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7|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臺灣最大金融風暴:十信案


說起生命中的轉捩點,1985年爆發的十信金融風暴,對(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帶來極大的震撼。……不少債權人跑到蔡家丟雞蛋、撒冥紙、怒罵抗議。蔡明忠還曾遭到債權人用雨傘頭猛戮。那些日子,父親為調度資金,日夜奔走,讓蔡明忠生平第一次感受到家族的風雨飄搖。(引自遠見雜誌


臺灣最大金融風暴

1985年初,中央銀行針對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十信)的嚴重掏空和人頭貸款情況,展開突襲檢查。

十信理事主席蔡辰洲神通廣大,先是聯合其他「十三兄弟幫」的立法委員向財政大員關說,但施壓無果,隨後仗著「穩定金融」的基本國策撐腰,多次請求合作金庫融資,以免造成擠兌。

結果消息卻被蔡提前洩漏給黨政大戶,早早將30億融資領取一空,等到一般存戶上門時,仍然無錢可領,引發軒然大波。最後政府只得將十信併入合作金庫,收拾爛攤子,保障存款人權益。

同時,蔡辰洲在1985年3月被收押、8月判刑,經濟部長(前任財政部長)徐立德和時任財政部長陸潤康先後辭職。1987年,蔡因肝癌吐血,最終在5月病逝,但民間仍然盛傳他是保外就醫「假死」,易容潛逃海外,眾說紛紜。



見識資深財政記者的身手

《十信風暴》以自由度較大的小說體裁來描寫這件喧騰一時的大案。對未曾親身經歷這段歷史的讀者來說,作者王駿妙筆生花,將故事講得活靈活現,更厲害的是,他強調全書「劇情骨幹皆有所本」、對於所有當事人的「臧否評斷,均有書面根據」。

一位小說家曾說,寫真正發生過的事情比沒發生過的虛構故事還困難;歷史梗概為小說提供框架,卻也可能帶來限制。如何寫得豐滿灑脫,而不落入亦步亦趨的窠臼,就是寫作者的功力了。

王駿是前《中國時報》主筆、資深財政記者,當年第一線主跑十信案;35年後輔以更全面的歷史資料與調查報告,留下這段歷史。

《十信風暴》中有位《工商時報》財金組記者「小方」,鉅細靡遺地展現從廢紙簍挖出印壞了的公文、聲東擊西燒冷灶、假扮身分撥電話套出實情的跑新聞技巧,相信應該是王駿的親身經驗。

王駿受訪時,被問到寫作《十信風暴》能給現在的財經媒體年輕記者什麼樣的建議,他自信滿滿地回答:「看看我的文筆吧。」

作品說話,王駿確實有這樣的本事。


重建80年代老臺北地景

即使曾親身經歷十信案,《十信風暴》應仍有可讀性,特別是作者費心重現的80年代臺北市地景,包括「來來飯店」、「南昌白宮」、財稅人員訓練所以及老饕至今津津樂道的「山西飯店」、「都一處」、「隆記菜館」,都讓當時的「財政幫」往來躍然紙上,色香味俱全。

「來來飯店」後來因十信案而被迫出售,直到2002年才被蔡辰洲的弟弟買回,成為今天的喜來登大飯店。

「南昌白宮」當年是財政部像別館一樣的辦公空間,相當幽靜,適合「密室協商」,今天則是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非常熱門的老建築——小白宮。財政部財政人員訓練所現遷到文山區,但當年是在光復南路、現在最熱門的大巨蛋和松山菸廠對面。

至於美食地圖,出版《十信風暴》的鏡文學完全了解臺灣讀者「胃口」,已整理好喬王的美食啟蒙地圖,簡單介紹現存的彭園湘菜館、東一排骨、金峰魯肉飯、以及師傅合資再開的「山西餐廳」(現北平上園樓),可惜現已歇業的一碗小羊肉、隆記上海菜館和京兆尹餐廳等。

由於身邊饕客眾多,我也託福吃過幾間老菜館,歪樓案外案心得在留言,歡迎討論點評。


未解之謎

《十信風暴》敘述詳實流暢,是讓讀者一頁接一頁的 page-turner. 但其中有個沒有下文的情節,讓人非常在意。

小說中曾透過蔡辰洲召集心腹檢視帳冊的情節,顯示民間存款人中,有「黨政軍大官」以及長串大員家眷,「光是國民黨秘書長蔣彥士那個女朋友洪小姐,就放進三億多」。這是非常驚人的,因為所謂存款,明顯是蔡辰洲結交政要的手段,「有特殊關係者」年利率高達25%(甚至月利2.5%,一年就是30%);假設存入1百萬元、利上滾利,2年後就可獲得156萬多元,大約3年就可翻倍。

小說〈展抱山莊〉篇章中,調查局長說,他們真正重要的任務「是要弄清楚,到底黨政軍哪些大頭,收了蔡辰洲銀子。」

但像我一樣期待看到「血流成河大場面」的讀者可能要失望了,這條故事線無疾而終,幾乎所有人都全身而退,辭職下台者亦差不多全員東山再起。

最後,蔡辰洲從十信非法挪用的60億——相當於當時稅收的五十分之一——無法清償,由全體納稅人買單。

蔡過世時,社會上仍群情激憤,假死謠言四起,逼得雜誌潛入第一殯儀館去拍冰櫃和洗屍間的屍體照片(小說無附圖,但憑想像已是毛骨悚然)。

蔡辰洲的兄弟叔姪則比氣長,3、4年後盼來「台灣錢淹腳目」的經濟起飛年代,土地價格暴漲,貸款抵押品全部解套。經歷股市大潮,蔡辰洲的兩位叔叔蔡萬霖和蔡萬才,後來分擁國泰集團和富邦集團,名符其實的富可敵國。

這個後續發展令人想起2018年出版的《壞血》(Bad Blood),Elizabeth Holmes憑著號稱「一滴血可檢測癌症等2百項疾病指標」的夢幻技術,創辦Theranos,獲得知名政要、媒體大亨和矽谷傳奇創投家的大力支持,全盛時期估值近百億(美元!),結果牛皮吹破,引爆醜聞,牆倒眾人推。

《壞血》是紀實文類(non-fiction)但內容媲美懸疑小說——家庭破裂、百萬富翁被逼得撤回官司、還有人自殺;看完忍不住會想,如果有個平行宇宙,是Theranos的管理沒有出包、拖延戰術奏效、科學技術進步真的趕上夢想膨脹的速度,那麼所謂「本夢比」或許就會兌現成「本益比」,病人受惠、投資人海撈一票,高歌離席……

創業都是冒險,至於幸運女神站在哪一邊,就憑個人造化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個呼吸、接著一個呼吸,寫這個宇宙和那個宇宙發生過的事情。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