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發於《中市青年》337 期
身為女性,被內衣鋼圈壓得喘不過氣,不知如何為在乎的議題發聲?身為男性,痛恨「女拳自助餐」,覺得自己才是父權社會的受害者?又或,努力「拆除性別框架的你」,對二者充滿困惑,卻不知如何是好?
自2015年起,承辦臺中女兒館的勵馨基金會,2019年開始招募15-25歲中部地區女孩,從「女子共感,青春發聲」出發,舉辦「孵個女孩誌」計畫,進行編採培訓,共同製作中部地區第一本女孩誌──《好感》。2022年,隨委辦結束改為獨立出版,《好感》蛻變為《好感∞》。
此篇特邀時任主編羅惠文及上屆編輯種子:蘇安予、賴語彤、翁榆絜和葉乃慈,一起聊聊《好感∞》。
關於《好感∞》的定位,羅惠文侃侃而談:「15-25歲,多半仍在學或剛出社會,還在『探索自我』。社會期待她們乖乖聽話,媒體也只關心她們的身材外貌,不在乎她們的想法和訴求。希望能透過雜誌,培養女孩們取得話語權,並以中部為區域限制,試圖翻轉台北中心的觀點。」
然而,起初做雜誌面臨最大的困難,不在招募,更不在內容產出。
羅惠文表示,《好感》第二期(2020年出刊)討論身體自主,以雙腿為封面主視覺,台中市政府以會引人遐想,怕讀者模仿水上芭蕾動作造成危險為由,要求撤換。即便修改畫風內容,找性別學者背書,仍被退件,再三抗爭未果,最後只好以「空」泳池呈現,基金會贈閱部分則額外印製「雙腿」的貼紙,夾在內頁,供讀者使用,表達抗議。
「這是鼓勵女孩發聲,談女性、性別議題的雜誌,那為什麼女孩的創意你們大人不能接受?連畫個『腿』都不行?我不知道。」羅惠文回憶道。
社會對女性身體、意識的不友善「凝視」,或許正是「孵個女孩誌」計畫,存在的意義。
好在《好感∞》改為獨立出版後,內容自由度也隨之提升。
羅惠文進一步指出,回顧《好感》到《好感∞》五年來的發展,最初編輯種子們關心身心療癒、身體外貌等,後在意自我追求和突破,現在則談倡議與改革;從討論「合意性交」到最近的「開放式關係」,可以看見性別議題發展進程及社會氛圍變化。
「有讀者回饋,可以在雜誌上找到受訪者討論〈無『罩』上路〉,對女性來說,是一件很棒的事。」翁榆絜認真地說。
《好感∞》從無到有,全由編輯種子們發想企劃、撰稿及美編,試圖跳脫主流媒體框架,自日常生活挖掘性別議題,以獨特視角紀錄屬於她們的故事。
像是最新一期「逆流日常」,內容包括:解放女性身體束縛、開放式關係、女性於棒球場上的位置、性別友善空間星球咖啡、年輕倡議者鄭益瑄和張珮歆,試圖解開性別枷鎖。
提及選題,翁榆絜便因友人困擾於開放式關係,產生提案:「我蠻好奇大家在實踐開放式關係後,獲得了甚麼?跟一般情侶關係有甚麼不一樣?」編輯種子們於是進行訪談,探討關係的多元可能性。
主筆〈我是女生,我打棒球〉的葉乃慈也侃侃而談:「女生打棒球,新聞都關注她們的外型而非球技,我想知道她們真實的想法,藉此告訴讀者,不要擔心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有人走在前面帶領你。」
為深入了解女棒,葉乃慈和翁榆絜更曾一早專程搭程高鐵,去看她們練習和比賽。回憶那天的觸動,她們異口同聲的分享:「實際到現場,被加油聲感染,有種也想和她們一起玩的感覺。」
「最後刊物主題訂為『逆流日常』,也是想說『不主流』,是你的日常,也是別人的日常,不用擔心自己是最奇怪的。」翁榆絜補充。
羅惠文希望,藉由「一起完成雜誌」慢慢學習、建立自信,凝聚女孩社群,不僅培養她們編、採、寫等技能,更培養她們性別意識及批判思考能力,提供表達機會,再透過社會參與影響更多人。
「你不用很厲害才能來報名。」羅惠文笑著說。
除生理性別相同,編輯種子們來自不同領域背景、年齡,即便編輯過程需經磨合,但也因此能提供更豐富的觀點,並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參加培訓,跳脫原本的生活圈,想起一起經歷的成長,還是覺得很溫暖。」回憶培訓點滴,賴語彤眼眶泛淚。
曾將雜誌和師長分享的蘇安予說道:「我國中讀私校,都叫你聽話照規矩,我有點小叛逆,會有些疑問,但沒有人可以說。這裡有一個比較安全、自然的環境,讓大家勇敢討論。」
帶狀培訓課程,不斷地採訪、寫稿、改稿和美編,辛苦的編輯磨練下,編輯種子們也皆有所成長收穫。
原先僅觀看而不參與倡議的葉乃慈,在和倡議者鄭益瑄有更深的接觸後,發現參與其實並不可怕;蘇安予也在之中認知到,不管多小的聲音都是重要的,雜誌成為了她和他人討論議題的著力點;賴語彤則找到共鳴,能夠去回應那些對女性而言不太舒服的事。
除了編輯種子們的改變,羅惠文也期待讀者們,能夠透過《好感∞》正視女孩們的經驗,知道她們其實能做到很多事。
「孵個女孩誌」至今已走過6個年頭,編輯種子們也在共譜青春練習曲的「逆流」後,紛紛走上自己所信仰的道路,從「她們」成為「她/他」,找到自身的發聲方式,持續堅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