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有網友在某場楊乃文The Wall的小型演唱會後興奮分享「她竟然翻唱了Radiohead的〈No Surprises〉!」當時在專場唱西洋歌的歌手不在少數,好壞自有樂迷領受,但那場演出被人記錄下來,並列出了不少搖滾團,引發不小討論。才明白當時的「搖滾女爵」稱號所言不假。
仔細翻找,過去的楊乃文也留下不少翻唱作品,2009年更透過索尼發行了目前唯一一張全英文專輯《self-selected 我自選》收錄十首翻唱、一首與國外獨立歌手合作創作的歌,以致敬那些她所喜愛的十組西洋搖滾樂團。那年的她也首次登上小巨蛋開唱。可惜當時讓她火紅的歌並非這些作品,但不少樂迷仍為了沒有唱到太多英文專輯裡的歌,而感到嘆惋。
十數年後,2023年的楊乃文交出了這張由數組樂團傾注自身特色的《Flow》。現在人們看來,就像辦了一場名為「乃文寶貝」的夏日音樂祭,但筆者更覺得楊乃文像面魔鏡,吸納數十年的搖滾光芒,透過這張專輯,有自我意識地折射出她生命中極其重要的音樂。
這是一張乘載「音樂語言」的重量級作品,透過楊乃文串接了過去這些樂團共同偏愛的音樂,同時也證明了台灣這塊土地上早已新生出一批樂音,正灌輸給新聽眾。你可能沒聽過Red Hot Chili Peppers、Guns N' Roses、My Bloody Valentine等搖滾團,但很難不被JADE、凹與山、I Mean Us等台灣樂團的音樂所吸引。
這才發現,現在的她被冠以「搖滾繆斯」更是所言非虛。經由她,提醒了這些創作人的音樂「不管擁有誰的樣貌,都仍要有自己的風格。」整個製作過程就好像這些樂團向這面魔鏡詢問:「魔鏡啊魔鏡,我們交出來的音樂還滿意嗎?」
本篇文章嘗試整理楊乃文的搖滾源流、樂團在她身上實踐的內容和用聽眾角度該怎麼理解這張作品。
「我認為 13 歲到 19 歲喜歡的音樂會維持一輩子。」曾在專訪中她提過,自己鍾情於另類搖滾、搖滾、POP 跟電子音樂,繆思是 David Bowie 、 Tori Amos 、 U2 和 Queen。[註1]
後來這份留存心底的音樂,成為她《Flow》專輯中的基石。大方向底定,那麼搖滾開始竄行,既然再次要把一聽就喜歡的音樂蒐羅成專輯。那麼流淌在她生命中的所見所聞勢必會因為藝術需要被放大開來。追本溯源,「翻唱」這件事其實應該要是重要的因子,放入到《Flow》專輯中,成為它最底層的骨架。
翻閱台灣的搖滾音樂史,開端來自1950年代美援時期,當時美國駐軍設置「美軍俱樂部」,帶來了美國搖滾樂,進而帶動表演者學習西洋音樂。60年代後的夜總會、西餐廳等便無處不能聽到翻唱西洋音樂的演出,直至楊乃文大學年紀回來台灣找機會發展的90年代時期,仍讓她有機會接觸上,並在之後結識了林暐哲、黃大煒等未來幫助她進入音樂事業的貴人。[註2]
但自小移居澳洲的她,音樂陶養可能並非出自美國帶進台灣的搖滾樂,「翻唱」這樣的習慣更可能非根植於來台之後產生的習慣,反而是源流於搖滾作品本身就與翻唱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要談到更早的1940到50年代期間,黑人的節奏藍調(R&B)被許多白人翻唱或借鑑,成為擁有更加強烈節奏的搖滾名曲,加之美國版權法本身偏向鼓勵這樣的舉動,以至於「翻唱」這一事可能在西洋音樂圈中會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後來50到60年代承接這份搖滾大旗的英國搖滾,繼續傳遞搖滾之火,楊乃文所接收到的大量英搖音樂,自然可能受其影響,並習慣有「翻唱」這件事。[註3]
要說的是,被楊乃文稱為繆斯的音樂人們,其實多少都能聽到他們有翻唱歌曲,如David Bowie翻唱過John Lennon〈Mother〉、Bob Dylan〈Tryin’to Get to Heaven〉
Tori Amos也在2001年發行過全翻唱專輯《Strange Little Girls》等。這也許才讓她剛回台駐唱期間能如此自如地唱著西洋樂,更在她過去發行的專輯中時不時會看到「翻唱」作品。例如:二專《Silence》翻唱中國大陸搖滾團花兒樂團的〈靜止〉、四專《女爵》翻唱了來自北京便利商店樂隊的〈電視機〉;2004年《楊乃文第一張精選》也特別加進翻唱了電影《第凡內早餐》中的〈Moon River〉。當然最甚者,就是在2009年發行了全英文翻唱專輯《self-selected 我自選》。
翻唱作品對過去的楊乃文有多重要?除了是國外行之有年的「習慣」,想用自己的聲音重現當代年華,我想最多的還是回歸到她「喜歡的音樂都在小時候」這件事上吧?如此「長情」的人,直至2015年在Legacy的《楊乃文『BACK TO LIVE』演唱會》中,仍唱著自己的翻唱歌曲。到了什麼時候才慢慢被消化、內化成不需翻唱就能成就自己小時候的音樂?
