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地的菩薩,應具足:六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羼提(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有六法不應為:(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作聲聞、辟支佛意:身為菩薩,走的是大乘成佛之道,不可以半途去走「成就聲聞果、成就辟支佛果」的小乘道。
二、布施不應生憂心:布施之前、之後不應生憂愁之心。例如,有人捐錢給慈善團體後,才憂心自己的生活費夠不夠用。
三、見有所索心不沒:見眾生來跟自己索求東西,不會因此而退沒布施之心、甚至是自己的菩提心。這裡要提一個故事: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原本也是發菩提心、做菩薩的,因為有一次天人化做青年來向他索求眼珠治母親的病,他自挖眼珠給了以後,又被青年放在地上踩踏,他感到不值,感到眾生難度,就退失了菩提心,成為阿羅漢。
當然,如果由我們去成為這個故事的主角,我們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只是無論如何,都不要為眾生感到氣惱、悲哀,不要退失自己的菩提心。
四、所有物布施:自己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拿來布施。佛陀所說的「不應為」指的是不應吝嗇自己的所有物。
五、布施之後心不悔:布施之後心不應當後悔。例如上述舍利弗尊者的故事,或者是現世中,有人布施之後才感到後悔,想拿回自己的所有物,這是不正確的。
六、不疑深法:不要懷疑深奧的佛法。有人可能會問,因為深奧,所以才會有疑問啊!這裡指的「疑」是指「不願相信」。其實,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並且:信為手,人有手入佛法寶山便自在能取。因此,對於佛法,先相信了以後,再漸次去學習、理解深奧的部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