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替女兒去英文補習班繳費,我久違的跑了一趟台北市的衡陽路。
三十多年前,這曾經是我幾乎每天要出沒的地盤,在我人生最青春的高中與大學階段。在重慶南路以及南陽街的補習文化黃金時期,所有北市的高中生幾乎都匯聚在這裡。怎麼知道數十年後,在教改的推波助瀾之下,補習文化非但沒有被削弱,反而更蓬勃發展。補習班從台北車站一帶擴散到全市各區各地,所有的商店都會倒,只有補習班不會倒!
接下來我的大學必須在博愛路轉車回家,在這條路上我至少流連了七年。就是因為知道交通時間耗費的辛苦,所以之前小孩找補習班我從沒有挑這裡。這次是女兒自己要求,我才又在數十年後踏入衡陽路,幫她處理報名繳費事宜。
相隔三十多年,母女都在衡陽路補習,怎麼感覺有些無奈與諷刺?說句實在話,我真心覺得現在小朋友的升學壓力比三十多年前的我們大多了。現在看似升學管道多元,卻也變得更複雜且不公平,中產階級以下要翻身的機率變得更低。所有的升學規則都對有能力、有方法的中上階級有利。我們這種雙薪父母都要忙碌工作的家庭根本很難搞懂那些繁複的多次考試與各種甄試規則(推甄、繁星、指考、學測、分科、面試…),只能讓孩子自己去處理。
我們都已經這樣了,更遑論其他勞力工作,為了三餐拚搏都力有未逮的家庭,父母就算有心也沒有力去幫助孩子處理這複雜的升學流程。所以唯一知道且能為孩子做的,就是讓他去補習,把分數衝高一點。這真是現代父母無奈的悲哀啊!
隨著公車轉進重慶南路,熟悉又陌生的景象出現在眼前。熟悉的是盡頭的台灣博物館依舊矗立,重慶南路仍筆直大條;陌生的是以前整條是書店街的商店景象已經轉成以旅宿及商業店家為主,讓我不禁唏噓。
公車轉進衡陽路,看著這個交口,腦海裡浮現當年東方出版社跟金石堂書店熱腦喧囂的畫面,想起我跟同學在剛開幕的金石堂書店裡挑選當時正年輕可愛的酒井法子海報,看一堆可愛的填充娃娃;逛完金石堂再轉進對面東方出版社去買書…在那個沒有網路與手機的年代,能到書店街逛逛是我們學生很奢侈的休閒。很花時間,但是人與人的交流卻是真誠而深刻的。
看著就金石堂書店路邊那棟斑駁長出雜草的老房子,彷彿在暗示著這條街的往日榮光已不再……
好在「公園號」還在。走到公園號,點上一杯酸梅湯,叫個傳統三球台式冰淇淋,也算在一片唏噓中找到舊時的慰藉。可惜現在冰淇淋只剩下芋頭、紅豆跟牛奶三種口味了,沒有我以前最愛的鳳梨與花生,以前的口味超多的。
這裡是城中區,曾經是台北城的行政心臟地帶,當然至今仍是,總統府就在這裡。沿路有很多美輪美奐從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古蹟建築,每棟都很有特色且很美,像這棟合作金庫就很有特色。
合作金庫正對著「桃源街」,號稱城中區的牛肉麵一條街。但我以前會吃的反倒是「
趙記菜肉餛飩」。菜肉餛飩是很有特色啦,以前當學生因為窮,我最常吃的是趙記的酸辣麵,便宜又吃得飽。
接下來是三味香的包子,我特愛他們的花素包。跟一般台式包高麗菜的素包不一樣,這裡用的是青江菜、豆干、蛋、木耳跟粉絲,又Q又糯的外皮跟豐富的內餡兒,特別能吃到脆脆的口感又帶著青江菜特別的微苦味,很有特色跟記憶點。
接著轉進西門町。從以前到現在,我從來沒搞懂西門町的路,每次都是憑著感覺進去,亂逛一通,再靠著問路(以前)或導航(現在)出來,對天然路痴擔當的我,這裡的路線複雜度已經超出我腦容量所能負荷的程度。
可不管時間如何更迭,西門町永遠是年輕人的天堂。路上隨時可見年輕人勇於展現自我的街頭表演,各式各樣年輕人愛的潮店。但也可以看到許多衣衫襤褸的街友自在的經過你身邊,在路邊垃圾桶獨自撿食食物,或坐在地上乞討的畫面。兩種極大的反差世界卻巧妙地在這個空間裡和平共處,沒有人覺得不自在。這也是我覺得台灣很奇妙的地方,我們總能包容所有異質性,很快地找到平衡的方法!
接下來要介紹的都是我認識的西門町老店:成都楊桃冰,這是以前西門町的代表飲品,看到這家店就知道西門町到了!
鴨肉扁:以前坐公車經過這裡很難不被濃厚的鴨肉香吸引,雖然我從沒進去吃過,聞味道都知道一定好吃!
老天祿滷味:這家絕對是西門町的招牌名店,跟成都楊桃冰一樣是西門町的招牌。這些老店的特色就是:滿滿的排隊人龍。
佳佳唱片行:這家老牌唱片行陪伴我度過整個大學歲月,當年要買卡帶、CD唱片的首選;陳淑樺、張學友、還有無數的日本動畫CD都是在這裡買的,看到這家唱片行還在我真的亂感動一把的……
萬年大樓:這家在三十幾年前就是有名很潮的大樓,好笑的是大學時期的我從沒有進去這棟大樓過,因為覺得那裏很亂。結果反而年過五十之後我第一次踏進這裡,為了去地下樓買排骨便當。
西園排骨飯:聽說也是有名的老店,這次特地買回去餵食小孩。不得不說他的排骨又厚又大塊,單點一塊排骨要一百元台幣,但是真的好吃,我兒子跟挑嘴的先生都讚不絕口。
衡陽路不長,從二二八紀念公園到捷運西門站大約只有六百公尺。我曾在這裡度過了數年的轉車時光,也在這裡第一次被建中男生告白。我高中的畢業典禮也在這裡的中山堂舉行,畢典完後我們還在衡陽路上的肯德基(衡陽路108號)與同學話別,接著準備去參加當年的大學聯考。沒想到在數十年後居然是因為要幫女兒報名補習班再次踏入這裡,真是有些無奈與感慨。
好在「還健在」的老店東西依舊好吃沒有走味,新改建的房子也盡量去趨近這條舊街屋的風格。期待的新舊的交替能順利進行,我相信以臺灣兼容並蓄的文化內涵是一定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