毫不諱言地說,應該就是《Flow》這張專輯了。過去從加入亞神後一直給予大製作的團隊:《ZERO》、《離心力》、《越美麗越看不見》,無不能羅列出一兩排知名音樂人credit,這些作品放在專輯整體、企劃層面絕對具完整性。同樣,《Flow》專輯credit更多,葛大為和陳君豪、十組樂團後還有更多知名錄混音老師。差在哪?筆者認為是「放手讓音樂自由流動」這件事,讓她與樂團合作的歌成就了她內心的風景。
「我不喜歡給人家任何想法,因為我覺得那會 limit(限制)他們該做的事情。」-出自吹音樂:楊乃文專訪
在台灣,華人翻唱英文專輯或是發行全英文專輯都相對吃虧許多,從疫情之後的《繆斯Muse演唱會》和去年《《Flow》Live Concert》中的歌單中就不再看見任何一首翻唱英文作品了。但取而代之的,專輯第一首歌就放了〈A Dream of Bonnie and Clyde〉這樣的全英文歌,是不是實現了某部分願望?上一首還是要在發行全英文翻唱專輯前的《女爵》中,才看得到難得的一首〈Be in love〉。
當然,全英文歌不能證明音樂變成自己所愛,但這表示她已放開限制,任其去生長出自己喜愛的樣子。
「這些都是她喜歡的音樂、從很多人眼裡看自己的樣子,回到以她自己為中心。」葛大為曾在電台專訪裡提到[註5]。
想必當時他們發出了眾多邀請給音樂圈的老中青各樂團,曲風、主題不限,請寫出心目中楊乃文樣貌的歌。當然還會有一個隱而未宣的副題是「但還是要保有自己樂團的樣子」,所以陳君豪才在採訪中坦言,因為楊乃文的聲音可塑度大,少了自己的風格反而會成為沒入選的原因。[註6]
於是就誕生出「如果楊乃文是這些樂團的主唱,會是什麼樣貌?」這樣一句話,落筆出現在專輯文案中,是一張出於直覺、花了四年慢慢打磨出的作品。
但看了兩位製作人的回覆,筆者認為更能理解的話應該是「在這些樂團眼中,楊乃文是什麼樣貌?」差在哪?也就是對這些音樂人來說「他們透過楊乃文的搖滾標誌,回顧了一次自己音樂從何而來的音樂夢。」這也就是為何給楊乃文一個新稱號「搖滾繆斯」的原因吧?這些靈感確實從他們共同的搖滾音樂元素中開展而來的。
因此,和幾位資深音樂人合作的歌曲,只要擁有強烈自身特色就能從容過關,如:和伍佰合作的〈說不出口〉,過去楊乃文唱過他寫詞的〈一個人〉,這次第一次嘗試唱他作的歌,反而因為逐步跳升的音程一度考倒了她。[註7]與佛跳牆的〈墮落〉更堪稱經典,既保有戴佩妮強烈的個人與樂團特色外,也讓JADE在節目中稱「最像歌迷大眾所了解的楊乃文」[註8],另外充滿「港味」的〈釋懷〉與香港經典樂隊Beyond的吉他手黃貫中合作,也是個性鮮明。
