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是我到淡水古蹟博物館值勤的日子。
如遇到對古蹟較有興趣的遊客,我總是很熱情地細數紅毛城從17世紀以來,歷經西班牙、荷蘭、明鄭、清、英國、日本、澳洲及美國等八個政權,最後回到中華民國手上的歷史。
每當陳述這近四百年的統治史,就不由地想到自己及先人的出生。先祖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由福建漳州來台,阿公、阿爸與我都是在台灣出生。
阿公及阿爸曾經歷紅毛城被租借為英國領事館、日本統治、國民政府來台、二二八事件及戒嚴。阿爸與我則經歷台灣退出聯合國、紅毛城由英國交給澳洲再交給美國託管、解嚴及台灣民主化的歷程。
閱讀古蹟,體認到個人的渺小,無論多麼渺小,仍為台灣歷史的一部分。
先人過世,早年都是土葬。除阿公(祖父),土葬的阿祖嬤(曾祖母)及阿嬤(祖母)早已撿骨,放在靈骨塔。這幾年才過世的阿爸及阿母則是火葬,骨灰也放在靈骨塔。
阿公的墓是我家唯一剩下的土墳,我與弟妹們已經商量好一段日子,但仍無法決定是否撿骨放在靈骨塔,便於祭拜。因為每年清明掃墓之際,得仰賴顧墓人在草莽之中幫我們尋墓;何況後輩鮮少上山,待我們百年之後,他們一定更不知墳之所在。
或者,只有我在遲疑,因為墳上沉重的墓碑寫著「潁川」二字。
上網海搜,發現最早有「潁川」這個地名是中國秦朝至唐朝設置的潁川郡,位於今日河南中部,且天下陳姓之人,大多源自於此。
追蹤陳氏先人,多以一千六百多年前東漢桓帝的名士陳實公為始祖,並以「潁川」做為堂號。又由陳氏族譜可知,來台的陳氏後人可分為三個流派(臺灣陳姓三大支派與分佈),其中又「開漳聖王」的後代為最多。
我沒去過潁川,沒去過漳州,不清楚也不在乎自己是哪個流派的後代。但,當先祖渡過險惡的黑水溝由福建來台,承受著「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的艱困時,會思索台灣這個他鄉會變成故鄉嗎?!
阿公墓碑上的「潁川」二字代表數典不容忘祖,我們都是漢民族。我家族譜上寫著先祖來自福建漳州,代表飲水該當思源,不要忘記當年渡海的艱困。
但,我生在台灣,長在台灣,在台灣成家立業,親身感受台灣由獨裁到民主,無庸置疑地,台灣就是我的故鄉。因此,若有人問我從哪裡來,我總是毫不猶豫地大聲說:「福爾摩沙」「台灣」。
至於「家」,第一期七日書 Day 5 的「家的記憶」寫到了我的家,有父母有弟妹的就是「家」。
炎炎暑日,動輒滿身大汗,思緒也無法專注於書寫。不過,上星期跟隨著Matters的第二期七日書活動,寫完七篇文章,在此分享給格友。第二期的主題是:家與家鄉。
七日書 II|Day 1
你覺得什麼是「家」?你的家鄉是怎樣的呢?
這個地方是家族的發源地、你長大的地方、父母所在地,還是你自己選擇的居所?和我們談談你心中的「家」是什麼以及它的面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