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擔任一位菩薩:第七地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分別相、轉憶想、轉見、轉煩惱、等定慧地、調意、心寂滅、無礙智、不染愛

以下分別解釋。

不著我:畢竟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自我

不著眾生、壽命、眾數、知者、見者:眾生與我本無分別,壽命、眾數、能夠以意根知道事物的眾生(即:知者)、能以眼根看見事物的眾生(即:見者),畢竟都不可抓住而得到。

不著斷見:沒有任何一事物是斷滅的。例如,一位親人死了,他的生命並沒有斷,他又去輪迴轉世了。一朵花枯萎了,它的碎屑掉在土裡成為其他植物的養分,它的種子又準備發芽成一株新植物了,因此生命並沒有斷。

不著常見:沒有一樣事物是永恒不變的。

不應取相:相本是虛妄的外在。

不應作因見:因見是指:在一切展轉為因果的有為法中著心取相生出見解。實際上,諸見均不可得。

不著名色:名色是指眾生在受精卵時的狀態,當時並無定相可言,因為它仍不斷的在變化成長。

不著五眾:五眾是色、受、想、行、識

不著十八界: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色、聲、香、味、觸、法

不著十二入:十二入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不著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不應作著心、不應作願、不應作依止:因為諸法無自性。

不著依佛見:不要依賴佛的外相

不著依法見:不要依賴法的外相

不著依僧見:不要依賴僧的外相,因為僧之相是無為。

不著依戒見:不對清淨的戒或別人犯戒產生執著。

(1)不對清淨的戒產生執著:例如末利夫人在持八關齋戒時,她的夫君波斯匿王正要殺廚師,如果末利夫人貪著自己正在持的八關齋戒,她就無法出關拯救廚師了;幸好她不著戒,就穿著華麗來使夫君欣喜而善巧勸夫君,使夫君饒了廚師的命。

(2)不對別人犯戒產生執著:如果對別人的犯戒產生執著,易起驕慢之心或瞋怒心。例如佛陀的弟子迦留陀夷發現偷蘭難陀比丘尼在批評大迦葉尊者而犯了八敬法之戒,就生氣地大罵她,這就不值得了,因為這麼一來迦留陀夷也遠離了十善道和身口八律儀。

具足二十法

具足空:諸法自相空

具足無相證:不念諸相

知無作:於三界中不造作三毒(貪、瞋、癡)

三分清淨:具足身口意的十善道

具足慈悲智:因為有巨大的慈悲,所以因此求得智慧:道種智

不念一切眾生:這裡的「念」指的是掛念,掛礙的想念

一切法等觀:因為一切佛法均是平等,如此觀諸法,對諸法不損也不益。

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要通徹去體認的。

無生忍:諸法不生不滅、不作。無生忍即是無生法忍,請參照厚觀法師文章:大智度論無生法忍之探究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BM054/bm054591088.pdf

無生智:菩薩知道「名色不生」:從「名字」是無從生起事物的實體,從「外表」亦無從生起事物的實體。例如,你寫「檜木」兩個字,並不會因此就出現一棵檜木在你面前。你畫出檜木的外表模樣,也不會因此就出現一棵檜木在你面前。