回過頭來會發現,原來擁有如此鮮明特色的音樂作品,在專輯中反而成為了亮點之一,彼此光芒相輝映著卻不搶主key楊乃文的風采。無他,惟搖滾在這張專輯中早已成為楊乃文的代名詞。
接下來兩組〈A Dream of Bonnie and Clyde〉feat. JADE、〈思緒的盡頭〉feat.傻子與白痴,雖然都是年輕團,但與楊乃文的搖滾背景竟相似,做出來的歌非常合乎對她的印象。
另外三組〈親愛的我不想努力了〉feat.凹與山、〈We Across〉feat.I Mean Us和〈一半的孤獨〉feat.守夜人,其實他們的搖滾背景同樣相近,但出來的歌卻意外為她開展出不一樣的聽感畫面。凹與山因為喜歡〈離心力〉這首在她音樂生涯中相對特別的歌,覺得「心目中的乃文真的很酷」[註7],幾經掙扎下丟出了世代通俗的議題作品,癱軟呢喃的聲嗓確實也成為楊乃文少有開發的曲向。I Mean Us把善玩合成器的特色放入音樂中,製造空間感的方式,開展出充滿星際電影的景象。守夜人旭章過去合作〈可惜愛〉,而新合作〈一半的孤獨〉中的吉他彈得很流動,充滿著北歐迷幻風格,柯泯薰猶如翱翔高空的聲線,是專輯中聲音最高的作品,證明著乃文聲音跨度之大。
剩餘兩組是筆者認為最驚喜的合作,〈Don't Mind Me〉feat.脆樂團,同樣夢幻流暢,卻帶點復古的柔情吟唱,刷新了對她聲音的延伸想像,最後的〈Flow〉feat.落日飛車,交給喜愛把各種影響自己樂風黏合成一種flow的國國,真的再適合不過。那些老搖滾、Soul、Funk,甚至將過去流行金曲揉合成新,為專輯增添不小的驚喜。[註9]
抽離主題,僅選擇喜歡的音樂後的楊乃文在過程中做了什麼呢?除了在遞邀請前聽過所有受邀者的音樂及之後錄音作曲外,她騰出了手參與了作詞,尤其是作了〈墮落〉的中文歌詞,也賴於戴佩妮點題了「怎麼辦 疼痛始終戒不掉」讓她有了靈感延伸創作。
這張專輯就像面魔鏡,能夠透視各樂團最初喜愛、受影響的音樂,有些人不必檢驗、能量飽滿,相碰即合,有的歌聽第一遍遲疑,之後卻愛上那樣的變化,這些作品成為《Flow》專輯中,最貼合骨架的血肉。他們堅定自己的特殊,猶如Cooley所提出的「鏡中自我」,先從通過他人想像自己,最後再強化發展形成自我。[註10]同樣,「在這些樂團眼中,楊乃文是什麼樣貌?」是不是也在過程中定位現在的自己?
