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技入道:從潘家欣《玩物誌》看藝術創作與自我修煉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前陣子在思索「由技入道」的道理。語出大家應該都很熟悉的《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寓言中的庖丁對魏文惠王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句話的解釋方法很多,而我想的是透過長時間實行某項——往往是他人覺得不值一提的——技藝來修煉本心,了解世界原理的過程。

此時正好讀到潘家欣的《玩物誌》,腦迴路一下子接通了。潘家欣是師大美術系科班出身的藝術學徒,2024年將散文作品結集出版,談畫家的器具墨硯、拉胚茶碗、以至於成年後愛上的圍棋,在在展現以物入情、由技入道的可能性。

小時愛玩泥巴,父母乾脆送我去學陶,長大之後則慢慢學著欣賞故宮器物,因此看潘家欣細細描寫窯燒測溫道具「溫錐」、避免燒陶時塗滿釉的器具底部「坐」在棚架上黏住拔不起來的「支釘」、以及透過反覆上漆來修補破損陶瓷器的「金繼(金継ぎ)」傳統技法,在溫馨熟悉中還帶著一點敬畏感。

而她寫圍棋的兵臨城下,則讓我想到2016年韓國棋手李世乭出戰人工智慧煉成的圍棋軟體AlphaGO;當時觀賞中國棋手古力的解析轉播,術語齊發,直逼武俠章回說書人的態勢,讓完全不懂圍棋規則的我在懞懂之間追完了五盤人機大戰。

潘家欣如此寫:「在棋局的當下,永遠不會有最完美的一手。你只能依照當下的局勢,去做出你認為最好的回應⋯⋯在那個回應的當下,棋子各自只能考慮自己的區域,並不知道終局的勝負,只能盡可能應對眼前的變動,如此而已。」

這是諾蘭《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的敘事思想,也是葉問詠春的「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後身」,更是在人間把握當下、順其自然的道理。

最喜歡的還是看創作者談心法。就像鄭世朗《奶奶的夏威夷祭祀》中的藝術家奶奶受訪時所說的:

「創作與自我破壞的慾望實屬同一件事⋯⋯該如何繞開心中那條通往死亡的迂迴坡道,該如何把彎曲的彈簧拉直。雖然不知道修改自身扭曲的部分是否是一條成為優秀藝術家的道路,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成為存活的藝術家必須去做的事情。這些扭曲越是迷人,越是要除去附在表面上幼稚的幻想。沿著筆直的道路緩慢前行看似單調,卻也是必須選擇的艱難道路。」

「不瘋魔,不成活」,癲狂的藝術家不計其數,可視為「由技入道」修煉過程中的走火入魔吧。常常我覺得創作是逼近某種危險邊緣的自我挑戰,就像推酒杯遊戲,追求恰恰穩在邊緣而不墜落的甜蜜點;危崖有花,只是落下就粉身碎骨。

也像《繁花》作者金宇澄的心得,「寫作者的耐受力是把一切(尤其是一般人想立刻扔掉的不開心、負能量或精神污染的東西)保存起來,而且自己也不會生病,等候時機再寫出來。」潘家欣直言:「從前人家都說,好的藝術家是有病的,優秀的作品背後,往往藏著一個瘋癲帶病之人。⋯⋯因為有病在身,作品就成為作者與病共處的選擇:或者你就耽溺於病,或者你超越病。」

用宮﨑駿的話來形容,天份「是爬蟲類時代遺留下來的物質」,是大腦中的夢和影像,但有隻外來的手一直試圖撥亂它,因此這些靈光稍縱即逝。如果想讓迷霧般、淤泥般、河水般的「天份」被別人看見,創作者需要抓住時機、與它鬥爭、並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妥協。

創作是讓世人一窺自己大腦裡的世界,如果原汁原味百分之百的還原重現,不僅別人看不懂,同時還會將自己逼瘋。於是,創作者一再挑戰自己與「天才」之間的界限,朝著臨界點逼近、再逼近,就像追求內心的火焰(卡西法?)或暗湧。〈《與夢前行》:宮﨑駿的創作之路

除了藝術家與自己的激烈對話,行家也熟稔藝術史並置與脈絡分析的功夫。

「應當放進去作品的,說真格,都是要跟自己對殺、鍛鍊的火焰。⋯⋯要評論一個藝術家的時候,要看的是他與自己爭吵的過程,所以,很難一語論定他哪件作品是好的、哪件作品是壞的,要放進他自己作品發展蛻變的脈絡裡去觀看,看他如何鍛鍊自己的聲音。」

最後想藉此講「由技入道」的內在本質,潘家欣說「質地」;「創作到現在,我發現質地是最重要的。人的質地不會改,那是與生俱來的本事。⋯⋯質地既然天生帶來,只能被認識、被知道,卻不能被養。四十不惑,原來就是⋯⋯知曉自己的質地。」

