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9|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如何擔任一位菩薩:第七地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分別相、轉憶想、轉見、轉煩惱、等定慧地、調意、心寂滅、無礙智、不染愛

以下分別解釋。

不著我:畢竟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自我

不著眾生、壽命、眾數、知者、見者:眾生與我本無分別,壽命、眾數、能夠以意根知道事物的眾生(即:知者)、能以眼根看見事物的眾生(即:見者),畢竟都不可抓住而得到。

不著斷見:沒有任何一事物是斷滅的。例如,一位親人死了,他的生命並沒有斷,他又去輪迴轉世了。一朵花枯萎了,它的碎屑掉在土裡成為其他植物的養分,它的種子又準備發芽成一株新植物了,因此生命並沒有斷。

不著常見:沒有一樣事物是永恒不變的。

不應取相:相本是虛妄的外在。

不應作因見:因見是指:在一切展轉為因果的有為法中著心取相生出見解。實際上,諸見均不可得。

不著名色:名色是指眾生在受精卵時的狀態,當時並無定相可言,因為它仍不斷的在變化成長。

不著五眾:五眾是色、受、想、行、識

不著十八界: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色、聲、香、味、觸、法

不著十二入:十二入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不著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不應作著心、不應作願、不應作依止:因為諸法無自性。

不著依佛見:不要依賴佛的外相

不著依法見:不要依賴法的外相

不著依僧見:不要依賴僧的外相,因為僧之相是無為。

不著依戒見:不對清淨的戒或別人犯戒產生執著。

(1)不對清淨的戒產生執著:例如末利夫人在持八關齋戒時,她的夫君波斯匿王正要殺廚師,如果末利夫人貪著自己正在持的八關齋戒,她就無法出關拯救廚師了;幸好她不著戒,就穿著華麗來使夫君欣喜而善巧勸夫君,使夫君饒了廚師的命。

(2)不對別人犯戒產生執著:如果對別人的犯戒產生執著,易起驕慢之心或瞋怒心。例如佛陀的弟子迦留陀夷發現偷蘭難陀比丘尼在批評大迦葉尊者而犯了八敬法之戒,就生氣地大罵她,這就不值得了,因為這麼一來迦留陀夷也遠離了十善道和身口八律儀。

具足二十法

具足空:諸法自相空

具足無相證:不念諸相

知無作:於三界中不造作三毒(貪、瞋、癡)

三分清淨:具足身口意的十善道

具足慈悲智:因為有巨大的慈悲,所以因此求得智慧:道種智

不念一切眾生:這裡的「念」指的是掛念,掛礙的想念

一切法等觀:因為一切佛法均是平等,如此觀諸法,對諸法不損也不益。

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要通徹去體認的。

無生忍:諸法不生不滅、不作。無生忍即是無生法忍,請參照厚觀法師文章:大智度論無生法忍之探究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BM054/bm054591088.pdf

無生智:菩薩知道「名色不生」:從「名字」是無從生起事物的實體,從「外表」亦無從生起事物的實體。例如,你寫「檜木」兩個字,並不會因此就出現一棵檜木在你面前。你畫出檜木的外表模樣,也不會因此就出現一棵檜木在你面前。

諸法一相:心不行二相。

破分別相:一切事物沒有分別。從物理的觀點來看,所有的物體都是由夸克形成,因此沒有分別。

轉憶相:小、大、無量都是相對的。

轉見:是遠離二乘見的意思。

轉煩惱:是斷諸煩惱的意思。

等定慧地:到達「定慧均等」的境地,得一切種智。

調意:調伏心性,於三界中不動亂、不動搖。

心寂滅:制六根故能如此。

無礙智:修得佛眼之故。

不染愛:捨棄六塵之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