「這張專輯是在找我的步驟、我的節拍,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步驟與節拍。」楊乃文在某次節目上說。更提到「當別人貼標籤(給我),比較容易洩露自己…藉由別人給妳(楊乃文)的標籤,看到他(自己)內心的投射,反而(應該)比較了解自己。但其實你是不了解我的。」[註11]
與親人、朋友、陌生人要暴露幾分真、幾分假,旁人看來都無從佐證,所有推測都僅止於可能、也許,所以筆者特別不願意用「她明明是這樣的人」而去反證《Flow》專輯哪些唱得真、哪些做得有些心虛,因為這張作品回歸最初是她所喜歡的音樂,如何演唱其實都不脫離這件事情。[註12]
因此以聽眾角度,筆者認為專輯僅需要懂得這是一張「從別人眼裡看到的她」的專輯,而她「欣然接受這些歌是她喜歡的樣子」,哪些是真摯的言論,哪些是她想躲藏僅以假面示人都難以衡量。與其如此,不如跟隨flow活出別人眼裡之外的自我,這才會是專輯中欲交給聽眾隱含的積極面。
說到魔鏡,童話的定義一樣是易變且流動的。每個國家隨集體意識、經濟、地理位置而發展出不同版本,更隨時間而有不同的詮釋與改編,翻轉和跳脫框架。
《Flow》在我眼裡始終像是眾多樂團,共同向這面魔鏡開口,讓擁有獨立意識卻不願多說出口的楊乃文,用音樂回應他們「你是最好的」,滿足了他們在「鏡中自我」中,最終型塑出自己的必要過程。
於她而言,自己不用像以前一樣要用什麼樣的音樂來「證明自己的樣子」,而是用「別人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樣子」,自然輕鬆許多,可以更專心在自己喜愛的音樂挑選和唱詞內容上。
於時代於言,我想這會是一位「已擁有自我風格」的歌手,到了現代可以激發碰撞的音樂創作方式之一,透過合作可以溯源過去至今所愛的音樂類型,呈現最純粹喜歡音樂的樣子;同樣也可以開出一條音樂脈絡的道路,讓從耳朵接受到的靈感,能持續影響著往後的創作者。另外,《Flow》也是適合這個單曲時代的,每首歌各自生長,最後透過製作人打磨出整張專輯的聽感平衡與細節。雖然相對多數以專輯篇幅「說故事」的作品來說顯得疲軟,但要記錄這位有人生厚度的歌手音樂理路卻再適合不過。
而楊乃文自己呢?在跟隨flow的過程中觀察世界,如同魔鏡一般,去發掘每個人真摯與躲藏的地方在哪裡,夾在虛實之間的內心流動,接著通向夢境的dream pop、臥室音樂等…光想就令人心生期待。這似乎在楊乃文的作品宇宙中,會是其中一個很好的延伸方式。畢竟她已透過這張專輯,收囊了過去到現今的音樂如何恰如自適,未來可以發展的支線真未可知。
但這些又怎不是別人眼中的她呢?最終音樂會給出解答的。
(原文連結: https://songstoryworks.com/albumreviews-yang-naiwen-flow/)
(圖文欣賞請到IG:https://www.instagram.com/songstoryworks/ )
(歡迎加入循聲入座LINE群:https://reurl.cc/aqbQWQ)
參考/引用文章
[註1] 「音樂就是我的環境,我生活在裡面。」:專訪 楊乃文
[註2]【台灣音樂專題報導】台灣搖滾簡史
[註3]搖滾樂的作品翻唱文化
(後考證所有註解中的書籍、文章確實其來有自。不過裡面關於美國版權法中的強制許可法令對現在是否有利於翻唱作品發展,還得觀察2023年AI發展下會不會動搖當中的權利。)
.延伸參考: The Most Significant Copyright Issues Likely to Arise in 2023 by Keith Kupferschmid
美國音樂現代化法案(MMA)專題(一):給音樂人、法律人、舞者、影像工作者通用的音樂相關著作權天才班
[註4]【吹專訪】她在專輯裡辦了一場夢幻的搖滾音樂祭——楊乃文談《Flow》:這些歌都是一聽就喜歡!
[註5] OH夜DJ專訪:waa魏如萱 x 楊乃文 x 葛大為《Flow》|2023.09.27
[註6] EP80|《Flow》楊乃文、陳君豪:金曲歌姬搖滾復興 眾團齊心夢幻主音-誰來報樹
[註7] 楊乃文新專輯《Flow》職人來解密 feat.陳君豪、JADE、凹與山-阿P聊音樂
[註8] HIT DJ:楊乃文 x JADE《Flow》|2023.09.16
[註9] 【專訪】往前一步是飛車 退後一步是人生:全民情聖 曾國宏(提及國國拼合的曲風舉隅)
[註10] 鏡中自我-wikipedia
[註11] 你也是臭臉人嗎?其實我們被誤會很久了-理科太太
[註12] MCC樂評|Flow – 楊乃文
[其他]
[論文]
魏緗慈,日治時期「翻唱」歌曲現象研究——以李臨秋及其他作品為例,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2011
李菁華,魔鏡中的故事-以心理分析探究傳統歐洲童話,通識教育年刊,2001