如同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在《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開篇就談「移除病人面前的障礙」;心理治療師對個案——或許更重要的是我們對自己——就像園藝師,工作核心不是催肥促長,也不是讓楊桃籽長出蘋果樹的魔法,而是把壓住幼苗的石塊拿開,讓楊桃籽發揮天賦好好長成楊桃樹。

藝術創作是極其誠實的,映照創作者的內心,而矯飾往往是畫蛇添足;潘家欣從另一方面分析,真正的風格「也不全是敘事和留白的漂亮」,「格局指的是調度一切想法的廣闊感,並且根據主題去調整作品的節奏、篇幅,留下適當的表述空間

這讓我想到陶藝家 Bernard Leech 如此定義自己熱愛的藝術表現:陶藝是避免不必要的動作——「越簡單越豐富」。


其他讓我回味的句子⋯⋯

  • 「老不一定好,重點是好,才禁得起老。」
  • 「肉體帶領我們能抵達的感悟,往往比文字思緒所能觸及的更深遠。」
  • 「這載體的問題並不是「渺小的我要往何處去」,而是「我此刻如何面對世界」。未來與過去都是一個假的命題,真正存在的是此刻,現在式,不斷不斷疊加。」


很高興在這裡見到你,迴響與合作,請洽 hiclaydee AT proton.m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laydee的沙龍
200會員
101內容數
禪是哲學,也是呼吸坐臥之間的生活方式,身心靈最放鬆的安身立命之道。《三不五時來點禪》這個專題,希望透過介紹並反思不同作者和讀物對禪的理解,綴以禪坐內觀的實際體驗心得,與大家分享一些觀察和體悟,並期待更多迴響與探索。一期一會、侘寂美學、正念冥想……禪的無與空蘊含著無限可能,讓我們一同來品味。
Clayde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本文分享參加由前職棒選手周思齊、棒球作家朱宥任及知名球評曾文誠參與的棒球講座活動心得。講座除了宣傳新書外,更深入探討周思齊的棒球哲學,包括其對「解讀比賽」、「與失敗共處」以及「心智鍛鍊」等面向的獨到見解。文中穿插許多周思齊的精彩語錄,並提及臺灣棒球近年來的發展與轉變。
Thumbnail
2025/04/16
本文分享參加由前職棒選手周思齊、棒球作家朱宥任及知名球評曾文誠參與的棒球講座活動心得。講座除了宣傳新書外,更深入探討周思齊的棒球哲學,包括其對「解讀比賽」、「與失敗共處」以及「心智鍛鍊」等面向的獨到見解。文中穿插許多周思齊的精彩語錄,並提及臺灣棒球近年來的發展與轉變。
Thumbnail
2025/04/14
臺灣電影《器子》試片觀後感,結合懸疑、警匪元素,以基隆特殊場景為特色,推薦給想看輕鬆又有看頭的觀眾。文章也提出劇情和結局的個人觀點,並提及觀影細節和體驗。
Thumbnail
2025/04/14
臺灣電影《器子》試片觀後感,結合懸疑、警匪元素,以基隆特殊場景為特色,推薦給想看輕鬆又有看頭的觀眾。文章也提出劇情和結局的個人觀點,並提及觀影細節和體驗。
Thumbnail
2025/04/08
《臺灣漫遊錄》以1938年日本作家青山千鶴子遊歷臺灣為背景,探討殖民與被殖民的關係。小說以美食串起旅程,卻也藉由細膩情感及權力結構的刻劃,引人反思殖民者與被殖民者間的互動,以及有權者如何看待弱勢。推薦序更點明此書為反思殖民的告白信與反省文,提醒讀者需察覺書中權力結構的運作。
Thumbnail
2025/04/08
《臺灣漫遊錄》以1938年日本作家青山千鶴子遊歷臺灣為背景,探討殖民與被殖民的關係。小說以美食串起旅程,卻也藉由細膩情感及權力結構的刻劃,引人反思殖民者與被殖民者間的互動,以及有權者如何看待弱勢。推薦序更點明此書為反思殖民的告白信與反省文,提醒讀者需察覺書中權力結構的運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貴在和樂相處, 人與人之間病在獨行獨斷。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喜》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貴在和樂相處, 人與人之間病在獨行獨斷。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喜》
Thumbnail
看自己,要看出不足、缺失,並懂得改進。 看別人,要看出長處、專長,並加以學習。
Thumbnail
看自己,要看出不足、缺失,並懂得改進。 看別人,要看出長處、專長,並加以學習。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Thumbnail
介紹自是、自見、自伐、自矜四種多餘行為。
Thumbnail
介紹自是、自見、自伐、自矜四種多餘行為。
Thumbnail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Thumbnail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Thumbnail
人若道法自然,也無須成為他人。
Thumbnail
人若道法自然,也無須成為他人。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信念、善惡、因果和心靈的文章,作者分享了他的寫作動機、對善與惡的看法、以及對人生的體悟。同時引用了一些哲理書籍和電影,提出對於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信念、善惡、因果和心靈的文章,作者分享了他的寫作動機、對善與惡的看法、以及對人生的體悟。同時引用了一些哲理書籍和電影,提出對於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