到的是他心中對權力、地位的渴望,也就是自我形象的投射。葉公之龍,非真龍也,乃鏡花水月,是虛妄,是幻影。葉公的這種矛盾心理,正是拉岡「三界」理論的生動體現,拉岡認為,人的心理結構分為三個層面:想像界(Imaginary)、象徵界(Symbolic)和真實界(Real)。葉公對龍的迷戀,正是這三個層面在他內心交織的結果。 想像界:虛幻的自我投射與自戀情結 在想像界中,葉公建構了一個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愛龍之人。他透過收藏龍的物品、談論龍的話題,將自己與龍的形象緊密聯繫在一起,藉此投射對權力和地位的渴望。這種迷戀,實則是源於他內心深處的自戀情結,渴望成為一個完美無缺、受人崇拜的形象,而龍,正是他所認為的完美形象的化身。 在古代中國,龍作為帝王的象徵,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地位。透過與龍形象的緊密連結,他試圖滿足內心的權力慾望,將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對他的評價之上,反映出他內心深處對權力的渴望與自戀情結的相互交織。 想像界是嬰兒時期的原始狀態,是我們對自我和他人的初步認知。在此階段,人透過鏡像階段(Mirror Stage)的經驗,將自己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並開始建構形象。葉公對龍的迷戀,為他鏡像階段的延續。這種自戀情結,驅使他追求外在的認可和讚美,而忽略了內在的真實自我。 象徵界:符號的迷宮與人格面具的建構 在象徵界中,葉公接受了文化賦予龍的符號意義。龍不再僅僅是神話中的生物,更是權力、智慧、吉祥的象徵。葉公對龍的崇拜,是對這些美好特質的追求。然而這種嚮往並非源於真正理解和追求,而是為滿足他內心的虛榮和權力欲。此處的龍作為一種符號,用來裝飾自己的形象並提升社會地位,葉公將龍視為一種權力的象徵,一種可以提升自我價值的工具。他對龍的崇拜就是對權力符號的崇拜,這種追求同樣源於他內心深處的自戀情結,他渴望透過擁有權力的象徵,來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讚美。 在象徵界,葉公不僅接受了社會的符號系統,更進一步地,他建構了一個「愛龍者」的人格面具。榮格認為,人格面具是我們在社會中為了適應環境而發展出來的一種角色。它是我們向外界展示的形象,往往與我們真實的內心感受不符。葉公的「愛龍者」面具,正是他為了在社會中獲得認可而建構的。這個面具,不僅是葉公對社會期待的回應,也是他自戀情結的延伸,並掩蓋空洞疲乏的內心。 真實界:幻象的破滅與自我的覺醒 可真實界是殘酷的。當真龍出現時,葉公的幻想破滅了。他所追求的龍,不過是他自己內心欲望的投射,是文化賦予的符號。真龍的出現,將他從虛幻的想像和符號中拉回到現實,讓他不得不面對自己內心的空虛和恐懼。他對龍的迷戀不過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和滿足對權力的渴望。在真實界中,葉公的虛假面具被揭開,這種真實、脆弱、無力、充滿恐懼的自我,讓葉公陷入了深深的恐懼和失落之中。 從人格面具理論來看,葉公對龍的癡迷,正是他為了掩飾內心脆弱而偽裝的形象。這個面具,是一個愛龍如痴的、一個渴望權力與地位的葉公。真實界的入侵,讓他的「愛龍者」面具無所遁形,他的恐懼和虛偽暴露無遺。這對於葉公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打擊,也是他自戀情結的一次崩潰。但這也是他成長的契機。脫離象牙塔的他可以重新認識自己及正視自己的內心,從而走向真正的成熟。 葉公的這種矛盾心理,不僅現於東方故事,納西瑟斯,這位俊美的少年,迷戀自己的水中倒影,將其視為完美的化身。他日夜凝視著倒影,無法自拔,最終憔悴而死。葉公和希臘神話中的納西瑟斯,都是自戀情結的受害者。他們沉迷於自己建構的虛幻形象,無法正視真實的自我。納希瑟斯迷戀自己的水中倒影,將其視為完美的化身。這種完美形象正是他的人格面具。他透過這個面具向世界展示一個完美的自我,以此來獲得他人的讚美和認可。然而,當他試圖觸碰這個完美的倒影時,卻發現它只是虛幻的泡影。這個時刻,正是納希瑟斯真實界被揭露的時刻。他不得不面對自己內心的空虛和脆弱,最終走向毀滅,與湖融為一體。 葉公與納西瑟斯的故事,跨越時空,卻同樣揭示了人性深處的矛盾。我們每個人心中,是否也有一個「葉公」,在追逐虛幻的同時,也渴望真實的自我?或許,葉公的逃離,並非全然的懦弱,而是面對真實自我時的一種本能反應。畢竟,認清自己、接納自己,才是成長的開始。 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