諸法一相:心不行二相。

破分別相:一切事物沒有分別。從物理的觀點來看,所有的物體都是由夸克形成,因此沒有分別。

轉憶相:小、大、無量都是相對的。

轉見:是遠離二乘見的意思。

轉煩惱:是斷諸煩惱的意思。

等定慧地:到達「定慧均等」的境地,得一切種智。

調意:調伏心性,於三界中不動亂、不動搖。

心寂滅:制六根故能如此。

無礙智:修得佛眼之故。

不染愛:捨棄六塵之故。

raw-image



匯集了島內和島外的各種旅行心得,分享各地值得一遊一探的事物,帶給大家輕鬆悠閒的愉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天早上是陰天。全家人吃完早餐後,就搭乘汽車前往位於台中市西屯區的佛光山.新惠中寺。途中綿綿細雨下起來了,我們下車後遂撐著雨傘走向寺。隨即,浴佛法會開始了,充滿莊嚴和平安詳的氣息!大眾念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後,由笑容滿面、堅毅爽朗的佛光山副住持-慧傳法師來演說佛誕節的由來。我們聽完慧傳法師充滿期許、
第六地的菩薩,應具足:六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羼提(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有六法不應為:(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作聲聞、辟支佛意:身為菩薩,走的是大乘成佛之道,不可以半途去走「成就聲聞果、成就辟支佛果」的小乘道。 二、布施不應生憂心:布施之前、之後不
第五地的菩薩:遠離十二法 一、遠離親白衣。二、遠離比丘尼。三、遠離惜他家。四、遠離無益談處。五、遠離瞋恚 。六、遠離自大。七、遠離蔑人。八、遠離十不善道。九、遠離大慢。十、遠離自用。十一、遠離顛倒。十二、遠離婬怒癡。 以下分別解釋。 一、遠離親白衣:在第一地裡菩薩出家了,出家前大多有生身父母、
知道孩子喜歡什麼,也讓孩子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先together with him/her(喜好),再漸漸引導 硬梆梆的容易破。(關係) 人要有彈性,關於食物的禁忌,沒有什麼絕對。 當一個可以yes的媽媽,而不是「想到媽媽就是No」那以後什麼都不跟妳講。 表現出「不管怎麼樣,媽媽永遠在。」
第四地的菩薩,不捨十法: 一、不捨阿蘭若住處;二、少欲;三、知足;四、不捨頭陀功德;五、不捨戒;六、穢惡諸欲;七:厭世間心;八、捨一切所有,九者:心不沒;十者、不惜一切物。 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捨阿蘭若住處:不捨棄寂靜住處,又能超越二乘心,有救度眾生的大悲心。 二、少欲:對於自身所需之物,
第三地的菩薩,滿足五法: 一、多學問無厭足;二、淨法施亦不自高;三、莊嚴佛國土亦不自高;四、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五、住慚愧處。 以下分別解釋。 一、多學問無厭足:對於各種有益於眾生的學問,不應感到「這樣就滿足了」,而應把握良機、時時學習。 二、淨法施亦不自高:能布施清淨的法給予
今天早上是陰天。全家人吃完早餐後,就搭乘汽車前往位於台中市西屯區的佛光山.新惠中寺。途中綿綿細雨下起來了,我們下車後遂撐著雨傘走向寺。隨即,浴佛法會開始了,充滿莊嚴和平安詳的氣息!大眾念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後,由笑容滿面、堅毅爽朗的佛光山副住持-慧傳法師來演說佛誕節的由來。我們聽完慧傳法師充滿期許、
第六地的菩薩,應具足:六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羼提(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有六法不應為:(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作聲聞、辟支佛意:身為菩薩,走的是大乘成佛之道,不可以半途去走「成就聲聞果、成就辟支佛果」的小乘道。 二、布施不應生憂心:布施之前、之後不
第五地的菩薩:遠離十二法 一、遠離親白衣。二、遠離比丘尼。三、遠離惜他家。四、遠離無益談處。五、遠離瞋恚 。六、遠離自大。七、遠離蔑人。八、遠離十不善道。九、遠離大慢。十、遠離自用。十一、遠離顛倒。十二、遠離婬怒癡。 以下分別解釋。 一、遠離親白衣:在第一地裡菩薩出家了,出家前大多有生身父母、
知道孩子喜歡什麼,也讓孩子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先together with him/her(喜好),再漸漸引導 硬梆梆的容易破。(關係) 人要有彈性,關於食物的禁忌,沒有什麼絕對。 當一個可以yes的媽媽,而不是「想到媽媽就是No」那以後什麼都不跟妳講。 表現出「不管怎麼樣,媽媽永遠在。」
第四地的菩薩,不捨十法: 一、不捨阿蘭若住處;二、少欲;三、知足;四、不捨頭陀功德;五、不捨戒;六、穢惡諸欲;七:厭世間心;八、捨一切所有,九者:心不沒;十者、不惜一切物。 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捨阿蘭若住處:不捨棄寂靜住處,又能超越二乘心,有救度眾生的大悲心。 二、少欲:對於自身所需之物,
第三地的菩薩,滿足五法: 一、多學問無厭足;二、淨法施亦不自高;三、莊嚴佛國土亦不自高;四、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五、住慚愧處。 以下分別解釋。 一、多學問無厭足:對於各種有益於眾生的學問,不應感到「這樣就滿足了」,而應把握良機、時時學習。 二、淨法施亦不自高:能布施清淨的法給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前言: 上一分〈淨心行善第二十三〉,佛陀針對「云何修行」略說法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
Thumbnail
做一個菩薩容易嗎?要精進。這人世間很短的時間,幾十年一下就過了,能修的時間很少,不精進怎麼成就菩薩道?菩薩為了度眾生「施無礙辯」,把祂的無礙辯才布施出來,利益有情。「無礙辯才」怎麼修?得先有無礙辯,再來施無礙辯,得先有錢才能布施錢。所以,無礙辯怎麼修?「語業」短時間沒有辦法講得很微細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導讀: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在〈莊嚴淨土分第十〉裡,即有「莊嚴佛土」之言說章句,是以世俗諦以及勝義
Thumbnail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前言:   此分宜和〈無為福勝分第十一〉合在一起看,再與〈依法出生分第八〉對比做參照。須菩提
Thumbnail
第四十一大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祂說:「祂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中所有的菩薩,不是極樂世界而已,他方國土所有菩薩聽聞我的名號,一直到成佛......」「諸根沒有任何的缺陷。」就是諸根如果有缺陷,或者醜陋,或者不具足,祂就不成佛。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前言: 上一分〈淨心行善第二十三〉,佛陀針對「云何修行」略說法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
Thumbnail
做一個菩薩容易嗎?要精進。這人世間很短的時間,幾十年一下就過了,能修的時間很少,不精進怎麼成就菩薩道?菩薩為了度眾生「施無礙辯」,把祂的無礙辯才布施出來,利益有情。「無礙辯才」怎麼修?得先有無礙辯,再來施無礙辯,得先有錢才能布施錢。所以,無礙辯怎麼修?「語業」短時間沒有辦法講得很微細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導讀: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在〈莊嚴淨土分第十〉裡,即有「莊嚴佛土」之言說章句,是以世俗諦以及勝義
Thumbnail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前言:   此分宜和〈無為福勝分第十一〉合在一起看,再與〈依法出生分第八〉對比做參照。須菩提
Thumbnail
第四十一大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祂說:「祂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中所有的菩薩,不是極樂世界而已,他方國土所有菩薩聽聞我的名號,一直到成佛......」「諸根沒有任何的缺陷。」就是諸根如果有缺陷,或者醜陋,或者不具足,祂就不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